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山上遇惡狼

字數:3539   加入書籤

A+A-




    挑著一副重達小百十斤的擔子,還要走山間小路,為了趕路,都是天不亮就開始走,沒有月亮或者陰天的時候,漆黑的山間小路,和路兩邊的鬆樹林子,被風一吹,發出呼呼紮耳朵恐怖的聲音,一個人走的感覺瘮的慌。
    這天要去趕的是一個距離井底村最遠的集,有三十多裏路。
    集市,現在時髦的也叫“農貿市場”
    可能是因為四麵環山的緣故,這個村子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也不知道什麽人先開始叫的,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村名“井底村”。
    方圓30裏以內,五天當中在不同的村莊,有四個集市。
    這四個集市,行蘭都需要起個大早,擔著這個“買賣挑子”去趕集賣貨。
    沂蒙山腹地有一個四麵環山的村莊。
    行蘭大驚,豆大的冷汗珠子順著額頭流了下來。他迅速的想著應對的方法。
    忽然腦子裏閃了一下靈光,他猛地把扁擔挑子摔在地上,順勢抽出扁擔,借著擔子落地發出的聲響,壯著膽子拉著長腔,大聲喊了一聲:嗨......!
    俗話說:狗怕彎腰,狼怕持刀!
    意思就是說如果你碰到惡狗,可以裝作彎腰的姿勢,狗就會以為你彎腰撿石頭打它,就會往回撤或者暫時不敢對你發起攻擊。
    狼的膽子比惡狗要壯很多,麵對人的彎腰,他根本不害怕,但是隻要聽到人身上發出金屬聲響,它就會一種本能的感覺害怕,這個大概是狼族在進化的旅途中把這個聲音烙在基因中了吧。
    行蘭往地上扔擔子的時候,貨郎箱子裏麵的瓶瓶罐罐發出稀裏嘩啦的聲音摻雜著一些碎金屬的聲音,又加上行蘭手裏拿著兩頭尖尖的扁擔,把狼嚇得哧溜一下蹦出去十幾步遠。
    行蘭趁著這短暫的空間,一手持扁擔,另一手迅速摸出一盒洋火火柴),一掛鞭炮,哧楞一下劃著洋火點上鞭炮扔向狼在的方向。
    鞭炮緊接著開始劈裏啪啦的爆響,狼可能是真的害怕了,嚎叫一聲跑走了。
    看到狼跑遠了,行蘭也顧不上害怕了,又拿出一掛鞭炮掛在扁擔上,手裏攥著洋火,防備擋道的惡狼再回來。
    恐慌中順著崎嶇不平的山道疾馳而去。
    剛下到山半腰,從右側的樹林中又傳來撲哧撲哧的聲音,行蘭大驚失色,以為又是那隻剛剛逃跑的狼,扔下擔子,想趕緊再把掛在扁擔上的鞭炮點著時,聽到亢,亢,亢,的咳嗽聲,知道這次不是狼,是碰到人了。
    走夜路的人,為了自己給自己壯膽,一般都在在害怕的時候就大聲的幹咳。
    他趕緊大聲搭訕吆喝:來的誰啊!
    回答:趕集滴!
    聽到是同行趕集的,再好好一瞧,也是個挑擔子的並且還認識,他的一顆心才終於感覺實落下來了。
    這才感覺,渾身的衣服已經濕透,裏麵是驚恐出的汗水,外麵是淋的雨水。
    除了相比害怕狼,他其實更加害怕劫道的惡人。
    這座鬆樹山,一直都有劫匪的傳聞。
    後來才聽說在他碰到狼的那個山頭小路,已經有一個外村趕集的在那裏被惡狼攻擊過,並且咬的很慘,隻剩下一口氣還在勉強活著。
    晚上行蘭回家吃飯的時候,說了淩晨的遇狼經過,一家人聽了也嚇的夠嗆,謝天謝地,好在人沒事,他爹馬上去院子裏擺上天地桌子,虔誠的跪在地上燃香燒紙,嘴裏念念有詞,感謝觀音菩薩和老天爺的保佑。
    從那開始,以後行蘭再趕集的時候,他爹就多叫一個兒子起床,一起陪著護送過那座鬆樹山。
    不像現在可以有個大手電什麽的拿著,那時候的人走夜路全憑記性走熟路。熟的哪個地方有塊石頭有個小坑小窪都能記住。
    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前麵七八步外的地方蹲著一隻大狗似的東西,兩隻閃著幽綠冷光的眼睛瞪著行蘭。
    行蘭一下子停住腳步,第一反應以為是誰家的狗,可是又一想不對啊,這個時辰才剛過半夜,這裏不可能來狗啊。突然渾身打個冷顫,感覺頭發梢都支棱起來了,頭皮啪啪的炸響。
    晚上則通過聽雞叫幾遍來判斷。
    記得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和那個周扒皮半夜雞叫是一個道理。
    隻要是逢集的頭天晚上,都是由他爹晚上靠聽雞叫來叫行蘭起床。
    一般是雞叫三遍他就叫兒子起床,放到現在說也就是淩晨三點左右。
    這天陰天,還下著毛毛雨,行蘭挑著擔子摸著黑經過鬆樹山的時候,小風吹著路兩邊鬆樹嗚嗚的尖叫著,饒是經常走黑路的行蘭心裏也是感覺有些恐慌。
    那時候沒有報時的鍾表,更沒有鬧鍾之類叫人起床的東西,一般白天通過看太陽的位置來判斷大體的時辰。
    趕集賣貨做買賣,讓務農種地的人羨慕,看起來比較光鮮輕鬆,其實挑擔子趕集可是個苦力活,因為他賣貨趕的幾個集路程最近的也有十幾裏遠,最遠的三十多裏路。
    他突然反應過來,我的乖乖,看這個個頭,擋在前麵的不是狗,是狼啊!
    對麵的狼已經站起來了,頭向前微傾,拉著掃帚一樣的尾巴,泛著幽綠光的眼睛直視行蘭,好像馬上就要撲過來一樣。
    井底村有個叫王行蘭的青年,從年齡不大就喜歡搗鼓著自己做點小生意,15歲的時候,就用自己積攢的錢,置辦了一個貨郎擔子,每天挑著貨郎擔子走鄉串戶,手搖貨郎的手持鑼鼓叫賣。
    再大一點的時候,手中的貨物品類越來越多,就開始挑著貨郎擔子趕集賣貨,趕集買貨的人員比走街串戶集中,也容易養住回頭客。
    故事,從這個井底村開始。
    時間節點,老百姓剛剛知道天下已經沒有皇帝了,縣裏發了告示,說是“共和”,就連縣官縣太爺都改稱縣長。
    這天,行蘭一大早就收拾好趕集的擔子,這個擔子,和我們小時候在農村見過進村莊賣貨的貨郎挑子差不多,一根扁擔,挑著兩個用木頭製成,帶有一層層抽屜的貨郎箱子。
    一個集空是五天,直到現在,在設有集市的地方,還是每過五天就是一個集,比如,某個地方初一逢集的話,那下一個逢集的時間就是初六,初二逢集,下一個逢集是初七,以此類推,諸如三對應八就是三八,四九等等。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