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籌謀

字數:3669   加入書籤

A+A-


    從正月初三開始,陸則知給宋溪溪啟蒙,教授她自己背得滾瓜爛熟的“三百千”。

    同時,他會提前圈出生字,讓宋溪溪一邊念書一邊識字,這比單獨學習生字有趣多了,加強了宋溪溪對所學文字的運用。

    這個時代的“三百千”與前世大不相同,沒有任何基礎的宋溪溪憑借超高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很輕鬆地掌握了陸則知每天教授的新知識。

    這可苦了陸二虎,本來識字的進度遠遠落後於宋溪溪,如今還要跟著念書,學習進度拉得更慢了,不得不壓縮玩耍的時間,想盡辦法拉近與宋溪溪的距離。

    方小翠見小兒子如此用功,欣慰之餘對丈夫感慨道:“難怪家戶人家養豬都養兩頭才能養得好,有爭搶有競爭才會覺得豬食香,這吃得多了自然就多長肉嘛!”

    這比喻,陸大根哭笑不得:“你可別在兩個孩子麵前說這個,他們肯定不想被比作豬。”

    方小翠樂得咯咯笑,看著牆角處拿著竹枝在沙盤上寫字的宋溪溪,露出感激之色:“這小丫頭太厲害了,把二虎不服輸的勁頭給激發出來,否則以他對念書識字的排斥,怕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該輪到咱們頭疼了。”

    像現在這樣多好啊,不用打也不用罵,他自個兒就知道用功。

    陸大根調侃道:“不嫌棄小姑娘耽誤大虎念書了?”

    方小翠白了他一眼:“一開始是有這個擔憂,後來大虎說溫什麽知什麽的,我不就覺得這樣挺好麽?你看我有在這丫頭麵前說過一句不是?”

    說罷,她瞅了眼同樣坐在沙盤前,卻皺起眉頭直揪頭發的小兒子,忍不住歎了口氣:“元宵一過,大虎就得每天起早貪黑去學堂,沒工夫再教他們倆。”

    陸大根聽罷,臉上沒了笑容:“要不、要不咱們辛苦些,元宵一過把二虎也送去學堂?”

    方小翠愁道:“供大虎一個就夠吃力了,再把二虎送去學堂,咱們一家四口得喝西北風去了……”

    都是從自己肚子裏爬出來的孩子,她如何不想送二虎去學堂日後謀個好出路?

    可是一年三兩銀子的束脩就罷了,筆墨紙硯樣樣要錢,哪怕用最低劣最便宜的,一年到頭也要好幾兩。

    如今家裏的田地就靠他們兩個勞力操持,累死累活一整年,地裏的出息僅夠一家子的嚼用和大虎一人的束脩,剩下的窟窿還得另想辦法補上。

    再把二虎送去學堂,他們拚命幹活也湊不上啊!

    陸大根沉默了,眉宇間的溝壑抹都抹不平。

    不提夫妻倆的苦惱,宋溪溪在沙盤上默寫完昨日學到的內容,自己對著書本確定無誤後,把陸則知叫到一旁問道:“你們文嵐學堂招收學子有門檻嗎?”

    陸則知想到她有三個堂兄,以為是宋家長輩讓她問的,便詳細說道:“學堂有兩位啟蒙夫子,每位夫子招收學子的要求不一樣……兩位夫子都很好,都教出了好幾位秀才……”

    他細細地說了兩位夫子的喜好,大概是一位招收天賦好的,一位招收勤奮好學的,他自己就拜在招收天賦好的夫子那裏。

    至於如何考核新學子,每年各不相同,陸則知就不好多說,怕誤導了宋溪溪。唯一能夠肯定的是,求學之心堅定,且品德秉性上沒有明顯的問題。

    宋溪溪不知道宋青山三個能不能拜入文嵐學堂,便向陸則知打聽鎮上其它風評不錯的學堂。

    結果鎮上一共兩所學堂,另一所名叫思進學堂僅有一位夫子。

    這位夫子教書十幾年,就教出了幾個童生,遠不如陸則知所在的文嵐學堂名氣大。勝在束脩便宜,每年倒是能收到好幾個蒙童。

    若是文嵐學堂的兩位夫子都拒絕招收某個蒙童,那麽這蒙童要麽去思進學堂,要麽隻能去別處求學。

    宋溪溪心裏有數了,結束一天的學習回到家裏,就同宋五福和張小妹說出了自己的打算:“光我教的那點東西不夠用,元宵一過就把青山他們送去學堂罷。”

    這一次張小妹沒有心疼錢,慎重道:“這三個蠢東西比你差遠了,人家夫子能要麽?”

    宋五福也擔心這個:“他們跟著你識字算數都這麽費勁,真送去學堂能跟得上麽?”

    這要是跟不上,一年大幾兩銀子的花費不是丟進水裏了?

    宋溪溪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三兄弟的對照組,歉意之餘替他們分辯道:“青山幾個的智力沒有問題,夫子收不收全憑夫子的喜好,總得讓他們試試才行。”

    聽她這麽一說,老兩口高興起來:“送,元宵一過咱們就送,回頭去陸家向陸小哥打聽打聽,看看他夫子的喜好,咱們也能準備一下。”

    宋溪溪趁機把自己打聽到的情況說了下,宋五福頓時高興起來:“幾個兔崽子品德秉性都是好的,回頭給他們仔細緊緊皮,讓他們在夫子們麵前好好表現!”

    就算招收天賦學生的夫子看不中他們,不是還有另一位招收勤奮好學的夫子麽?

    萬一兩位夫子都瞧不上,隻能說這三個兔崽子不是讀書的料,趁早讓他們嚐試別的路徑。

    張小妹卻沉默了,片刻後才開口道:“先送青山去學堂試試,他要是不成就換青石,青石再不行就青柏。”

    宋五福詫異道:“老婆子,你這是……”

    宋溪溪問道:“奶奶是擔心青山三個同時入學堂太打眼嗎?”

    張小妹欣慰道:“乖寶真聰明,一下子猜到了奶奶的顧慮!”

    宋五福反應過來,忙道:“聽你的,左右青石青柏年歲不算大,晚個一年兩年再入學也不晚。”

    宋青山十二歲,宋青石和宋青柏十歲,都已經過了啟蒙的最佳年紀。

    可是村裏家家戶戶欠著官府的銀子,可以說整個村子除了宋家,全部窮得叮當響。

    在這種關頭,宋家一口氣送三個人去學堂,每年的花費不下二十兩,沒準就有人猜到宋家撒謊了,那次去府城拿到了孫家的大筆賞銀。

    宋家在這裏根基未穩,不怕村裏有人犯紅眼病,就怕傳開了招來其他險惡用心之人。

    眼下先送宋青山去學堂,雖然也打眼,但是宋家嶴和其它三個村子都知道,年前宋溪溪獵到五頭大野豬,賺了二十多兩銀子,這束脩花費有了處出,不會有人懷疑宋家另有財物。(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