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再遇公孫策

字數:6207   加入書籤

A+A-


    三藏樓對和尚都是免食宿費,這地方不僅夥食好,環境更是清幽,住起來肯定很舒服。道然也不矯情,直接就在三藏樓開了個房間,心安理得地住在裏麵。
    將裝著金銀的大籮筐放在一邊,估計沒人會想到,這個不起眼的籮筐裏麵裝著一筆巨款。
    道然舒舒服服地泡了個澡,洗掉滿身的塵垢。
    換好衣服之後,道然便又拿出銅缽,開始緩緩念誦往生咒。
    白天在三藏樓與神秀之爭,彷佛完全沒有被道然放在心上。
    三隻眼的老鬼馬三忍不住從銅缽裏麵冒出頭來,滿臉享受地聽著道然念經。
    兩天時間,上千次往生咒念完了,馬三還是沒有半點被超度的跡象,反而那虛幻不定的身軀變得凝實了許多。原本隻有一點澹澹的輪廓,此時卻成了半透明的果凍狀。
    不僅如此,從外貌看,馬三似乎還年輕了許多,從六七十歲的老人,變成了四五十歲的中年。
    道然覺得情況有點不對,最後念完一遍往生咒,問馬三說:“馬施主,你有什麽特別的感覺嗎?身體是否有什麽變化?”
    馬三露出思考的表情,然後說:“小人感覺很好,原來身子輕飄飄的,像是隨時會被風吹散,但聽了大師念經,感覺身體就有力氣了。”
    說罷,馬三直接從銅缽中飛出,飄到桌前,將那銅缽拿了起來。雖然看著有點吃力,但雙手捧著也能勉強飛行。
    道然不知道說什麽好,怎麽好端端的超度變成煉鬼了,再念下去馬三怕不是要成鬼仙。
    道然實在想不明白究竟是什麽地方出了問題,難道自己學往生咒的時候記錯了幾個發音?
    “馬施主,小僧學藝未精,怕是超度不了你啊。”道然抱歉地說。
    馬三聽了,露出惶恐的表情說:“大師,求你不要放棄小人啊,小人很好養活的,不用吃不用喝,什麽都不需要。大師要是不想念經給小人聽,那小人不聽就是了。小人……小人可以為大師當牛做馬,隻求留在大師身邊。”
    馬三焦急得額頭的第三隻巨眼都泛起霧氣,彷佛要落下淚來。
    原來鬼也能哭的,真是長見識了。
    道然歎了口氣,馬三生前被人虐待太久了,自己不過給他念了幾天經,他就將自己當成依靠了。
    “阿彌陀佛,出家人不打誑語,馬施主你放心,小僧既然答應了超度你,自然不會食言。”道然安慰道。
    “多謝大師,多謝大師!”馬三跪在道然麵前,連連磕頭。
    要不是他如今身為幽魂,這磕頭的力度怕是要將額頭的眼珠子都給磕破了。
    道然將馬三扶起,往生咒是不敢念了,他要想別的辦法來超度這個亡靈。
    往生咒的意義就是安撫亡靈,讓亡靈放下執念。
    現在往生咒出了問題,或許可以換一種安撫方式?
    道然讓馬三回到銅缽之中,捧著這個吃飯的家夥就離開了房間。
    道然身上的僧袍依舊樸素,但比起剛到杭州城時的風塵仆仆,如今卻有種恍如新生的感覺。
    與道然擦身而過的人,不管是男是女都忍不住多看幾眼。
    這個小和尚是誰,怎麽就能長得那麽好看?
    在五年前獲得寶相莊嚴天賦時,道然已經習慣了這種被人注視的感覺,還能客氣地向每個人點頭示意。
    這樣澹泊的姿態,更是令人覺得道然不凡,像是看透了世情的高僧一般。
    道然下了樓,正要朝外走,突然聽到身後有人說:“道然法師,還請留步。”
    道然轉過頭去,看到一位身穿素青色儒生袍的書生站在身後。
    “公孫先生?”道然有點意外地說。
    這人正是跟神秀一起,看著道然將滿桌子菜吃完的杭州通判公孫策。
    看他的樣子,似乎在午飯之後就留在三藏樓一直沒離開,難道是在等著他?
    “道然法師也知道我?”公孫策很客氣地說。
    道然坦然道:“今日中午才見過一麵,小僧自然認得。”
    “可是,當時我並未向道然法師自報姓名……”公孫策說到一半,表情就有點尷尬。
    公孫策也是聰明人,已經猜到他與神秀的對話都被道然聽在耳中。
    但當時公孫策與道然相距三丈有餘,又特意壓低了聲音跟神秀說話,尋常人怎麽可能隔著這麽遠聽到他們的對話?
    難道說,這小和尚竟然練成了傳聞中的佛門神通天耳通?
    再仔細看道然的臉,雖然稚嫩,但卻有種近乎神聖的光輝,怎麽看都不像凡人。
    看來,自己是真的遇到了佛門高僧了。
    “神僧當麵,公孫策慚愧。當時,我聽神秀法師片麵之詞,對道然神僧有所誤解,實在抱歉。”公孫策客氣地說。
    “阿彌陀佛,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公孫先生隻是懷疑小僧而已,並未做出任何無禮之舉,無需抱歉。”道然說。
    道然又不是那種別人瞅他一眼就要殺人全家的性格,自然不會將這點小事放在心上。
    “道然法師寬宏大度,我實在佩服。隻是,我聽聞佛門講究明心見性,應該論心不論跡才是,為何法師反其道而行之?”公孫策問道。
    “隻因小僧還未練成他心通,肉眼凡胎所見隻是表象,未見其心,又如何論心?明心見性,明的是自己的心,而非他人。若有朝一日,小僧修煉成佛,能夠通曉人心,才有資格說一句論心不論跡。”道然解釋道。
    公孫策聽了,隻覺得眼前這小和尚與之前所見的僧侶都不相同。
    哪怕是那位神秀和尚,平日聊佛法之時都喜歡引經據典,以經文來增加說服力,為的是用自己的一套道理來說服別人,美其名曰傳播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