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循環的真諦(4)
字數:1333 加入書籤
“不過這些已經不重要了,你記住兩個字循環,循環這個字,往往還有一個更加神秘的稱呼,叫輪回。”015歎了一口氣。
輪回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回,意思是眾生生死死,在死亡後,靈魂又輪回重新投胎成為另一個人,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印度教、佛教、婆羅門教其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尋求“解脫”,即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地循環。
輪回理論源於生命的世代輪轉傳承啟發,而三世因果中業力也是主導輪回的因,故業力不單是現世的結果,還會生生不息地延伸至來世(《正法念處經》卷七之偈曰:“非異人作惡,異人受苦報;自業自得果,眾生皆如是”)。
初期的輪回思想,頗為樸素,以為輪回轉生的範圍,不限於有情的天、人、鬼神及一般動物,也可能遍及植物。佛教采納印度民族的通說,並經由禪定的體驗,而倡六道輪回或五趣輪轉之說,將三界有情眾生分作天、人、修羅、地獄、鬼、異類傍生等六道,有的略去修羅,成為五趣。
如觀佛三昧海經卷六:“三界眾生,輪回六趣,如旋火輪。”大智度論卷十六說眾生輪轉五道,回旋其中。大乘心地觀經卷三:有情輪回,生於六道,如車輪之無始終。成唯識論卷四說,有情眾生,由四根本煩惱,輪回生死,不能出離。此等輪回觀念,是指生死無盡期,如輪無始終,而非將六道或五趣,依次排列如輪,周而複始之謂。輪回生死苦海無盡期,故盼以修道的方法,出離生死,超脫輪回,入於涅盤。
(據《佛學大詞典》)“輪回”的梵語為sam!sa^ra。音譯僧娑洛。謂眾生由惑業之因(貪、嗔、癡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輪轉,恰如車輪之回轉,永無止盡,故稱輪回。又作生死、生死輪回、生死相續、輪回轉生、淪回、流轉、輪轉。本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佛教沿襲之並加以發展,注入自己之教義。婆羅門教認為四大種姓及賤民於輪回中生生世世永襲不變。佛教則主張業報之前,眾生平等,下等種姓今生若修善德,來世可生為上等種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種姓今生若有惡行,來世則將生於下等種姓,乃至下地獄,並由此說明人間不平等之原因。蓋欲滅六道輪回之苦,則必先斷其苦因(三毒),謂三毒猶如種子之能生芽,故眾生流轉三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得出離,若斷滅我執及貪、嗔、癡,則諸苦亦斷。[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分別善惡業報經卷上、觀佛三昧海經卷六觀無量心品、法華經卷一、正法念處經卷四十一、南本涅盤經卷十六、大智度論卷三十、卷七十七、成唯識論卷四]
“我原來以為這些都是沒有依據的,但是知道龐加萊回歸之後,我覺得我們始終還是要對古之先賢保持尊敬。因為他們的話總是會被後來的一些發現所印證。”015如是說。(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