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董莊的歡呼

字數:6331   加入書籤

A+A-


    崇禎十年,四月五日。
    南直隸,淮安府山陽縣,董莊。
    一個普通的擁有五百多戶三千多人口的中等村落。
    臉上滿是歲月刻下的皺紋,常年勞作導致背部微駝的五十二歲農民董有壽,最近幾天都是心事重重的,每天都會跑到村外的灌溉堤壩上,一邊抽著劣質旱煙,一邊麵帶擔憂的望著南邊方向,不時在心中暗暗乞求先祖保佑,希望自己的兩個兒子董雲林與董雲風,能夠平安歸來。
    十天了。
    他的兩個兒子,加入莊裏組織的五十人的‘乞恩隊’,離開家鄉,前往海港城已經有十天了。
    而董莊組織的‘乞恩隊’規模還算小的,東邊的李莊,西邊的魯家鎮,都組織了兩三百人的‘乞恩隊’,也前往海港城討恩去了,規模更大的還有。
    目的,就是去海港城下跪懇求開恩,希望許家莊快點擴莊,將他們合並進去,渴望成為許家莊的一員。
    其實說句實話,作為活了半個多世紀的屬於老人範疇的董有壽,他這還算漫長的人生裏,苦日子過過,好日子也過過,但吃不飽穿不暖的苦日子占九成,好日子隻占一成。
    而最近這三年,董有壽認為是他這輩子過的最好的幾年,前麵任何年月都比不上。
    因為可以吃飽飯了,糧食不再缺乏了。
    偶爾能吃到肉了。
    新衣服也多了好幾套,上麵的補丁越來越少。
    甚至能看到某種越來越好的盼頭了。
    他個人非常滿意,覺得盛世可能也不過如此。
    但……
    他的家庭中,除他自己之外,幸福指數卻是越來越低了,兩個兒子的抱怨越來越多,兩個兒媳婦也天天愁眉苦臉,幾個孫子孫女,原本應該天真快樂的他們,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變的膽小敏感,還經常遭到父母的家暴。
    話說這是怎麽回事?
    家庭條件都明顯改善了,為什麽幸福感不升反降?
    主要原因,是董有壽的大女兒董月娘,在十多年前,嫁到隔壁寶應縣的一戶條件尚可的人家,卻非常倒黴的是,大女兒嫁過去沒多久,公公婆婆相繼生病,為了治病家中的十畝良田被賣掉了一半,但還是不幸去世。
    而董月娘肚皮爭氣,在六年內,生下五個孩子,可家中卻隻有五畝地,雖然她跟丈夫拚命幹活,過的依然十分拮據,勉強能夠糊口,除非到了實在沒辦法的地步,才會回娘家一趟,借點糧食度日。
    董有壽自然不可能見死不救,三十斤穀或五十斤穀,反正每年都會幫襯一到兩次,讓兩個兒媳婦頗有微詞。
    但崇禎五年,許家莊進行第二輪擴莊,寶應縣被囊括了進去,大女兒所在的村子,恰好在集體莊園的規劃範圍內。
    於是變了。
    大女兒董月娘的生活,很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用一個流行的詞匯形容,那就是翻身了。
    崇禎五年的年底,大女兒不再上門借穀子不說,反而大包小包的送來了東西,有整個的豬頭,有罐頭,有兩百斤精米,有兩匹好布以及其他年貨,用一輛獨輪車才推得動,價值不少於十銀元,夠把過去借的人情全部還了不說,還能多出不少,讓兩個兒媳婦無話可說,隻能堆滿笑容以對。
    崇禎六年年底,大女兒送來的年貨更多,單豬肉就有二十斤、奶粉五罐、奶糖三斤,另外她變胖了,她丈夫氣色更好了,還有五個孩子,全都至少長高了一個頭。
    崇禎七年回娘家過年,自行車,大女兒董月娘是騎自行車過來的,價格五百銀元的自行車,她竟然能買得起?
