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章 驚變

字數:4580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名門紀事 !
    如今“安祿山”這個名字也傳揚開來,受到他的激勵,各地的巨賊也愈發猖獗。
    朝廷危機四伏,而登基大典的隆重仍然不下於曆次,甚至還要盛大,改元、大赦,一樣也不少。這自然是劉公公和王通等人想要穩定人心之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除了以雷霆手段撲滅反對勢力,殺滅密謀反抗之人,劉公公也王通也擺出了安撫的姿態。
    大典之中,站在外命婦之首的涵因就是他們豎起的標杆。涵因沒有看那高高的禦座上王徵懷裏抱的嬰兒,也能聽見那孩子嘹亮的哭聲。
    跪拜在下麵的眾臣口中山呼萬歲,深深低下頭顱,臉上卻表情各異,放著兩個成年皇子不選,偏選一個繈褓中的孩童,誰都知道這是什麽意思。
    懷有不服之心的人雖然不少,卻沒有多少人敢於跟劉公公和王通對抗。因為這裏是東都洛陽,那些有勢力的大臣們大多根基在長安,而洛陽本地的勢力又在朝中沒有實權,在劉公公掌握了天武軍的情況下,他們根本沒辦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抗。
    劉公公一手掌握的緝事府在這些年也已經再不是剛組建時的菜鳥,已經可以做到監控百官動向了,尤其是那些身居要職的重臣,是緝事府重點盯防的對象。因此有些密謀剛開始醞釀,就被劉公公發現,立刻采取了措施。緝事府的巡檢司也盯著大街小巷的茶館、酒館,但凡有人妄議朝政,就會被抓走。一時間,整個洛陽城風聲鶴唳,大家都小心翼翼,生怕說錯了什麽,被抓進緝事府。
    而天武軍憑借人數上的優勢。不僅守衛著紫微城,還有一部分兵力壓製南北兩大禁軍,同時也控製了洛陽的城防。之前,那些不服劉公公和王通的人,也曾聯絡過禁軍中人,但是因為事情敗露,導致禁軍也遭到了清洗,隻是劉公公和王通還有顧忌,隻是處理了相關的人員,並沒有大動幹戈。而南衙禁軍大將軍高煜被免職。群龍無首,北衙禁軍的幾個將領被抓,他們也不敢輕舉妄動。
    洛陽的冬日比關中溫和許多。但人們心中的寒意卻始終無法驅散,甚至連繁華的街市都顯出一絲頹敗清冷的氣氛,路上的行人神色匆匆,酒館茶肆也隻有零星的客人,進來之後大多埋頭吃喝。而小二們吆喝的聲音都比從前小了許多,仿佛生怕聲音大了,會引來緝事府的凶人。那些不明就裏的外鄉人,隻要話中沾上朝廷,就可以會有店家來提醒“莫議國事”。
    整個洛陽城的氣氛在官府和緝事府的高壓下緊繃著,直到一個月後的清晨。馬蹄聲敲碎了洛陽城的寧靜,信史高呼著:“加急,避讓!”從剛剛打開的城門衝了過去。
    很快。這封急報將整個洛陽攪動了起來——幽州軍被打敗了,被安祿山打敗了!那些專注於新老交替鬥爭的貴人們這才驚覺,江山就要不保了。
    劉公公和王通召集了朝中重臣商議,人們七嘴八舌的議論著,有人建議趕緊調兵。也有人建議趕緊回長安,尤其是這後一點。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讚同。
    誰都知道天下承平已久,除了邊境屯兵較多,州郡之中府兵很少,而且沒有什麽戰鬥力,而安祿山的兵自陳成投降之後,已經再不僅僅是那些烏合之眾了,陳成原來帶著的幽州兵,也都被他一起接收了,加上陳成素來懂的練兵,戰鬥力早已跟從前不可同日而語。從徐州一路過來,除了虎牢關的駐軍可以倚仗險關可以一戰,其他的城池幾乎無招架之力。一旦安祿山的軍隊打到跟前,洛陽城就隻能憑借城高牆厚抵擋了。
    然而劉公公和王通卻犯了難,小皇帝已經登基一個月了,武威郡的賀表還是沒有到,隴右各省,隻有秦州、成州、武州的賀表呈上了,其他各州不知道是路途遙遠沒有送到,還是根本就沒有寫,就不清楚了。
    而上一次讓李湛暫不必發兵到關內平亂的詔書,李湛則又上了一道奏章,他仍然請命平亂,也向朝廷表了忠心,但問題是洛陽離武威萬裏之遙,這份奏章雖然是前不久收到的,但還是李湛在收到皇帝駕崩的消息前寫的,年號都沒有改,因為楊珣即位之時,為了表示承先皇之誌仍然沿用“天禧”這個年號,要等到第二年再改元。而劉公公和王通擁立小皇帝即位則為了表明新氣象,改元“景隆”。李湛奏章的落款是“天禧二十五年”,因此這個皇帝仍然是指楊珣,而不是現在的小皇帝楊瑞。
    看李湛的意思,已經厲兵秣馬,隨時準備出兵勤王,而新皇登基的消息也已經傳達到了各州,李湛卻遲遲沒有表態,這讓劉公公和王通都心懷疑慮。畢竟從涼州到長安雖然一路關隘重重,但是李湛的軍隊是久經沙場的精兵,一旦出兵,根本是擋不住的。
