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秦良玉的困境

字數:5777   加入書籤

A+A-


    崇禎十年,二月。
    四川,石柱宣撫司。
    雖然僅僅隻過去了短短一年,對許多人而言,就像是一眨眼的功夫。
    但石柱地區發生的變化,可能比正常情況下過去三十年的變化還大。
    靠近長江邊的水力紡織機,數量增加了一倍,達到了一百台。
    大大小小的工廠數量更多了。
    青草壩鎮,不,應該是青草壩城中的與紡織產業相關的工人數量,更增加到了十萬級的規模。
    過去的一年,更是生產出了兩億件的衣物服飾、近百萬雙鞋、十餘萬件的箱包產品以及其他產品若幹,帶來超過1500萬銀元的毛收入,直接和間接帶動了數十萬個的生計。
    石柱服飾公司淨利潤,也達到了300多萬銀元的破紀錄程度。
    近40萬石柱百姓的人均年收入,從去年的五塊銀元不到,增加到了人均七八塊銀元,即人均收入至少增加了五成。
    距離小康生活標準,肯定是還沒達到,但具體的五項指標中,人均衣服十五件、人均糧食消耗三百斤的目標,去年順利的達到了。
    也就是說!
    石柱地區,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能做到天天吃飽、人人吃飽,再也不會餓哪怕一天的肚子。
    日子過的最舒服的,則是上萬人的白杆兵群體,他們的月餉從2塊銀元,上漲到了3塊,家人優先安排進石柱服飾公司工作,解決了家屬就業的問題,並且秦良玉還砸下巨資,以每家十口,人均居住麵積二十平米的標準,建了一萬套的小康示範樓,水泥紅磚+鋼筋混凝土支撐柱結構,全部完工後,給白杆兵們分了下去,讓他們帶著家人,住進了這些小康樓。
    算是先行一步,讓白杆兵先進入了小康。
    而這一係列的福利發放下去後。
    白杆兵們的士氣可謂爆棚。
    對秦良玉和馬家的忠誠與擁護,到了一個無以複加的程度,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願意為馬家而戰死。
    石柱的普通百姓們,對此隻有羨慕和支持,畢竟沒有安全和平的環境,那麽一切皆無,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百姓們唯一不滿的地方,就是白杆兵為什麽不再招募新兵,為什麽不把人數增加到兩萬、三萬,這樣就能有更多的家庭提前進入小康了……當然,隻是私下裏發幾句牢騷而已,他們心裏都十分清楚,石柱這麽個小地方,怎麽可能養得起兩三萬大軍。
    總而言之。
    過去這一年的飛速發展,秦良玉是非常滿意和高興的。
    她也知道,過去一年石柱能夠取得這麽大的進步,一方麵是許家莊提供的扶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次,是四川境內的蜀錦商會與幕後蜀王等勢力,受到朝廷嚴懲,徹底垮台後,擋在石柱麵前的發展障礙,再也消失不見,不僅可不受任何限製的購買原材料,四川的服飾市場,整個大明的衣服市場,石柱服飾公司都可以進入,不會再受到任何勢力的打壓,故而也開拓出了不少新市場,銷售收入超過兩百萬銀元,今年肯定還會增加。
    但……
    就是在這種充滿勃勃生機的發展勢頭當中。
    最近的一段時間,秦良玉卻是眉頭緊鎖,臉上布滿愁雲,見不到一絲笑容的狀態。
    話說這是怎麽回事?
    明明眼前的障礙全都沒有了,不管是衣服、鞋襪、箱包等產品,今年隻要可勁的生產就是了,反正不用擔心銷路問題,若是今年的收入,再增加個五六成,說不定石柱40萬百姓的小康生活,今年就能提前實現了。
    但這隻是最理想狀態下的情況。
    秦良玉卻在眾多的數據和資料分析中,看到了一個很可怕的東西——瓶頸。
    石柱服飾公司的發展,今年很可能會陷入瓶頸,對外的銷售量,能增加三成都算不錯,增長五成是不可能的事情。
    她為什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公司的高層會議上。
    秦良玉臉色凝重的道:“運輸將成為限製我們發展的最大瓶頸,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公司很快就會達到發展上限,年銷售額最多1800萬銀元,超過2000萬沒有絲毫可能。”
    “娘,為何要這麽說?”馬祥麟吃了一驚問道。
    “娘,我們公司的產品,九成以上走的是長江水運,順流而下,成本極低,怎麽會在運輸上麵陷入瓶頸?”兒媳張鳳儀也感到疑惑。
    “往外運輸的確沒有問題,但外麵往四川運輸,問題就太大了。”
    秦良玉搖頭道:“我們對許家莊的依賴其實非常大,不僅超過八成的訂單是許家莊提供的,我們的紡織機、縫紉機、部分染料、機床、金屬原料和大量的零配件,也全是從許家莊購買而來的,這些物資的購買價格雖然優惠,但運輸入川的過程中,有些路段無法乘船逆流而上,隻能人背肩扛,翻過多座大山,導致成本至少增加五成,而且因為經濟的發展,人力成本還在提高……若我們的規模繼續擴大,從許家莊進口的物資也會增加,但蜀道的物流容量有限,這兩年已經開始出現嚴重擁堵的情況,今年隻會更堵,這就一定會給我們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可能會讓工廠開工不足甚至停工。”
