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文人的嘴,騙人的鬼

字數:7629   加入書籤

A+A-


    大家隻看到錦衣衛如何厲害,很少有人知曉,他們在打探情報這塊,到底多麽的無孔不入。
    正規編織的錦衣衛,隻是一個表象,在這下麵,還有很多不被知曉的分支。
    而作為皇帝直屬,掌控偌大權力,裏麵當真是人才濟濟。
    至少目前來說,大明的翻譯工作,大部分都是由錦衣衛完成的。
    但凡朝貢的國家,哪怕是西域那等偏遠甚至沒人聽說過的,在錦衣衛這邊都能找到對應的翻譯者。
    這才是真正的錦衣衛。
    甚至很多聾啞殘疾人,也是錦衣衛的暗線。
    不僅僅是戶部對錦衣衛的俸祿支出,朱元章的內帑,每年都有很大一筆經費供給錦衣衛開支,這才能維持錦衣衛龐大的開銷。
    次日早朝,大明皇宮謹身殿中。
    朱英和朱元章一起享用早膳。
    一日之計在於晨,目前朱元章這邊的早膳,因為有了朱英帶來廚子的加入,變得越發豐富了。
    而今天,朱英和朱元章一邊吃著早餐,一邊聽著蔣瓛對於昨晚秦淮河上,劉三吾等人的詳細記錄。
    “這些個文人,整日裏就知道想發設法為自身著想,從來就沒顧忌過他人,劉三吾這家夥,都已經古稀之年,還在這裏興風作雨。”
    “莫不是忘記了前兩年的教訓。若不是看他確實有幾分才學名望,咱早讓他下野了。”
    朱元章聽完後,冷聲說道。
    當年大明初立,便觀上層,盡皆是文盲,頂用的不多。
    所以朱元章對其很是重視,在洪武十八年,哪怕劉三吾已經七十三歲了,也給了官職。
    在文學造詣上,劉三吾是無可挑剔的,本身就是大家,在那個時候,大明典章製度缺略,一切禮製及三場取士都是由劉三吾刊定。
    總攬《存心錄》、《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誌》、《禮製集要》諸書纂修任務。
    朱元章的《大誥》及《洪範注》,都是由劉三吾作序。
    當年與汪睿,朱善並稱為“三老”。
    在洪武十七年的時候,汪睿因舊疾複發去世。
    朱善是國姓,但跟朱元章沒有半點關係,在洪武十八年被擢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奉旨主校禮闈,負責管理禮部會試的有關事宜後,也因病去世。
    所以現在的翰林院,自然就是劉三吾一家獨大了。
    八十歲的劉三吾,可謂是目前整個文壇的精神領袖,也是資曆最老的。
    即便是各部尚書見著劉三吾,都得是行禮口稱先生。
    即便是雷厲風行,殺伐果斷的朱元章,對於劉三吾,也不會隨便下殺手。
    至少得有個正經理由。
    即便是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桉,朱元章還是翻出劉三吾給胡惟庸上書鳴冤的舊桉,打入藍玉‘餘黨’。
    這樣了也沒殺,隻是發配西北。
    在朱允炆上位後,就把其召回了京師,不過因為年紀大了,又奔波勞累,最後才去世。
    朱英在聽完後,說道:“其實他們說的也不錯,在軍餉上,確實是個很大問題,即便是番薯等作物推廣起來,像是現在京師三十六衛,也很難快速在整個大明進行推廣。”
    “爺爺的衛所製度,目前來說對於大明,是最好的辦法了。”
    “還是要等國庫富裕起來,有了更多的收入,才能慢慢的進行改製。”
    大明的聰明人還是很多的,尤其是像劉三吾這樣,從元朝到明朝的大儒,看到的東西太多了。
    早前劉三吾在元朝,也是廣西靜江路副提舉。
    對於兵事,也是非常的清楚。
    其實目前朱英也非常的清楚,也就是京師這裏,才能支撐得住將士如此大的消耗,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大明的顏麵。
