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明蒙結盟

字數:3411   加入書籤

A+A-




    “如今,建虜最大的對手便是林丹汗和朕,若不趁早結盟,必然會被他們各個擊破。”
    “建虜近年先後在寧遠、寧錦之戰中敗於我軍,必然知道想從關寧錦防線突破攻入我大明腹地是癡心妄想。”
    “然建虜不事生產,遼東之產出無法養活其人,必然想著劫掠我大明,否則便會不戰自潰。”
    “因此,皇太極很可能會繞道蒙古左翼入寇,可如此一來,如今已在蒙古右翼的察部,就處在其進軍之途右側。”
    “建虜長途奔襲,已是冒著巨大風險,必然會想著先擊敗察部,以絕後患,就如同當初他們入侵朝縣,然後再攻我大明遼東一般。”
    “若朕與汗無兄弟之盟,朕之將士也無緣由予以馳援,隻能作壁上觀,任察部與建虜互相消耗。”
    “可朕深知,唇亡齒寒,不忍見察部再步朝縣後塵,才力促結盟。”
    “如今不同往日,你我僅邊牆之隔,更善交際,互通有無。惟有如此,建虜必顧此失彼,疲於奔命,這樣你我雙方才能尋機敗之。”
    天啟的意思很明白,建虜短時間內是打不通我關寧錦防線的,長期消耗下去,以遼東的產出連他們自己都養不活,建虜自己就會崩潰。
    所以,習慣劫掠的建虜必然會另想他法,很可能會選擇繞道蒙古。
    但是繞道蒙古的話,你們察哈爾部就在邊上,皇太極肯定不放心,那必然會先揍你們。
    如果你們沒有和我們結盟,他們揍你們的時候,那我們也隻能看著了。
    可是我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讓我們兩方被建虜各個擊破是不明智的,所以才明知道結盟對察哈爾部更有利,但還是願意主動促成。
    而且,現在的形勢和上次結盟也不一樣,如今你們已經西遷到蒙古右翼,與我們非常相近,雙方溝通方便,聯係也緊密,這樣合作起來會更容易。
    雙方發揮各自的長處,讓建虜疲於奔命,再尋找消耗擊敗他們的機會。
    認真的看完天啟的親筆信後,林丹汗直接將信遞給了貴英恰,貴英恰會意,連忙察看了起來。
    待貴英恰的目光從信上移開之後,林丹汗立即問道:“你怎麽看?”
    貴英恰沉吟了一下,道:“回大汗,此次去明國京師,微臣所見所聞,卻與聽聞中有很大出入。”
    貴英恰沒有直接回答問題,反而轉移了話題,林丹汗知道這必然有用意,於是追問道:“哦,說來聽聽?”
    貴英恰連忙道:“微臣聽聞,自從明國皇帝於去年九月康愈之後,行事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其乳母客氏事發,但天啟帝卻並未過多袒護,以致客氏最終身死。天啟帝不但沒有悲傷,反而誅客氏之子和弟,並抄其家。”
    “其先後啟用李邦華、孫承宗、袁可立等人,並下令整頓京營。天啟帝第一次召見微臣就在京營,微臣親眼所見京營風氣已有不小變化。”
    “天啟帝身穿重甲,與微臣談笑風生,頗有將帥之風。”
    “而且在前不久,福王被傳有謀反之心,天啟帝也毫不姑息,查抄王府、削其爵,並賜福王死。”
    “此次天啟帝賞賜給我部的財物,便都是出自福王府,還有天啟帝贈予大汗的火槍,聽說也與天啟帝有關……”
    聽了這話,林丹汗不由心頭一震,從去年九月到今年七月,也才大半年時間,天啟帝竟然一口氣做了那麽多非常之事?
    這怎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難道如今的天啟帝已經被閹黨找人給替換了?真正的天啟帝已於去年崩逝?
    不過想想又覺得不太可能,如果是閹黨找的替身,怎麽也不可能不救客氏,更不會重新起用閹黨的對頭。
    而除了閹黨,也沒人有能力在客魏的把持下替換皇帝,而且替換皇帝又哪是那麽容易的事情?甚至還敢大搖大擺的與朝臣見麵,這更不可能。
    所以,林丹汗也隻能將天啟的變化歸結為大病之後開竅了。
    他隨即明白了貴英恰說這些事情的用意,便道:“你是說,現在的明國皇帝是有雄才之君,值得我們結盟?”
    貴英恰歎息一聲:“其實明國的雄才之君,對我蒙古也並非益事,然當下我蒙古最大強敵乃是金賊。”
    “若不借助明國的力量,我們很難匹敵。若如天啟帝所言,金賊繞道我部故土進攻明國,確實有可能先進攻我部。”
    “若是那樣,我部恐怕隻能繼續西遷。”
    西遷說起來容易,可誰又願意主動離開故土?這次西遷右翼,已經讓察哈爾部實力減損不小,若再次西遷,必然會遺散大量部眾和牲畜,對部眾的信心也是一次沉重打擊。
    所以不到萬不得己,林丹汗是不願再西遷的,遷一次傷一次。
    既然不想西遷,那和明國結盟,確實是利大於弊,一方麵可以借助與明國的邊貿恢複實力,另一方麵又能夠在麵對金賊入侵時,獲得一個重要盟友,從而減小損耗。
    其實他不知道,正史中皇太極是先入寇的大明,製造了己巳之變後,然後才著手去對付他的。
    正是因為知道這一點,所以天啟才不惜舍下麵子,各種拉攏,讓林丹汗入夥,幫助自己抵擋建虜的第一次入寇。
    可林丹汗不知道這個情況,而他現在所呆的位置,也確實容易成為皇太極優先攻擊的對象。
    “你再去一趟明國,代本汗答應明國結盟之事。”林丹汗最終做出如此決定。
    隨即,他與貴英恰認真的商討了一下要與明國洽談的事項,並親筆寫了一封書信,也附上貴英恰的漢話翻譯。
    他把玩了一下天啟送給他的佩槍,然後解下腰間的佩刀,準備作為回贈之禮送給明國皇帝。
    在蒙古,贈送佩刀算是非常高的禮節了,這也能顯示自己的誠意。
    於是,貴英恰剛回來不久,又再次啟程來到京師,代表林丹汗答應了雙方結盟之事,這也在天啟的意料之中。
    因為還是那句話,連老家都丟了的林丹汗,比大明更需要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