    聽到這番分析。
    眾人的臉色終於開始變了,紛紛大變。
    蜀道,詩人李白對蜀道的形容是難於上青天,且能夠出川入川的蜀道,數量不止一條,而是有七八條之多,此外也沒有李白詩詞形容的那麽誇張,有些蜀道不僅允許人員通過,還能走大型的馬幫騾隊。
    但有一點必須承認,那就是所有的蜀道都十分狹窄,木製棧道的通行能力有限,允許馬匹經過就是極限,馬車都極難通行,故而貨物運輸容量,存在一個上限,且是貨物量不高的上限。
    而紡織產業屬於工業,會用到大批的機器設備,就會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故障,得經常更換零件,另外生產衣服要用到的扣子、拉鏈,製造箱包要用到的各種配件,都是屬於高精密產品,以石柱服飾公司的技術水平,很難生產的出來,隻能從許家莊那邊進口,存在嚴重的依賴。
    當然也可想辦法擺脫這種依賴,但又需要從許家莊進口先進機床和各類原材料,想徹底擺脫依賴是不可能的事情。
    又以蜀道日益嚴重的擁堵情況。
    搞不好石柱服飾公司的發展,真的會陷入瓶頸,且已經迫在眉睫。
    這時秦良玉又道:“去年公司的利潤是335萬銀元,其中有225萬,放在了修路、建房子、建學校和醫院等改善民生的事務上,有100萬是打算還給天下通銀行的還款,剩下賬麵上隨時能動的活動資金,隻有10萬銀元,而我們欠天下通銀行的貸款,一共是960萬銀元,就算還了100萬,也還差860萬。”
    “我們公司的發展,如今又即將達到上限,如果是這樣的情況的話,我們帶領石柱百姓奔向小康的目標,恐怕很難實現了,欠天下通銀行的貸款,也是必須得還的,每年還100萬,得八年多後才能還完,而我們各方麵開銷又省不了,也就是說,我們很難再拿出錢來進行擴張,能保持當前的經營規模都非常不錯。”
    這讓馬祥麟臉色更蒼白了:“娘,這豈不是說,帶著石柱百姓奔小康,做不到了?”
    張鳳儀呢喃的道:“《東方時報》上麵,經常把‘要致富,先修路’掛在嘴邊,我以前不太以為然,沒想到這話是那麽正確,因為蜀道的路不好,我們富不了不說,債都要還十年。”
    “大家的日子才有點奔頭,怎麽會變成這樣?”
    侄子秦翼明看著秦良玉道:“姑姑,您說我們該怎麽辦?難道要我們專門掏出錢來,修一條好點的蜀道?”
    “修就修!”
    秦拱明拍拍桌子,咬咬牙道:“隻要是別攔著我們致富,就算花個兩三百萬銀元修路,我們也願意掏!”
    馬祥麟點頭道:“對!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什麽大問題,大不了我帶著白杆兵,再招個幾萬的修路工,修一條好走的路出來!”
    “你們把修路想的太簡單了。”
    坐上首的秦良玉搖頭道:“我谘詢過許家莊那邊的交通專家,他們說修那種傳統的古道沒有意義,提高不了多少的物流量,至少得修那種6米6寬的許家莊中等標準的石板公路,要能跑重載四輪馬車才行,這樣的公路,現在修一裏的成本是2000銀元,我們從石柱到重慶,再經過塘峽、巫峽、西陵峽這三峽,最後抵達水勢平緩能逆流通船的宜都縣,這段距離有800多裏,但大部分都是險峻山區,修路成本至少增加三倍,建設時間沒個三五年,不可能把這條公路修起來,總花費得在五六百萬銀元,隻會少不會多。”
    三五年時間。
    五六百萬銀元?
    這兩個的數據,讓馬祥麟等人感到了一陣悲觀和絕望。
    首先他們肯定拿不出這麽多的錢,石柱的底子太薄了,這幾年才稍有發展而已,還欠了許家莊很多的人情債,雖然不需要支付利息,但不等於不要還,為了更長久的友誼與合作,那些貸款是必須得還掉後,才能再借新的貸款。
    至於時間上,兩三年他們還等得了,但四五年就不行了,沒有誰能勒緊褲腰帶堅持這麽長時間,畢竟石柱百姓,是想要過上小康生活的,結果小康生活沒過上,還得節衣縮食、生活品質倒退的,把這條致富路修出來,隻怕大部分石柱百姓絕對忍受不了,定怨言怨氣無數,喪失大量民心。
    難啊!
    太難了!
    馬祥麟等人覺得嘴裏滿是苦味,感到極其失落,四川之地,本就是富庶的天府之國,理應很容易實現富裕才對,可怎麽會變成這樣,明明大家都信心十足、幹勁十足,結果卻因為道路交通的問題,給他們澆下一盆這麽涼的冷水?
    上天啊,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麽,為何如此薄待我等?
    眾人的心裏,充滿了無盡的哀怨。
    “你們也不必如此悲觀,其實許家莊的專家,給我提供了一個更宏偉的基建方案,不僅能解決我們石柱遇到的交通問題,整個四川之地的交通問題,也能通過這條道路徹底解決,但我覺得這個項目太龐大了,可能涉及上億銀元的資金,要找我擔任四川境內的總負責人……我怕我扛不下來,所以想問問你們的意見。”
    這時秦良玉話又一轉,透露出一些的重要關鍵信息。
    “娘,許家莊那邊的方案是什麽?”
    馬祥麟眼睛亮了,立刻問。
    眾人都精神一振,眼中滿含希望的,齊齊看向了秦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