    而劉公公因為貪權,背叛了跟涵因的合作,王通則跟李湛水火不容,現在形勢如此緊張,李湛一定會找借口出兵,一旦李湛率兵到達長安,那麽他們兩人就隻能聽任李湛宰割了。因此,這兩個人都不願意回長安。前有狼後有虎,讓他們左右為難。
    他們在眾臣麵前口徑一致,但私下裏商量的時候卻難免分歧。
    “去晉陽!”王通看著劉公公,晉陽屬於並州,是他太原王氏的宗族所在,而且這裏一直是軍事要地,再往北有另一支邊境精兵——雁門軍駐紮,而他在前些年已經將那裏的主要將領安排了自己人。
    劉公公卻不置可否,王通現在成了外戚,太原又是王通的地盤,那裏是王氏根基所在,在那裏戰鬥力最強的邊軍一定會支持他,到時候他所做的一切就白費了,因此他滿腹疑慮的說道:“可畢竟那裏不是王都所在……”
    王通說道:“先去晉陽,讓雁門軍護送皇上回長安。”
    劉公公說道:“保護皇上自有天武大軍。”
    王通見這個時候,劉公公還想妄圖自己一個人控製皇上,冷笑道:“晉陽城高牆厚。是北都所在,我等還有一戰之力。”
    劉公公雖然不想回長安,但是仍然嘴硬道:“長安還有十萬天武軍留守。”
    王通冷笑道:“能擋得住西北大軍?現在沒有外人,我就直說了,公公,李湛若是發兵,是必然會對皇上不利的,你別忘了鄭國夫人可是想要扶榮王繼承大統的。到時候,你我恐怕連命都不保。”
    劉公公一陣語塞,卻還在強撐:“李湛也是國之忠臣。沒有皇命他怎麽敢發兵?”
    “嗬,公公,你還怕他找不到借口嗎?”王通冷冷看著劉公公。之前皇帝給了李湛一份發兵的詔令,雖然後來還有一份是停止發兵的,李湛隻要宣稱後一份是假傳聖旨,要“清君側”即可:“公公,你可要想清楚啊。”
    劉公公仍然猶豫的說道:“事情還沒有到那個地步……這樣吧。皇上還是應該擺駕回長安,調雁門軍平亂吧。”
    王通心裏有些焦躁,這劉公公是明擺著存著天武軍的實力,讓他的人去拚啊,但他此時也沒有辦法,說道:“既然如此就依公公吧。”
    劉公公其實心裏很猶豫。去長安他擔心李湛,去太原,他怕王通到了自己的地盤。趁機擺脫他的控製,因此采用這個方法。隻要雁門軍能夠穩住局勢,加上回到長安之後,天武軍有二十五萬大軍,李湛是怎麽也不敢輕舉妄動的。
    於是次日便發布詔令。準備回長安。不過宮廷規矩甚多,人也多。加上一個太皇太後,兩個皇帝,還有幾個王的靈柩,需要準備的時間更長,發布了詔令也不可能馬上就走。
    然而安祿山卻迅速的出乎預料,他打敗了幽州軍之後,吸收了更多正規軍隊的精兵,還有一些同意投降的將領,趁著氣勢大盛,很快就率軍向攻來,現在他的軍隊有了很多精良的兵器、鎧甲、戰馬和攻城器械,再不是之前拿著棍棒鋤頭就去打仗的農民佃戶。
    而州縣的府兵早已經*不堪,久不經訓練,平時欺負欺負小民也就算了,根本沒有經過戰事,因此安祿山如今脫胎換骨的大軍一到,那些州縣不是不堪一擊,就是紛紛投降,一時間安祿山大軍無人能挫其鋒銳,竟隻用了半個來月就逼近了滎陽城。其實安祿山的軍隊在打敗幽州軍後稍作休整,就向洛陽撲來。因官府已經癱瘓,安祿山打敗幽州軍的消息還是亳州州府獲得消息之後,向朝廷報告的,朝廷接到加急消息的時候,他們的大軍已經出發了。之後一片混亂,消息傳遞不暢。
    再得到安祿山的消息,他們已經快到滎陽了,滿朝文武竟還如同在夢中,覺得難以置信。他們還覺得,如今已經是臘月,安祿山起碼也要等過完上元節,到了開春才發兵,然後花幾個月的時間才能逼近洛陽,誰知道安祿山的大軍居然這麽快就到了。而且人們也聽說安祿山已經自封為輔國大將軍,並且向天下布告,宣稱大行皇帝楊珣是劉公公和王通害死,他們陰謀攛掇皇位,因此他發兵“清君側”。
    這些事情自然不是安祿山一介胡人武夫能想出來的,而是他的幕僚盧時提出的。
    原來盧時把皇帝毒死,被下獄之後,他竟想辦法從大獄中逃了出去,他的太平教有很多信眾,大牢中有一個獄卒便是他的信徒,因此不惜代價把他救了出去,他逃出洛陽便往東走,最後投奔了安祿山。他熟悉這些政治手段,於是諫言安祿山自封“輔國大將軍”打起“清君側”的名義,這樣可以獲得更多人的支持,並且宣布賦稅減半。
    安祿山依言招辦,果然來投的人更多了,這些人一是為了保命保自己的家產,二是他們的確對王通推行的加賦政策實在厭惡,顯然跟著安祿山的好處更多,自然願意跟著他。
    安祿山即將攻來的消息,像插了翅膀一樣,迅速飛傳到朝堂、市井的各個角落,整個洛陽城陷入一片恐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