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計劃潛艇
字數:4985 加入書籤
南洋之霸主!
在購買潛艇時,孫浩看中的德國的xxi級潛艇,米國的加托級潛艇,寇國的伊400潛艇。這些潛艇各有優勢,孫浩就想把這些潛艇的性能綜合起來。
xxi是納粹德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使用的一級潛艇,也是世上第一種完全為水下作戰設計、而非以往為攻擊和躲避水麵艦攻擊才下潛的潛艇,為近代潛艇的雛型。戰後羅刹國跟米國的潛艇發展那麽快,就是得到這款潛艇的設計,更是得到德國這款潛艇的技術人員。
xxi潛艇水上排水量1,621噸,潛航排水量2,100噸,水上吃水53米,全長
767米,全寬8米。艇體結構雙殼體結構,動力係統2座an6v4046kbb6汽缸柴油機,4000匹馬力
2座ssgu36530電動馬達,5000匹馬力,
2座ssgv23228靜航電動馬達,226匹馬力葉軸雙軸雙槳,水上極速
156節(柴油引擎),179節(電動馬達),潛行極速172節(電動馬達),61節(靜航電動馬達),續航力15,500海裏10節(水上航行)340海裏5節(潛航)乘員57人。武器裝備,魚雷6座魚雷發射管(共23枚魚雷)火炮4門20毫米高射炮。
xxi級的艦體也設計的簡單化、流線型,提高潛航速度和減少潛航阻力使它較難被加以追蹤後摧毀。xxi級的艦內空間與設備也比以往來的更大更好,大型的艦體搭載了多組蓄電池後仍有空間,同時艦上的冷凍設備和其他艦上沒有的淋浴間。
另外xxi級也有特別的液壓魚雷係統,能讓裝配xxi級潛艇,魚雷時間變得很短(能在20分鍾裏發射18枚魚雷),魚雷射速也更快。xxi級同時還有更先進的聲納係統,可以瞄準發射魚雷時不需要借由潛望鏡來加以瞄準,增加其隱蔽性。
孫浩看中另外一款潛艇就是寇國的伊400級潛艇,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寇國海軍建造的一級潛艇,也是二戰時期最大的潛艇,直到直20世紀60年代核動力潛艇建成前最大的潛艇。伊400所攜帶的燃料足以繞地球航行一圈半,還可裝載3架晴嵐強擊機並可使其迅速投入戰鬥。
伊-400級的主艦體采用橫向雙筒結構,很像一副眼鏡,這是為保障艇內彈藥庫和巨大燃料箱的安全而專門設計的。設置在船尾的乘員艙室恢複為單筒,這種雙筒設計使其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艇首有兩個魚雷艙室,每艙有縱列的四具21英寸口徑魚雷發射管,共備雷二十條。伊-400級的下潛時間為56秒,吃水為23英尺。
設計潛深400英尺,試航中潛到了328英尺。每條軸連接一台1200馬力的發電機,潛艇下潛用的電力。實際運行中,潛艇達到了水上187節,水下65節的最高速度。
伊-400級長122米,水上排水量3550噸,水下排水量6560噸,是二戰期間建造的最大潛艇。設計最高航速水上20節,水下7節,航程33,000海裏16節,可持續作戰四個月以上,作戰半徑可達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
武器包括艇尾的1門55英寸(140)50倍身管長甲板炮,艇首8具魚雷發射管,指揮塔上1門25防空炮,機庫上方3座三聯裝25防空炮,此外還有3架愛知造6a1“晴嵐”水上戰鬥轟炸機。
不過孫浩覺得伊-400型潛艇設計攜帶飛機有點多餘,潛艇並不是航母,根本就沒有必要作為航母用。所以,孫浩要求李剛把這個設計直接去掉,並要求在xxi潛艇、伊-400型潛艇上麵裝上對海對空雷達。
伊-400型潛艇本來也有雷達的,隻是孫浩看不上寇國的雷達技術。xxi潛艇根本就沒有裝備對海雷達,孫浩不但要求李剛幫xxi潛艇裝上對海雷達,還改裝xxi潛艇的火力,把甲板上4門20毫米高射炮去掉三門,再裝上一門55英寸(140)50倍身管長甲板炮。
潛艇不但可以攻擊戰艦,同樣也可以攻擊運輸艦船。而潛艇上140的甲板炮正好可以用來攻擊商船或是運輸船,用魚雷攻擊商船太過浪費。同時,孫浩想到自己以後可能要出售這些潛艇,這樣的設計完全可以增加潛艇的火力虛頭,讓他們感覺到此潛艇的火力強大。
其實最初發明潛航母的設想並不是寇國人,而是德國人。在雷達發明之前,海平麵上肉眼所能達到的最大觀測距離還不到6英裏。對於一名潛艇艇長而言,考慮到如何更早的發現敵情和及時隱蔽自己,這實在是個大問題。把潛艇和飛機結合起來的概念,也正是因此應運而生的。
1914年11月,德國海軍和海軍航空兵在比利時澤布呂赫港分別建立了自己潛艇基地,後者其目的是用裝載12公斤炸彈的ff29a水上飛機攻擊英國人的水麵艦艇。由於飛機的航程有限,起初的攻擊嚐試都遭到了失敗。
此時,駐紮在這裏的德國海軍u-12號潛艇艇長沃而特弗斯特曼(alterforstann)在與德國海軍航空兵方麵商議後提出了一個簡單而新穎的設想,那就是用潛艇裝載飛機,並在離攻擊目標盡可能近的海域發動攻擊。
