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東方時報》

字數:6350   加入書籤

A+A-


                      太子成長基金建立後。
    二月二十五日,許家莊精心挑選出的優秀師資力量,就抵達了京城,進入了東宮,正式的介入到了太子朱慈烺的啟蒙教育中。
    有語文老師一名(教授簡體字與拚音讀法)。
    數學老師一名。
    格物老師一名(即物理+化學)。
    軍事老師一名。
    生活老師一名(了解農業、工業、商業、養殖業等生產活動)。
    暫時隻有這麽五人。
    以後會按照學習進度的情況,增加曆史老師、地理老師、德育老師、藝術老師(傳授音樂、繪畫、建築設計等內容),總之包羅萬象,涵蓋了方方麵麵。
    而這些老師的工資福利待遇,都是許家莊額外報銷的,不在太子成長基金承擔的範圍內。
    由此可見為了參與到太子的教育中,許家莊是投入了巨大的成本,抽調了寶貴的人才,幹的卻是培養封建君主的事情,將來有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終得不償失。
    但即便存在這些風險,許家莊還是砸錢投資源推行了這個項目。
    原因很簡單,隻要能把未來的皇帝,拉攏到許家莊這邊,讓新皇的屁股完全傾向許家莊,帶來的收益是巨大的。
    比如更好的利用大明境內的一切資源。
    比如借著皇帝的名義,名正言順的搞一些事情,獲得讓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等。
    要知道封建帝王製度,已經延續了好幾千年,在無數百姓的心中,仍然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想根除這種影響力,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的事情,若是能借力打力,用好這種影響力,則好處遠大於壞處。
    就好比西方的殖民者傳教士,隻要胸前掛一個十字架,嘴裏喊兩句上帝,就可以隨意的屠殺土著原住民,心裏不會有半點的不忍與愧疚,良心實在受不了就多喊兩句上帝,總能緩解多數人內心的不安與負罪感。
    許家莊日後的對外開拓活動中,也需要類似的‘上帝’,也需要一個合理的名義,比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隻要名正言順,便幹什麽都沒有疑惑,連打人都會更有力氣。
    所以培養一個傾向於許家莊的皇儲,是一項絕對劃算的買賣。
    效果當然也是顯著的。
    二十八日,接觸許家莊新式教育僅僅三天。
    放課後。
    朱由檢特意詢問了太子的學習情況,問是上午的老師教的好,還是下午的老師教的好?
    “下午的老師們教的好。”虎頭虎腦的朱慈烺想了想道。
    “為什麽,下午的老師才教你三天而已。”朱由檢不解,問。
    “因為下午的老師教的東西我能聽得懂,上午老師教的不僅很難聽懂,教的還是錯的。”朱慈烺道。
    “錯的?為何是錯的,你且說說?”朱由檢吃了一驚,那些大儒應該不會誤人子弟吧?
    “薑先生教我《論語》,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書本上的知識要經常複習,就會感覺到快樂,可學習那麽辛苦,怎麽會帶來快樂呢?下午問了蘄老師才明白,這句話的正確意思是打架的招式要經常練習,打人的時候才會感到快樂。”
    “什麽?”朱由檢眼睛都要瞪出來。
    “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不是三個人裏,有值得你去學習的老師,而是三個學生的力量加在一起,相當於一個老師,所以一定要團結。”朱慈烺又道。
    “???”
    朱由檢感覺自己腦袋要炸了,腦中的固有觀念正在遭到挑戰,連忙擺手道“別說了!那個教你的齊老師是誰?教的是什麽課程?”
    自己還是太高估許家莊了,這才短短三天,就開始誤人子弟,想把自己的太子帶歪帶壞,簡直不可容忍!
    “蘄老師不是正式老師,他是放課後教我這些東西的,而且每次來都給我帶糖、帶玩具,對我可好了,我喜歡蘄老師,他也說非常喜歡我這個弟子,以後會經常過來看我。”朱慈烺晃了晃腦袋,眨了眨單純的大眼睛,如實說道。
    “蘄春年?那家夥是不是蘄春年?”
    朱由檢腦中電光一閃,馬上冒出了一個厭惡至極的人影,因為蘄春年的手上,是有允許自由出入皇宮的腰牌憑證的,雖然見他這個皇帝比較困難,但進入皇宮是不難的,被他鑽了空子接觸到太子,也是極可能的事情。
    其次蘄春年進出皇宮的次數太多了,早就跟宮中無數人混了臉熟,甚至稱兄道弟,他就是不出示腰牌,也可能得到放行。
    “混賬,朱將軍,從今天開始,加大皇城對閑雜人等的排查力度,蘄春年這類無關人等不許進入皇宮,另外如果他明天還敢過來,立刻把他拿下,朕要一刀劈了他!”
    朱由檢咬牙切齒的道。
    “是,陛下!”