    崇禎八年底,自行車增加到兩輛,大女兒董月娘的五個孩子,個個跟吃了化肥般,個子都特別高,據說也都進了學堂,學習成績都非常不錯。
    崇禎九年底,也就是剛過去不久的那個年,大女兒董月娘,這次除送來大量年貨,還私下塞了150銀元,到董有壽的手中,說這是她私下攢的工資,送給父親,讓他把家裏的房子修一修,最好蓋個新房,如果不修一下的話,她五個孩子都不想過來過年了,條件太過簡陋,他們實在住不習慣。
    這讓董有壽感到不太高興,心情有點難受和複雜,嫌棄,大女兒這是開始嫌棄娘家了?但他還是把這個事,跟兒子兒媳們說了一下,問他們要不要修下房子的時候,沒想到反對聲一片不說,還有一肚子火氣和不滿。
    “大姐才好過上幾天好日子,就開始嫌棄我們了。”
    “這就是個白眼狼,當年要不是有我們幫襯,大姐一家早餓死好幾回了。”
    “我們住的土坯房有幾十年了,修補一下有什麽用?最好是全部推倒,建一個水泥鋼筋紅磚房,可造這樣的房子,至少得花500銀元,大姐給150銀元有什麽用?我們這麽窮,哪裏湊的夠另外350銀元?”
    “沒錯,大姐太小氣了,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她寧願買兩輛的自行車,也不願給我們換個好房子。”
    “大姐變了,她不是以前那個她了,她變的更自私了。”
    聽到兒子兒媳們的這些批判,董有壽是想反駁幾句的,大女兒董月娘年年送來吃的用的花的,出手闊綽大方,相比於當年的救命糧,她回報了十倍百倍,怎麽就成白眼狼了?這些話若被大女兒聽到,豈不得心寒透骨?
    他們為何心態這麽畸形,董有壽是心知肚明的,更知道是什麽原因導致的。
    嫉妒。
    說到底還是源於嫉妒,他們在嫉妒大姐家,現在過的遠遠比他們好得多。
    對這類心態,《東方時報》就專門發過文章批評,說某些人心態過於陰暗,見不得別人過的好,哪怕是身邊的親友,也常常抱有一種‘我怕親人過得苦,更怕親人騎金龍(自行車)’‘看到別人賺錢,比自己虧錢還難受’的心態,實在是格局太小,極不健康,應當趕緊調整糾正過來。
    但人性往往就是這樣,就是經不起比較,尤其經不起在先天條件差不多但突然被拉開巨大差距的比較,很容易導致心態失衡,乃至走向極端。
    那有什麽辦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加入許家莊!
    他們也得加入許家莊,站在類似的起跑線,擁有同樣的發展機會才行。
    發現問題症結之所在的人們,自發組織了起來,發起了‘乞恩隊’的行動,要組團搭夥的去許家莊海港城,要下跪哀求,要尋求改變命運的機會,再也不願在痛苦的比較,在難以忍受的嫉妒中,渡過哪怕一天。
    於是董有壽的兩個兒子,果斷加入了董莊‘乞恩隊’,前往了海港城。
    但許家莊不是好惹的,更不是可脅迫為難的老實人、善人,而是不能招惹的強者,萬一把許家莊搞厭煩了,采取暴力驅散不是沒有可能。
    風險。
    這其實存在不小的風險。
    但董有壽沒有阻攔,也沒法製止,兩個兒子都是視死如歸的態度,如果不能達到目的,死在許家莊也心甘!
    兩個兒媳婦表示支持。
    孫子孫女們更沒有一個反對。
    除此之外。
    更讓董有壽吃驚的是,董莊最大的地主,擁有近兩千畝良田的舉人老爺董居正,這次也站出來,表示支持‘乞恩隊’的請願行動,還拿出三千銀元作為路費,讚助他們的請願——要知道在三五年前,這位董老爺,可是天天對許家莊各種痛罵,這次竟成了最大的路費讚助商,董老爺這是何意?
