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十二章 通靈觀
字數:3680 加入書籤
胡偵探道:“眼看要下雨了,我們還是找個地方避雨吧。”
三人行至一處山坳,見一處廢棄的宮殿式建築,雜草叢生。
百裏也對司馬道:“就你寫的那個別墅幽靈,都是啥呀,和事實不符嘛。”
鶴鳴山,又名鵠鳴山。山形似鶴,故而得名。此地山高秀爽,鶴之形狀全俱。山頂平坦,似鶴之背;山坳陰岩礙日,林氣障天,為鶴之尾;山麓有一狹長小平壩,為鶴之頸;平壩前石峰突出,為鶴之頂;兩側懸岩絕壁,東西兩澗流經岩下。又有左右二峰,逶迤各十餘裏,石骨嶙峋,恰似鶴之雙翼。雨霽雲開之時,鶴鳴山如白鶴舒頸,俯飲澗泉,翼展墜地,尾指摩天,真乃靈山秀川。
司馬道:“有人喜歡看就好。老胡,你還是仔細給我講講那個死亡預測名單吧。”
胡偵探道:“我再強調一遍,沒有‘死亡預測名單’。”
蜀之望縣,鶴鳴山。
百裏道:“你們在這裏說了半天,快進去吧,估計要下雨了。”
進入道觀,則可聽得嘩嘩的水聲,應是道觀後應有山泉流淌之故。胡偵探四處一望,此道觀第一進院落內大樹參天,樹下灌木叢生。院落中央是一個八角亭,門口一副對聯,上聯是:赤足踏龜蛇萬法總歸三尺劍;下聯是:披發煉烏兔一靈搖動七星旗,而橫批的匾額已經不知去向,八角亭正中的塑像已經毀掉了,僅剩一個底座,因此也難以判斷這裏供奉的是什麽神仙。
胡偵探三人身處八角亭,山穀的陰風夾著濃濃的水汽撲麵而來,讓人不禁背脊發涼。司馬道:“我咋感覺這裏陰森森的?”
百裏道:“我也有此感覺。”
司馬道:“那我們趕快走吧。”
胡偵探道:“周圍沒有避雨的地方呀,我們走到這裏,隻有這一個避雨的地方,可能還是隻有在這裏呆一晚上了。”
司馬道:“呆一晚上?”
百裏道:“總比在外麵淋雨好。”
三人繼續進到第一進院落的主殿,主殿的三座塑像也被推倒,殿內所掛的幡旗、八卦鏡等散落一地。
司馬道:“這裏怎麽感覺像是被人故意毀掉的?這個塑像整個倒下去,應該是被推倒的吧。”
百裏道:“這裏地處山地,自古就有地震,會不會是地震所致?”
司馬道:“哦,有可能。”
胡偵探道:“不對,若是這麽厲害的地震,主殿建築應該也被損壞才對,但是我並沒有看到建築損壞,僅僅是這裏麵的東西被毀了,另外從這些毀壞的痕跡,我更傾向於多年前有人在這裏故意為之。”
司馬道:“哦?”
胡偵探指著一處塑像的斷端,道:“你們看這裏,像是被利器斬斷的。”
司馬道:“要斬斷這個巨大的塑像,得要多少力氣啊!”
百裏道:“在蜀地,能有這個蠻力的,我隻想到兩人。”
“哪兩個?”胡偵探道。
“駱斤斧和虎哥。”百裏答道。
“駱斤斧已經死了。至於虎哥嗎,回去問問虎哥是不是他幹的不就知道了。”司馬道。
“轟!”三人正說著,一道閃電夾著巨大的雷聲在三人頭頂炸開,驚得三人跳了起來。隨即瓢潑大雨傾瀉而下。百裏道:“看來隻有在這裏先呆一下了。”
司馬道:“幸好我帶足了鍋盔。”
胡偵探道:“我帶的是鍋盔和牛肉幹。”。
於是三人在隆隆的雷聲和嘩嘩的雨聲中,在大殿中間生起了一堆篝火,一邊取暖,一邊吃幹糧。
吃飽喝足,胡偵探繞到大殿塑像背牆的後方,發現大殿還有後門。胡偵探正欲推開後門之時,後門被拉開了,隨著一聲震耳的雷聲和一道耀眼的閃電光,一個帶著黑鬥笠的身影串了進來,血紅的雙眼,滿臉的皺褶,和滿麵的白須,一身蓑衣,一根魚竿。
司馬道:“什麽洋詞?通靈此詞自古有之,不過是近年將洋法師與逝者溝通的法術翻譯為‘通靈’罷了。”
胡偵探接著道:“這次司馬說的不錯,道家對於‘通靈’確實早有記載。‘初曰通炁,次曰通神,終曰通靈。萬通成真,道備登宸’。”
司馬道:“想不到你從國外留學的,也讀過道家的大洞經!”
司馬道:“那是道觀,牆外是八卦這些浮雕,不是佛家的寺廟。”
百裏道:“就你能!佛家道家,對我們避雨有什麽分別?”
司馬道:“對避雨沒有分別,但畢竟不是一種建築嘛。”
三人來到了此道觀山門前,隻見山門正中有一殘破的匾額,上書“通靈觀”。
百裏見此道觀名,不覺喃喃道:“通靈?怎麽聽起來是洋詞?”
百裏道:“前麵有個破廟,我們可以去那裏麵避雨。”
司馬道:“行行行,那你就仔細給我講講那個名單吧。”
胡偵探道:“原文沒讀過,隻是看到有引用的。一篇介紹玄宗十通的文字而已。”
司馬道:“那也不錯了。”
靈鶴宮在一處名為“冷家崖”的偏僻地方,神石嶙峋,澗水奔流。胡偵探、百裏望舒和司馬不如等三人一路問道而行,終於來到了“冷家崖”,此處樹林鬱鬱蔥蔥,偶有樵夫、山民經過可指路前行。眼看天色漸暗,烏雲密布,一場大雨將至,而胡偵探一行人連靈鶴宮的影子都沒見到,司馬不如一屁股坐在一塊大岩石上:“還沒找到地方!這麽累。早知道我就不來了。”
百裏道:“當時是誰死乞白賴的要跟著來!”
而入山之後,可知此地洞穴眾多,且如迷宮而不可測。當地縣誌載:“山有二十四洞,應二十四氣,每逢一節,則氣開一洞,餘皆閉塞”。《廣輿記》則雲:“有七十二穴,應七十二候,岩洞中有石鶴鳴則仙人出。”
自古以來鶴鳴山一直是煉氣士修煉之所,據說先秦廣成子、西漢周義山於此跨鶴飛升。此後,張天師在此處創立道教,使得這裏成為了道教的發源地。曆代的眾多著名道士如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北宋陳摶老祖、陰代張三豐等都曾在此修煉過。
司馬道:“我當時聽說有‘死亡預測名單’的事,肯定想來記錄一下呀,說不定又是一樁頭條報道呀!”
胡偵探道:“首先我要說陰一點,‘死亡預測名單’是你說的,我可沒說過,我隻是覺得這事兒太湊巧了,所以想調查一下。”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