    至於太子朱慈烺,黑眼珠子一轉,當即察覺到了不妙,但好在跟蘄老師秘密聯絡的方式沒有交代出來,不然可就完蛋,而且看父皇這麽生氣,還要宰了蘄老師,這可萬萬不行,對了,今晚就用對講機通風報信一下吧,救蘄老師一命,就這麽定了,他心裏暗暗說道。
    ……
    時間進入到三月份。
    除北方少部分地區外,地麵上的積雪基本融化。
    道路交通得到恢複。
    大部分的生產活動,得以全力的開展進行。
    許家莊的《三年五萬公裏修路計劃》,也正式的推出實施,打算招募上百萬的基建工人,修建至少一千座的主幹道橋梁,修建總長達到十萬裏的標準水泥馬路,預計總投資不低於五億銀元。
    目的是在三年內,基本建成覆蓋南直隸所有州府縣鄉的道路,再建成一條到多條的通往山東、河南、浙江、江西、山西、湖廣、北直隸等地區的主幹道,采用多路同修、老路翻新、齊頭對進等方式,爭取在三年內完成這項龐大的工程。
    但問題來了,許家莊投資這麽巨大,修好的橋梁馬路卻免費供人使用,卻看不到明顯的盈利點,投資成本何時才能收回?
    有句老話說的是“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形容的就是冤大頭的行為。
    難道許家莊這次要做一個天大的冤大頭麽?
    當然不是如此。
    實際上,修路隻是道路橋梁本身會虧,相關配套卻能帶來無數暴利。
    比如在道路兩旁設立客棧、貨棧,同時促進客流、物流行業的發展。
    比如道路通向何處,該處的礦產、農產品、人力等等資源,就可為許家莊所用。
    此外隻要把持住咽喉要道、核心主幹道的控製權,哪怕不收任何過路費,也能令對手乖乖臣服,起到極好的控製作用,帶來潛在利益無數。
    總之就是資本的套路打法,一句話形容就是‘免費的就是最貴的’,先引誘你上賊船,後麵是殺是剮,是一口吞下還是一刀刀片肉吃,完全看資本的心情,用戶是反抗不了的,除非另辟一條新路。
    除此之外。
    三月份,許家莊還有一個重大的項目完成了,意義也非常的重大。
    即電報站工程。
    許家莊在大明的京城、南京、濟南、揚州、杭州、蘇州、成都、武昌、泉州、廣州等等三十八座的主要大城市。
    加上許家莊零號莊園跟海港城這兩處地點。
    一共四十個地方,設置了四十座的電報站。
    全部配備了最大50級的發電功率。
    配備了運行功率小,但傳送距離遠的中低頻數字化電報收發裝置,接受與傳送信息的速率超過100b/。
    相關的技術人員也全部培訓完畢,能夠熟練自如的使用這些電報設備,能夠處理一些簡單的故障問題。
    另外成立了一個專門的電報局,負責管理這四十座遍布大明各處的電報站,能夠做到一條重要的信息,五分鍾內便可傳遍全國,做出極其迅速的響應。
    而這套電報係統建立之後,帶來的意義可就太大了,相當於進入了初級信息化的社會,能夠享受到種種的便利。
    比如傳遞家書,在電報站發送,可能兩三個小時家人就能收到了,時效性極佳,而不必等待漫長的一兩個月,還有信件遺失的可能。
    比如傳遞軍情和情報。
    比如協助銀行匯款轉賬。
    等等等等。
    信息化帶來的各類便利可謂難以想象,哪怕隻是初級的信息化。
    當然!
    許遠讓人建立這套電報站體係的主要目的,不是傳遞家書、軍情之類的,而是為了能在大明境內同步發行《東方時報》,將這份報刊,光速推廣到大明全境,要除了周末外,每個工作日都會發行一刊,要能夠為大明的多數知識分子所看到。
    ……
    三月七日,下午。
    海港城,《東方時報》的報社內。
    社長吳斯銘,拿著剛出爐的第一版印刷報刊,對著身旁的許遠介紹道“莊主大人,這就是我們即將發行的第一版《東方時報》,明天一早,就能在大明四十處之地,同步問世,出現在所有人麵前。”
    “它采用的是彩印技術,圖片圖桉接近真實,讓人更加相信報道內容的真實性。”
    “使用的橫版閱讀的簡體字白話文,普通人都能聽懂報道的內容,當然,為了讓大明的知識群體能夠看懂,我們還在後麵附帶了一份兩千常用字簡繁對照表,便於他們”
    “至於報刊內容,更是軍事、時政時評、社會民生、人文地理、等無所不包,而且字體清晰,圖片美觀,內容豐富有趣,簡直將全天下的大事小事都囊括其中,莊主大人,隻要這份《東方時報》一經發行,您所說的那個話語權、輿論主導權,就徹底的為我們所掌控也。”
    吳斯銘無比興奮的說道。
    “嗯~”
    許遠點了點頭,他在現代社會花了好幾個億,采購無數的設備,然後又是建電報站,又是成立報社,忙活了那麽多,不就是想拿下大明境內的話語權、輿論主導權麽?
    甚至彩色印刷都弄了過來,不就是想建立降維打擊的優勢麽?
    “明天開始,就在全大明境內,正式發行《東方時報》吧,第一刊印刷一百萬份,定價10文,不,就定價5文吧,要讓絕大多數人都能買得起。”
    許遠拍板說道。
    “是,莊主!”
    吳斯銘心裏滴血,《東方時報》第一刊的紙張成本都要四五文,算上其他成本,賣二十文一份都是虧的,但為了拿到那個所謂的話語權,虧再多都是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