    不論如何!
    董莊‘乞恩隊’就這麽出發了,不知道能不能回來,會不會帶著好消息回來?
    哎~
    想到這裏,董有壽長長歎了口氣。
    他以自己的人生經驗看,覺得人還是要學會知足為好,須知貪心不足蛇吞象啊。
    雖然在大明朝廷治下,稅賦負擔,確實是有些大,但因為他大女兒在許家莊,實際夏糧崔科過程中,隻會被收走一成的產量,人頭稅再象征性的交幾百文就行,近九成收獲還是歸自己,這已經非常不錯了,擱以前哪能想到這種好事,最少得被胥吏拿走三成。
    徭役也極少被要求去了,或交點小錢就能免了。
    且在許家莊的威懾下,官府也不敢過於貪婪苛刻了……董有壽覺得,如今的官府還是可以的,當然,那些離許家莊越遠的官府,則越可用‘吃人猛獸’來形容了,跟過去沒有兩樣,乃至變本加厲的盤剝。
    即就算加入不了許家莊,生活在許家莊旁邊,也是非常幸運與光明的,可以過的充滿奔頭和希望——前提是克製住自己攀比的心態。
    這時。
    一隊青壯從遠處奔跑而來,且速度越來越快,還發出各種大叫歡呼。
    “許家莊開恩了,聖人菩薩同意莊園擴張了!”
    “我們有好日子過了,我們馬上就能上過人過的日子了!”
    “成功了,我們請願成功了!”
    “許家莊要在江南地區擴莊1100座,我們不僅有機會加入,而且機會很大!”
    “哈哈哈哈哈哈,苦盡甘來,我們終於要苦盡甘來了!”
    聽到這些激動的歡呼。
    又看到自己兩個兒子的身形逐漸清晰。
    董有壽也忍不住激動起來,朝他們迎了過去。
    ……
    很快。
    董莊上下炸開了鍋,如同沸騰般,人們個個麵露狂喜,手舞足蹈的狂歡。
    隔壁的李莊如此。
    西邊的魯家鎮也是如此。
    整個正陽縣,淮安府,乃至整個南直隸,在今晚都陷入狂歡慶賀的海洋中,市麵上的鞭炮煙花被搶購一空,盡數燃放,好酒好菜拿了出來,雞鴨鵝豬等平時舍不得宰殺的禽畜,今天不少無辜喪命,總之整個江南地區,都進入到比過年還熱鬧喜慶的氛圍中。
    董有壽家中,坐在擺滿豐盛菜肴的桌子邊,一家人在暢想著未來的美好生活:
    “等並入了許家莊,我一定要拚命工作,盡快追上大姐一家。”大兒子道。
    “沒錯,我也得甩開膀子的幹,必須要比大姐家過得更好。”二兒子道。
    “聖人菩薩仁慈,把公平送給了我們,所以等到征地的時候,咱們家的十五畝地,就不要土地補償了,做人得學會感恩。”大兒媳道。
    “當然一分都不能要,我們要是敢要補償,別人不僅不要,反而送錢給許家莊,碰到這樣的,我們的入莊資格都會被搶走了。”二兒媳道。
    “是是,求穩,一定要求穩,隻要加入了許家莊,後麵一切都好說。”老妻宋氏道。
    董有壽暗暗搖頭,加入許家莊園確實是件好事,但土地何等寶貴?十五畝良田,這是一個家族能繁衍下去的根基,以前的人,是寧願病死餓死都不會賣掉或送出去的。
    不過他聽說莊裏的董舉人董老爺,好像也打算把自家的兩千畝地,全送給許家莊,也是一分補償不要,這手筆太大了,再敗家的敗家子都不敢這麽幹!這讓董有壽心裏平衡了許多,不會再覺得田地沒了,就天塌了般,感到非常心疼惋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