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考校大孫

字數:8160   加入書籤

A+A-


    河南是華夏文明起源地之一,這裏被人稱為中原,自古至今都是一個存在感極強的一個地方。
    由於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東西南北交通中心,自古就是戰略要地。
    和平年代還好一點,但是一旦遇見戰爭年代,那就是諸侯逐鹿的地方,戰爭根本就不會停。
    河南地區,在今年二月黃河決堤,期間就已經賑災過一次了。
    水災還未過去,蝗災跟旱災就來了,現在又來一個特大的瘟疫。
    報信上說是有大約三十多萬人受災,但就這統計數據,朱元璋心中非常的清楚。
    遠遠不止!
    像瘟疫這等災情,任由傳播的情況下,受災人數再翻上十倍,都很有可能。
    且像瘟疫這樣的事情,根本無法統計,都是遠遠避開,誰都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出事。
    朱元璋聽完茹瑺的講述後,緊皺的眉頭,沒有絲毫鬆開的跡象。
    片刻後才對戶部尚書趙勉問道:“賑災的糧食,現在已經籌備了多少了。。”
    趙勉聞言,身子一震,語氣顫抖的說道:“回稟陛下, 戶部在了解到災情的同時,於昨夜已經開始緊急籌備, 目前...目前大約可以調動三百多石糧食過去。”
    三百多石, 大約是四萬多斤的糧食。
    但麵對幾十上百萬的災民, 三百多石,能夠維持多久?
    朱元璋自小是貧農, 三百多石咋一聽好像很多,但對受災的河南地區來說,真就是杯水車薪。
    “給咱解釋解釋, 為何隻有三百多石。”朱元璋森然的問道。
    趙勉連忙述說:“啟稟陛下,河南地區自進今年二月始,災荒不斷,賑災的糧食從未停歇過,一直在盡力的輸送。”
    “如今整個戶部能夠籌備到的糧食, 都已經全部籌備過來了, 這三百多石, 還需從糧商手裏購置一批。”
    “如今米貴, 恰逢秋收未到,便是糧商手裏的糧食也不盡多,所用花費已然遠遠超出。”
    “再加上今年各地災荒不斷,賦稅減少, 國庫如今已然告急, 臣實在是想不出法子抽調出來。”
    朱元璋嗬斥道:“咱兩月前,就讓銀作局批了三百萬貫寶鈔過去, 你告訴咱, 這才僅僅過了兩個月, 就沒了?”
    “這其中的錢財去向,爾等戶部莫非是私吞了不成。”
    趙勉嚇得連忙跪地, 解釋說道:“陛下明察,臣自擔任戶部尚書以來, 不敢有絲毫懈怠,在陛下寶鈔下來前, 戶部這邊於軍部早有大量欠餉。”
    “銀作局的寶鈔一到,就立馬發放了下去, 結清欠餉,其中耗費寶鈔將近一百二十萬貫,米一百三十石。”
    “未有入賬, 出賬不斷,臣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望陛下明察秋毫。”
    朱元璋聞言,右手一把抓住龍椅扶手,抑製自己即將發飆的情緒。
    往常來說,遇到這樣的情況,趙勉不說直接處死,革職是指定跑不掉的,但現在的朱元璋終究還是忍不住了。
    按照大孫教的法子,深深的吸了一口氣,而後緩緩吐出,朱元璋這才感覺自己稍微舒服了一些。
    而後問道:“現如今這般情況,爾等可是還有什麽法子可以應對此事。”
    朱元璋沒有提‘以工代賑’的事情,這般大規模的災荒,以工代賑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以工代賑隻有對於小型的災荒,受災人數在數萬之內,才能有明顯的效果。
    一旦人數接近或超過十萬,以工代賑就沒有了任何的意義可言。
    麵對陛下的問話,下方幾個尚書相互對視一番,均是保持沉默,包括後麵的群臣,也是低頭不語。
    能有什麽辦法呢,遇到災荒,唯有首先賑災才是,但就目前而言,大明的財政赤字,國庫都要空了。
    擠出來三百多石,顯然這還是戶部尚書趙勉的能力不錯,換作他人麵對如今境地,估計隻有幹瞪眼的份。
    “瘟疫的事情,太醫院派遣醫官,研究處理,另銀作局再印寶鈔兩百萬貫,以用於此次災荒,當地各醫署協調處理瘟疫之事。”
    朱元璋開口說道。
    太醫院歸屬禮部負責,不過現在沒有禮部尚書,朱元璋就直接下令了。
    對於災荒,大明現在很是熟悉,自大明立國至今二十五年間,賑災一直就是朝堂上的主旋律,每年每月,都要討論這個事情,套路方式都很熟悉。
    隻是往前陛下都會殺上幾人祭天,今日卻沒了動靜,群臣們還有些不習慣。
    像是這樣的事情,朱元璋已經經曆了二十五年之多,隻是每次遇到,終究還是會有一種無力感。
    大明的財政,一直都是目前大明的痛處,每年赤字都很習慣了。
    不僅僅是賑災,就是軍部的軍餉,大臣的俸祿拖欠,也已經成了慣例。
    當然,拖欠的這部分,並非是銀子。
    大明寶鈔,從來都是按時按刻的發放了下去,畢竟幾張紙的東西,銀作局印起來不算難事。
    目前大明群臣的俸祿,是寶鈔加實物。
    除了大明寶鈔外,還有綢緞布匹大米。
    綢緞布匹好說,大米一向是拖欠著的,畢竟單純的大明寶鈔,在這個物價飛漲,寶鈔貶值的年代,所產生的購買力,朱元璋心中也是清楚的。
    隻是市場經濟的調節,無休止的印刷寶鈔,隻會讓大明寶鈔不斷的貶值。
    兩貫鈔隻能換一兩白銀這等事情,朱元璋怎麽可能不知道,隻是知道又如何,還能有什麽辦法可言。
    退朝後。
    朱允炆並沒有去找皇爺爺,在這個時候去找皇爺爺說大哥的事情,撈不到半分好處。
    也沒有誰會在這個點上,去觸陛下的黴頭,哪怕有事,能壓著就先壓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