    換到地方,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待遇。
    “大孫對於他們,是怎樣的想法,待會估計就是等著發難了。”
    “若是大孫覺得無法把控,那就讓咱來做這個惡人吧。”
    朱元章說道。
    劉三吾不好動。
    因為影響太大了,尤其是對君主,文人的筆,可是殺人不見血的。
    朱元章本身無所謂,一則是他名望夠大,不用顧忌這些,再則就是年紀大了,即便有些狠辣手段,文人們還會忍著。
    忍著等到下一任的皇帝即位。
    但大孫就不一樣。
    太年輕了,如果在沒有上位的時候,就表現出太過於狠辣的手段,這會讓天下文人過於忌憚。
    文武官的平衡失調,對於大明而言,也是非常不利的。
    朱英聽到老爺子的問話,心中思索了一番後道:“那孫兒隻有和其在朝堂上,進行一番辯論了。”
    “他們的目的,就是在於文人地位的擔憂,害怕武人地位太高而受到壓製,對於孫兒的定的閱兵,僅僅隻是一個點,並非關鍵。”
    “隻要在這方麵,能夠安撫住,其實就沒有太大的問題,畢竟這天下,是大明天下,可不是士大夫的天下。”
    聽到大孫果斷的語氣,朱元章哈哈一笑,道:“大孫說得好,這些文人呀,就是不能慣著,有時候咱也拿他們頭疼。”
    “殺又不好殺,這些文人還挺死腦筋的,就看大孫能不能把他們給治得服服帖帖的了。”
    朱英聞言,笑而不語。
    在辯論這塊。
    他還真沒擔憂過,前世就是靠嘴巴吃飯的,要是連這點能力都沒有,那還怎麽帶弟子呢。
    很快,就到了早朝的時候了。
    連續三天沒有朝會,似乎官吏們都有些不習慣了。
    由於冊封大典的關係,很多地方上的官員都到京師述職,早朝的開端將近一個時辰,都是在聽這些匯報。
    這邊結束後,文官翰林院那邊,白信蹈輕輕咳嗽一聲,在旁邊同僚期待的目光下,出班道:“啟稟陛下,臣有上奏。”
    白信蹈還是很聰明的,像是這樣的事情,自然不會提前把奏本準備好,涉及到太孫,肯定要謹慎一些。
    “準奏。”
    朱元章回道,而後看了一眼大孫。
    朱英麵容平靜,似乎好像跟自己沒太大的關係。
    白信蹈作揖後,恭聲道:“臣三日前,觀太孫殿下閱兵大典,極受觸動,心中感歎,這方將士威嚴,實則乃古今罕見,如此精兵強將,揚我大明赫赫之威。”
    “臣心中為大明之強盛驚撼,同時在心中也想著,是怎樣的操練,才能練出如此精兵強將。”
    朱英聽聞,眼睛微微眯起。
    這口才不錯,是個對手。
    若不是在之前就知道了他們的用意,還真有可能被帶進去,看似讚揚,實則隻是捧殺的開始。
    而白信蹈這話,也獲得了諸多官員的認同,下意識的點點頭。
    白信蹈見成效不錯,說話間自信更足了,接著道:“說來也巧,微臣一表侄,恰好便是在閱兵的行列之中。”
    “臣好奇之下,就向其詢問緣由,這才得知,原來臣閱兵那天所看到的將士們,在此之前,是每日都要進行操練。”
    “這些操練比曾經的操練,並不在一個難度上,一般稍微年紀大些的將士,根本無法承受,這也就是為何在閱兵那天所看到的將士,幾乎沒有老將的緣故。”
    “臣當時也沒多想,便就招待了表侄家中就膳,然而在這就膳的時候,表侄就讓微臣有些不開心了。”
    “微臣家中本就清貧,表侄來了,也是忍痛含淚將老母雞給宰了,想著表侄操練這般辛苦,也要補補身子。”
    “沒成想表侄看到飯菜後,不過淺嚐幾口就停了快子,臣初以為表侄或許胃口不好,可隨後的話,就讓微臣有些震撼到了。”
    “一番詢問後,微臣這才得知,表侄在軍中的膳食,可謂是驚掉了臣的下巴,不僅是頓頓有魚有肉,而且口味比之京師酒樓,都要好上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