第一百六十一章 亡國滅種,天龍事了

字數:7415   加入書籤

A+A-


    蘇軾如何也不會想到,當初因自己“仗義直諫”,被新舊兩黨同時排擠,被灰溜溜的趕出朝堂,如今時過境遷,自己騎著高頭大馬,自宮門昂首挺胸而來, 而當初背刺自己的那些元祐舊黨,隻能在士兵的看押下,一個個低眉順眼的瞧著自己。

    痛快!

    揚眉吐氣!

    蘇軾一身戎裝,眉飛色舞,馬蹄也輕快了許多,很快行至殿前, 翻身下馬,手捧著太皇太後遺詔, 對著李煜躬身行禮, 獲得李煜的準許後,步上台階,展開遺詔,大聲宣布其上內容。

    遺詔沒什麽稀奇的,無非是以太皇太後的名義廢黜趙煦帝位而已。

    形勢比人強,群臣皆閉口不敢言。

    帝位空懸,國不可一日無君,接下來便順理成章的,楚王趙顥順水推舟,提出吳王德行兼備,自當承繼皇位。

    將士齊聲呐喊,群臣唯唯諾諾,李煜按照禮製,三讓三辭,終被楊破奴等眾將士把龍椅抬了出來,就在大慶殿前,將李煜架上了皇位,並找來“皇宮內撿來”的皇袍為其強披上。

    緊接著, 楊破奴等眾將士、以楚王趙顥為首的宗親勳貴,以及投誠的曾布為首的朝臣,不管內心的真實想法如何,皆是跪拜新君。

    李煜一臉“不情不願”:“陷孤於不義,皆卿等也!”

    三日後,紫宸殿,李煜端坐於龍椅上,對著下方這群從龍功臣及元祐舊臣宣布了新政。

    以禮製為太皇太後下葬,並昭告天下。

    登基大典取消,李煜懶得搞那些花裏胡哨的,途費百萬錢財,有這些錢,拿來做些實事多好。登基大典搞的再花哨,出不了政績,百姓還是得罵昏君。

    廢元祐年號,改元洪武,以元祐八年為洪武元年。

    立王妃周氏為皇後, 並立後宮貴、賢、德、淑四妃。

    賞賜有功之臣,大封爵位。

    楊破奴等眾將以從龍之功皆封侯, 功臣號“奉天靖難”, 連蘇軾也混了個伯爺的爵位。

    招納訓練新兵。

    流求基地軍工廠搬遷至內地,並大肆招募工匠,提高燧發槍的產量,以此來武裝新招募的兵員,計劃三年之內,募正兵二十萬。

    清查官員資產。

    對元祐朝臣,皆清查其資產,對不能說明來意的資產予以沒收。

    嚴懲各地不法。

    一個月以後,要命各營各帶輔兵分駐各地,接納地方官府,整個大宋暫時實行軍管,嚴厲打擊地方上有劣跡的大地主,並按照在北地的政策,平均地權。

    新政總體來說,皆依照已經在北地實施開來的政策,此令一出,朝堂上,眾元祐朝臣皆出言反對,言其此乃禍國殃民之策,並言辭鑿鑿,以辭官做威脅。

    李煜渾不在意,離了張屠夫,還吃帶毛豬?大宋與士大夫共天下,劊子手的刀從不殺士大夫,這幫元祐朝臣,就是慣得毛病!

    辭官可以!先把資產清算了再說!有違法犯罪者另行追究!朝堂中樞空了也不怕,把北地析津府的班子調過來即可!

    那裏的官員要麽出自流求,要麽乃幹吏提拔,可沒有大宋士人這些毛病!

    這下子輪到元祐眾臣不淡定了,一個個連忙推脫改口,卻又不打算辭官了。

    李煜本就沒想過重用這幫舊臣,也懶得虛與委蛇,急令錦衣衛入朝堂,將元祐眾臣統統帶走,先從他們身上開始查起。

    唯獨漏了一人,原樞密使曾布!

    因為開城有功,被李煜恩旨放過,帶著多年宦海積攢下的家財,辭官歸隱會家鄉,做鄉紳去了。

    一月之後,新政遍傳天下,士林怨聲載道,“百姓”無不怒罵李煜乃昏君、暴君,其惡行堪比桀紂,一時間,天下俱反,上千股反王,數百萬“義軍”!

    西夏也趁大宋皇權交替,新政惹得“天怒人怨”,動蕩不堪之機,提兵犯境,好在西軍忠勇,在主將章楶的率領下悍不畏死的作戰,打退了黨項人,才沒有使得百姓遭殃。

    消息傳至汴梁,不少別有用心之人皆拍手稱快。被軟禁在皇宮中天天咒罵李煜的原皇帝,現在的延安郡王趙煦和向太後也忍不住遣人帶話,求見李煜。

    見麵之後,一頓夾槍帶棒,冷嘲熱諷,直言李煜乃是敗壞趙宋江山的罪魁禍首,祖宗基業定被他一朝喪盡。

    殊不知,鬧得天下大亂,正是李煜的目的。

    不破不立!

