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公園奇遇(9)

字數:1763   加入書籤

A+A-




    看到那婦人這麽一副漠樣,660很是頭疼。這裏畢竟是別人創造的幻境,換句話說其實就是自己是在別人的內心世界裏,但是他對這個人不了解,他要如何才能走出這個人的內心世界呢?他迫切想離開這個人的內心世界,他預感,他如果在這個人的內心世界呆的時間太長,他的意識就極有可能被這個人的意識所同化,那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他這個人腦死亡了,即使活著,那也隻是一具行屍走肉。

    作為一個有學問的人,成為一具行屍走肉是他絕對不願意的。坐以待斃肯定是不行的,但是胡亂掙紮那更是不行,掙紮意味著消耗能量,白白浪費能量隻能使自己愈發接近死亡。

    遇到困難了,這麽辦?第一步,依然是思考!要思考出好的解決方法,第一步就是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又稱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它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如“一題多解“、“一事多寫“、“一物多用“等方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測定創造力的主要標誌之一。

    .發散思維對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索,從不同層麵進行分析,從正反兩級進行比較,因而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可以產生大量獨特的新思想。

    發散思維“是從給定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其著重點是從同一的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可能會發出轉換作用”。

    .發散思維的實質是“遷移”,是思維材料和知識的遷移,靈活性越大,發散思維的特點越明顯。

    在開啟了發散思維模式之後不久,660想起來一本書。那就是?馬文·明斯基所著的《心智社會》。

    馬文·明斯基(1927年8月9日-2016年1月24日),男,“人工智能之父“和框架理論的創立者。和麥卡錫(j.mccarthy)一起在1956年發起“達特茅斯會議“並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概念的計算機科學家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被授予了1969年度圖靈獎,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人工智能學者。其後,麥卡錫(1971年),西蒙(h.a.simon)和紐厄爾(a.newell.1975年),費根鮑姆(e.a.feigenbaum)和勞伊·雷迪(raj reddy,1994年)等5名人工智能學者先後獲獎,在至今獲圖獎的40名學者中占了近1/6,可見人工智能學科影響之深遠。明斯基的代表作包括《情感機器》《心智社會》等著作。

    《心智社會》就是他的經典著作。

    當然660之所以知道這個人物是因為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多次讚美他的豐功偉績,於是出於好奇,660便借閱了這本書。想不到這時候,這本書就要派上用場了。

    “建設者”“真的知道”如何建設高塔嗎?答案取決於你如何觀察。讓我們用“智能體”和“智能組”這兩個不同的詞來解釋一下為什麽“建設者”似乎有雙重身份。作為智能組,它好像知道要如何完成工作。而作為智能體,它卻什麽都不知道。

    660反複品味著這本書中的這段話。然後他發現,他好像已經有了辦法。

    他走向了那個婦人。(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