1915年1月6日,一艘搭載了一架ff29a的德國潛艇離開碼頭,在距離英國海岸不到15英裏的海麵放下飛機。飛機從海麵起飛後直撲英國肯特郡的海軍港口,令英國人大驚失色。這次突襲行動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潛艇和飛機均安全返回澤布呂赫港。
一個全新的武器就此誕生了,這就是“潛水航母”,而潛艇上的飛機則主要用來執行特種作戰任務和空中偵察。
寇國也是無意中得到這個消息,二戰前期也投入了潛航母的研究。太平洋戰爭初期,寇國海軍的“潛水航母”就投入了實戰。由於當時的米軍情報機構對此並不知情,寇軍載機潛艇的作戰取得了一定成功。
特別是在1942年,寇國海軍伊-25號潛艇使用艇上搭載的e14y1水上偵察機向米國本土俄勒岡州投擲了燃燒炸彈,爆炸引發了小規模的火災,但很快被當地居民撲滅。寇國海軍的潛艇載機甚至從澳洲和印度洋水域起飛,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幾個主要城市實施了空中偵察。最遠甚至曾到達馬達加斯加至索馬裏一線的東非水域。
不過隨著反潛技術、雷達、導彈的發展、腦洞大開的潛水航母最終消失在曆史的濤濤長河之中。
米國的加托級潛艇排水量(水上水中)1,825頓2,410頓。全長95米
全幅82米,吃水46米,4座柴油引擎共6500馬力(48瓦特)4座電動機共2,740h(20瓦特)、2軸推進,最大速力(水上水中)2075節875節
航続距離水上21,900公裏(11,800海裏)2075節水中1776公裏(96海裏)2節。安全潛航深度90,乘員80名。武裝21吋(533)魚雷發射管10門(艦首6、艦尾4)3吋(76)炮1門、20機關炮2門。
曆史上這三款強大的潛艇各有優勢,德國潛艇戰鬥力最為強悍,水下航速最高。米國的潛艇對於德國的潛艇來說,並沒什麽多大的優勢,隻是米國在建造潛艇時,考慮到潛艇官兵在水下備受煎熬,在各種生活設施上更加人性化的設計,所以,米國的潛艇最舒適。寇國的潛艇航程最大,個頭大,攜帶彈藥多。
這些潛艇都很優秀,孫浩正準備每種潛艇下幾十艘訂單時。李剛卻說沒必要建造這樣的潛艇,綜合這幾款潛艇的各自優勢,在李剛的建議之下,孫浩最後決定自己建造一種全新的潛艇,不過不是自己現在建造,而是在交易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讓李剛幫其建造一種新型的潛艇。這種潛艇要求航程要大,攜帶魚雷多,安全舒適。
大型遠洋潛艇航程遠、航速高、這是不變的定律。兩人經過商議之後最終決定計劃建造一種排水量跟伊400級潛艇不多的潛艇。
此款潛艇被孫浩稱作海底幽靈級潛艇,計劃此艇長126米,水上排水量3686噸左右,水下排水量6580噸,設計最高航速水上23節,水下20節,航程35,000海裏16節,可持續作戰五個月以上,作戰半徑可達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
武器包括艦首艇尾各自兩門55英寸(140)50倍身管長甲板炮,前後各一門,指揮塔上兩門25防空炮。艇首六具魚雷發射管,攜帶533魚雷68枚。極限下潛深度290米,安全下潛深度150米。乘員128人,包括潛艇上各種兵種。
不過這隻是計劃建造,但孫浩相信後世的科技的力量,在交易條件的許可之下能建造出這麽強大的潛艇。
同時,孫浩考慮到自己隻有遠航潛艇,又訂購了改進型了xxi潛艇,配合自己計劃建造的大型遠洋潛艇一起作戰。
魚雷方麵,孫浩看到過一篇關於二戰魚雷的文章,公認的是寇國和德國,性能可靠,威力大。寇國的魚雷速度最快,德國的魚雷穩定還帶磁性跟蹤。米國曾評價寇國魚雷。如果我們有這東西,潛艇部隊的戰績會比現在好得多。德國魚雷技術先進,日本魚雷可靠性高,因為同盟國的關係,或多或少都滲透了對方的設計理念,所以各自都發展出好的魚雷
米國二戰期間還因魚雷鬧出了笑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回港的寇國商船外殼上經常會插著一枚沒有爆炸的魚雷,就像鯨魚身上插了支捕鯨叉,顫顫地讓人心驚。
這就是米國海軍軍械局研製的“秘密武器”——k14型魚雷。15枚魚雷打不沉一艘油船,在米國參戰的最初18個月中,海軍潛艇裝備的k14型魚雷的啞彈率高達70。對此,美國海軍曆史學家哭笑不得。
米國在二戰後期,魚雷技術才足見得到改善,但跟德國跟寇國的魚雷技術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最終,孫浩選擇的魚雷是德國跟寇國的綜合魚雷,把雙方的魚雷技術都結合起來,製造出一款威力更加強大的新式魚雷。這樣的技術混合下,孫浩的魚雷不但射程遠,速度快,還帶磁性跟蹤。
孫浩相信,用這樣的魚雷去攻擊一戰時期的戰艦,絕對是手到擒來的事,能達到45節或是更快的速度,根本就不是這個年代戰艦能避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