    大宋立國百年,各地州府盡皆腐朽,何況自立國後便有諸多隱患未清除,時至今日,溫和的改革已經救不了大宋了,王安石的變法便是個例子。

    改革不成,那便革命!流血的革命!

    利用暴力,一掃頑疾,清除掉那些腐朽的既得利益者,再獲新生!

    洪武元年十一月初五,不算海軍,李煜手中有正兵六萬,輔兵六十萬,其中三十萬輔兵乃是一個月以來自黃河南岸宋軍大營改編而來。

    除去一萬正兵留守海外,一萬正兵與十萬輔兵鎮壓北地外,此時汴梁城外,計有使用燧發槍炮的正兵四萬,輔兵五十萬,城外軍營遮天蔽日,浩浩蕩蕩,一眼望不到邊界。

    幸虧李煜這些年在海外深挖礦,廣積糧,行海貿,順帶著搶掠,積攢了錢糧無數,又奪了大遼與大宋兩個大國的府庫,否則,這麽多張嘴,光吃就能把他吃窮了!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一,新晉的興慶候路求索領火槍騎兵一萬,契丹鐵騎五萬,星夜馳援環慶路西軍。

    新晉遼陽候楊破奴統率正兵兩萬,輔兵三十萬,以及大量從北地緊急調來的官吏,兵分兩路,自北向南,橫掃大宋全境。

    李煜自領剩餘將士坐鎮中樞,調運糧草,鎮壓宵小。

    征戰進行的很順利,雖說天下俱反,但由於之前李煜大軍壓境,趙煦急調各地軍隊進京勤王,各地軍隊空缺,那些造反者自然沒地方籠絡軍隊。

    實際上,其大部分都是各州縣的士人鄉紳為了反抗李煜的“暴政”,籠絡了不明真相的百姓,扯旗造的反,沒有統一的組織,各地各自為戰,就連武器都沒有配齊,而是鋤頭糞叉什麽樣子都有,其實力自然不堪一擊。

    打個比方吧,佃農王大爺正在耕地呢,突然聽說主家老爺要招人壯聲勢,去的人給兩石米糠,於是王大爺扛起鋤頭就去了……

    百姓哪懂這些啊!一聽給糧食,烏泱泱的都去了,到地方了才知道,糧食得欠著,而且不讓走了……

    對付這樣的“造反軍隊”簡單得很,楊破奴壓根不用大動幹戈,大軍行至某縣,找上百名嗓門大的士兵,對著造反的百姓吼上一遍新皇的政策,混在造反的“軍隊”中的丐幫弟子帶頭響應……然後就接收“降軍”,抓捕起事的地主鄉紳便是。

    後續承諾,自有一位隨軍的官吏留任執行,楊破奴領兵繼續至下一地。

    至洪武二年四月,大宋境內皆已平定,接六月詔令,楊破奴陳兵宋理邊境,段正淳惶惶不安,打算遣太子段譽為使,出使汴梁,一來祈求和平,二來,求親已經被冊封為郡主的王語嫣。

    遠在汴梁的李煜也接到係統提示,可選任務5,謀朝篡位,已經完成。

    李煜暫不領取獎勵,積攢起來。

    再說西線戰端。

    路求索率騎兵入環慶路,宣讀聖旨,十分順利接管了西軍。

    此時的西軍已經自成一派,他們不在乎朝廷是誰當家做主,隻要不斷了他們的糧餉,他們便繼續效忠。

    西軍主將章楶與副將折可適也不虧,二者皆因功封侯,共同輔佐新任的主將路求索。

    十二月底,元日將近,大地封凍,本不宜用兵。

    路求索反其道而行之,宋軍大舉出擊,以火槍騎兵一萬,契丹鐵騎五萬為前鋒,輔以西軍十二萬,征發民夫三十萬,三月之內,連破西夏十二城,擊潰西夏舉國之力拚湊出的二十萬軍隊,順帶著把已經於西夏結盟盤踞在大同府的殘遼勢力揍了一頓,收複了大同府,使殘遼西逃。

