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變臉

字數:4472   加入書籤

A+A-




    太白居,是這小縣城裏最為顯眼的酒樓,誰也說不好當年李太白遊曆之時,是否來過這裏,隻在店裏的影壁牆上,雕刻著兩句他的名作: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當張旭趕到太白居的時候,董興和楊善已經等了好一會,見到他進門,紛紛起身問候。

    對此,張旭也是頗為意外,他閑著無聊的時候,曾經跟馬青打聽過董興的官階。據馬青所說,這家夥的官職叫做從四品騎都尉。

    雖然自己的宣武將軍也是從四品,不過卻屬於散官序列,沒什麽實權。

    董興卻是完全不同,居庸關守將,所守護的乃是燕京的門戶,不但手握實權,而且肯定也是朝廷裏權臣的親信。

    至於這位楊善楊大人,更是不得了,作為大明使者,他比張旭更早一步趕到瓦剌,也先曾經跟張旭提起過這人的名字。

    先前張旭始終沒有在意,直到楊善跟隨朱鑲一起護送著朱祁鎮回到居庸關,張旭才向馬青詢問了幾句。

    右都禦史楊善,正三品高官,官職比自己高出三個等級。

    雖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不過往往朝廷的話語權,都掌握在這些文官手裏!

    見兩個人如此禮遇,張旭當即抱拳施禮,笑著說:

    “不好意思,讓楊大人和董將軍久等了。”

    “無妨,將軍乃是威震瓦剌的傳奇人物,本官就是等上一夜也心甘情願。”楊善回答。

    “楊大人取笑了,末將隻是會些雕蟲小技而,登不了大雅之堂。”張旭也學著馬青往常的模樣,擺出一副官腔回應。

    “張將軍過謙了,倘若我大明將領都能精通將軍這些雕蟲小技,瓦剌也就不足為患。”

    “楊大人所言不錯,張將軍孤身入虎穴救回太上皇,乃是我輩中人的楷模。”董興在旁插言恭維道。

    “打住,咱們都算是故交,客氣話就不必說了。”張旭製止道,隨後笑著說:

    “二位請坐,咱們一邊喝酒,一邊談談唐詩宋詞,豈不是更有情調?”

    “這個主意甚好,沒想到張將軍還是文武全才?”楊善稱讚道,作為高官他首先落座。

    董興顯得對這個話題沒什麽興趣,但是並沒有反對,拉了把椅子坐在方桌的左側。張旭則坐在了方桌右側董興的對麵。

    楊善興致勃勃的開口詢問:

    “張將軍,可曾學過詩詞。”

    “年幼時學過一些。”張旭回答。

    “都學過那些?”

    “李太白的《將進酒》、《蜀道難》,杜甫的《登高》、《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蘇軾的《念奴嬌》、辛棄疾的《水龍吟》,還有李清照的《醉花陰》。”

    張旭唯恐楊善考自己背誦,因此不敢亂說,隻能回想著高中課程往下扒,畢竟這些還都大概能夠記清楚。

    “很好!”楊善聽了也算滿意,點點頭說,隨後又頗為興致的問:

    “古人雲:讀得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能吟,將軍學貫古今,想必定有詞作?”

    張旭聽到這裏,也不禁訕笑著撓了撓頭,他原本擔心楊善會考自己背誦,不成想這位“老師”給出了個命題作文。

    有心說沒有,又覺得太丟麵子,想說有,其實真是沒有。

    猶豫的功夫,腦袋裏突然靈光一現,想想自己所穿越到的這個時代是明朝,後麵還有很多詩詞沒有寫出來。自己隨便找一首,便可以蒙混過關。

    張旭上學時候,很喜歡嶽飛的滿江紅,總覺得這首詞最具大漠硝煙的沙場氣魄。

    正要脫口而出的刹那,猛然想起:嶽飛是南宋名將,比大明早兩三百年,在這個時候,那首滿江紅恐怕早已經家喻戶曉。

    楊善見張旭突然卡住了,詫異的詢問:

    “將軍,怎麽了?”

    “末將才疏學淺,還是不要在大人麵前班門弄斧了。”張旭笑著推脫。

    “將軍此言差矣,你我乃是故交,隨便填個小詞助助酒興而已,何必如此拘泥?”

    “好吧!”張旭點點頭說,經過這一點點時間的考慮,他總算想起了另一位清朝大詞人納蘭性德,於是慢條斯理的吟誦道: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半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好詞。”楊善很是豪氣的拍手稱絕,看向董興說:

    “也隻有我和張將軍這樣出使塞外之人,才能寫出如此佳作。”

    董興漠然的點點頭,顯然沒有發現張旭的詞好在哪裏。

    說話功夫,店小二已經開始上菜,董興看向張旭詢問:

    “張將軍,馬青將軍去哪了?”

    “他處理一點小事,估計很快就可以回來。”張旭回答。

    話音未落,街道上已經有馬蹄聲從遠而近,最終停在了太白居的門口。

    馬青翻身跳下馬背,一副失落的神情邁步走進小店。張旭不用問也知道事情的結果,但是仍舊問了一句:

    “馬將軍,怎麽樣?沒請到王公公?”

    “哪是沒請到?我把您的拜貼送了進去,結果讓人家給扔了出來。”馬青帶著火氣回答。

    張旭隻是噗嗤一笑,這也算意料之中的事,那些做奴才的,素來都以狗仗人勢聞名,想來王誠這條閹狗,自然也不會例外。

    一旁還帶著笑意的楊善,聽到這話臉色瞬間大變,鄭重的看向張旭詢問:

    “你派人去請裏王誠?”

    “是啊!”

    “你我讀聖賢書的人,豈能向閹黨搖尾乞憐?”楊善毫不客氣的罵道。

    張旭照舊沒有生氣,笑著解釋:

    “楊大人言重了,末將隻是覺得大家同在昌平縣辦差,打算一起吃個便飯而已。”

    “開玩笑,楊某堂堂朝廷三品命官,豈能與閹黨同桌吃喝,算我高看你了,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楊某告辭。”

    講完這番話,楊善站起身就要離開。馬青見狀趕緊解勸,拉住楊善說:

    “楊大人稍安勿躁,王誠這不是沒來嗎,請坐,末將敬您一杯。”

    楊善見狀隻好又坐了回去,微微歎了口氣說:

    “好吧!看在你哥哥曾經多次同本官出使瓦剌的份上,本官給你幾分薄麵。”

    “多謝楊大人。”馬青趕緊陪笑道歉。

    張旭麵對楊善如此激烈的態度,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還很佩服他的硬骨頭。

    雖然來到大明朝廷僅僅幾十天時間,但是對於明朝的奇葩製度早已有所了解,這是曆史上太監們最為輝煌的時期。

    司禮監掌印太監,手裏拿著的是傳國玉璽,但凡國家級的文書,隻有他蓋上印章才能生效。

    因此,即便被稱為十六世紀最偉大政治家的張居正,也要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搞好關係。(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