    路求索的打法很簡單,以槍炮與騎射逼住城牆守軍,遣勇士攜帶大量炸藥包闖過冰封的護城河炸塌城門城牆,然後火槍兵守住缺口,契丹鐵騎衝鋒入城。

    契丹人再不濟,也不是黨項人能比擬的。

    黨項朝臣一日三驚,惶惶不安。

    來年三月,春暖花開之時,宋軍兵圍興慶府,將來不及逃走的黨項朝臣和小皇帝李乾順以及掌權皇太妃李秋水堵在了城內。

    困獸猶鬥,盡管黨項人做出了最後的反抗,但還是被宋軍以獅子搏兔之勢攻破了城池,除了武功高強的皇太妃李秋水卷了小皇帝李乾順趁夜逃走不知所蹤外,黨項朝臣與宗親貴胄一網成擒。

    國度被破,宋軍分兵收複河西之地,西夏覆滅,擴土千裏。

    路求索卻很不滿意,盡管他這個興慶候打下了興慶府,使得爵位實至名歸,但黨項人的小皇帝李乾順卻偏偏逃走了,大勝之餘難免有些意興闌珊。

    一麵遣使至汴梁報捷,路求索焚毀西夏皇宮,掘其陵墓,毀其宗廟,並在河西之地大肆搜捕李乾順,終究一無所獲,倒是把青唐吐蕃嚇得惶惶不可終日,緊急備齊了禮物,以國師鳩摩智為首朝貢汴梁。

    五月,李煜在汴梁城接見了段譽與鳩摩智,強硬的開出了自己的條件。

    “大理與青唐吐蕃必須內附!可以保留王位,世襲罔替,但必須交出軍權與行政權!”

    二人皆不敢應下,言必須要回去與國主商議。

    倒是段譽,再次見到了如今已經貴為郡主的王語嫣,再次糾纏不休,將家國大事拋之腦後。

    李煜也樂見其成,順水推舟,為蕭峰和段譽一同賜了婚,至於段譽嘛,什麽時候大理內附,什麽時候是其成婚之日。

    對於賜婚,曾經一心迷戀表哥的王語嫣沒有任何態度,自擂鼓山與段譽分別之後,她的心裏就一直空落落的,雖然知道這樣想對不起表哥,但她也控製不住自己。

    也不知怎地,分別越久,心裏就愈牽掛著段公子,表哥竟也甚少提及了。

    蕭峰成婚當日,李煜接到了兩次係統提示。

    一個是任務1(阻止阿碧自殺,促成喬(蕭)峰與阿碧的姻緣)完成的提示,另一個則是任務4(馬踏西夏皇宮)失敗的提示。

    李煜很納悶,明明接到捷報,西夏已滅,怎地任務失敗了?詢問係統過後,得到答案:要完成此任務,需要使用者親自馬踏皇宮,而西夏皇宮已經被路求索付之一炬了。

    “這狗日的!”李煜恨恨的罵了一句,並就此決定,路求索本來憑借滅國之功足以封公的,現在沒了!

    除非拿下西域!

    洪武二年六月,天下承平,李煜發下詔書,令江湖各大門派皆向錦衣衛報備,服從當地官府的管理,交出門派典籍由官府抄寫備份。

    皇帝下令,江湖門派莫敢不從,少林寺被收拾過一次後,老實多了,首先響應官府號召,將七十二絕技與易筋經交了出來,任由錦衣衛抄錄。

    為此,李煜還給賜下了禪宗祖地的牌匾。

    此事過後,由錦衣衛牽頭,丐幫出麵,召開武林大會,蕭峰成功“當選”為武林盟主。

    自此,李煜可選任務2就此完成。

    七月,段譽回歸大理,向其父段正淳訴說宋帝的條件,段正淳猶豫不定,國內掌權的高氏卻不甘於亡國喪失權利,突然發動了奪位之變,軟禁段正淳父子於天龍寺,擁立段延慶為帝,並遣兵與國境上的楊破奴大戰一場。

    結果自然是很明顯,盡管大理的蠻兵們個個驍勇善戰,悍不畏死,但科技帶來的武器代差是僅憑一己之勇不能彌補的,大理蠻兵丟盔卸甲,被楊破奴部先鋒一路追擊至羊苴咩城外。

    窮途末路,段延慶欲殺段正淳父子,被逼急了的刀白鳳親口道出了當年的真相:

    “天龍寺外,菩提樹下,花子邋遢,觀音白發。”

    段延慶如遭雷劈,大徹大悟,放下了終生仇恨,將皇位交還,在天龍寺就地出家。

    刀白鳳羞愧之下,服毒自盡;段正淳既羞愧又憤恨,索性將皇位交予“養子”段譽,自己孤身出走。

    後來,有江湖人士聲稱在小鏡湖,在曼陀山莊,在萬仇穀都見過這位大理的末代皇帝,美人相伴,好不愜意……

    段譽並未即位為帝,反而是說服了高氏家族,放棄了抵抗,交出玉璽,迎宋軍入城,大理就此內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