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星際時代
字數:12284 加入書籤
是的,星際時代來臨了。
二十二世紀初的聯合國,已經發展成為了組織能力最強大的全球性統籌組織。而聯合國就順應地球的發展趨勢成立了星際航行管理總署,並在地球上分設了七個星際基地。
第一星際基地被分設在了東歐,具體說是分設在了俄羅斯航天局,也就是RKA。
話說二十二世紀初的RKA是東歐地區的太空探索計劃的協調中心,它同時針對民間和政府機構開展太空項目,包括宇航員培訓項目和監測太陽係內的各大行星。
RKA之所以可以拿下這“第一星際基地”的頭銜那可不是浪得虛名的,要知道RKA是前蘇聯的絕對傳承,所以它就相應的傳承了無數個第一。
比如,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把第一個男性太空人送上了太空,把第一個女性太空人上了太空,把第一組由多人組成的太空人送上了太空,是發射航天器、衛星和探測器總數排第一的航天機構等等。
由此,RKA名正言順的拿下“第一星際基地”的頭銜,並從此被人們簡稱為第一區。
在東歐拿下“第一區”的頭銜後,西歐也順理成章的拿下了“第二星際基地”的頭銜。而西歐拿下“第二星際基地”頭銜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星際航行管理總署的前身就是航空運動聯合會,而航空運動聯合會的總部一直都設在巴黎。
與此同時,巴黎一直還是另外兩個航天航空組織的總部所在地。一個是ES,也就是法國空間研究中心。另一個就是ESA,也就是歐洲航天局。
ES在二十一世紀就成功的研發出一種太空編隊飛行技術,可以讓飛行器攜帶很多組重型部件在同一個運行軌道上保持緊密配合的編隊飛行,而彼此之間卻可以相距數千公裏,甚至數萬公裏。而這一技術早已就被成功的運用到了太空安全和太空防禦之上。
而ESA呢?
ESA的優勢卻是側重於協調西歐成員國之間的知識產權和財政資產,其統籌管理能力遠超任何一個西歐國家的能力範疇。
由此,ESA就發揮出強大的協調能力,就在ES的大力配合下成功拿下了“第二星際基地”的頭銜,並和ES一起被人們稱為第二區。
那麽,第三個星際基地呢?
繼東歐和西歐先後拿下了“第一星際基地”和“第二星際基地”的頭銜以後,星際航行管理總署很快就把“第三星際基地”的頭銜分設給了NASA。
但是,此NASA非彼NASA。
前者,是指北美宇航局,後者是指早已經沒落的前美航空總署。
前者的東家是SpaceX,也就是北美大陸、乃至全地球最優秀的私營航空航天製造商和空間運輸服務公司。而後者是早已被病毒消磨殆盡的、早已回天無力的美麗國政府機構。
此一時,彼一時。
0多年前,包括北美在內的所有地球人都不會相信一家私營機構可以與政府主導的航天機構競爭,尤其是當時風頭一時無兩的北美兩大政府航天機構NASA和CSA。
但,SpaceX硬是憑借自己的雄心壯誌和進取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而且這些成就在人類的太空發展曆史上都可以堪稱為裏程碑式的成就。
這,就不得不讓人跨目相看了不是?
比如在二十一世紀初,SpaceX就已經將第一批人類送上了火星,並成功的建立了第一個火星殖民地。
比如在二十一世紀中頁,SpaceX就已經開始興建大型的載人宇宙飛船,無人駕駛的貨運飛船,以及專門用於尋找水源和用於播撒空氣催化劑的開路先鋒級宇宙飛船。
這些成就,不僅是其他所有私營航天機構都做不到的,也是絕大多數政府主導的航天機構也做不到。而SpaceX所做的這一切,就是致力於為地球人類可以飛出地外、飛出係外去建立殖民地,而去做大量可靠的,且極具前瞻性的太空探路和太空配套工作。
所以當前NASA沒落以後,SpaceX就整合了原NASA、CSA以及其他民間機構的航天航空資源,就重新組建了一個類似於歐空局的北美航天局。
而新北美航天局英文名稱的縮寫,也是NASA。
由此,這個主要以SpaceX為首,同時還兼容了原NASA、CSA兩大航天航空資源的新NASA,就被人們稱為第三區。
而就在北美拿下了第三區的頭銜以後,南美航天局立馬就跑到國際星際航行管理總署去爭取那個“第四”的星際基地去了。
而南美洲的理由就是:南美原本有三強,也就是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但是南美人口存量最大的哥倫比亞也正在崛起,大有要躋身成為南美四強的趨勢。
而前三強也有意帶上這個小兄弟一起玩,於是就以此為契機一起去向星際航行管理總署爭取“第四星際基地”的頭銜。
而,聯合國和國際星際航行管理總署呢?
他們不也希望南美人口存量最大的哥倫比亞繼續進步嗎?於是第四星際基地的頭銜就如願以償的花落給了南美,而南美航天局也就如願以償的被稱為了“第四區”。
那麽,第五星際基地呢?
毫無懸念的,星際航行管理總署把第五星際基地分設在了東亞,具體說就分設在了中國,就分設在了赫赫有名的SA。
而SA能以一己之力獨自拿下一個洲際的星際基地頭銜,全球隻有一個共識,那就是SA實在是太硬核了,而這硬核主要又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SA是地球上唯一的一個在自己的國境內擁有五大發射基地的航空機構,也就是國境內可以同時建立地麵發射、地下發射、海上發射、海底發射、以及近地高空發射等五種發射基地。
第二,SA是地球上唯一的一個在自己的國境內自行完成設計、研發、生產、配套、組裝、測試、發射和後續一應營運管理的機構。
第三,SA從創建之初就一直被人們稱為第五區。
所以說SA以一己之力拿下了地球上麵積最大的亞洲大陸的“第五星際基地”的頭銜,是最硬核的,也最實至名歸的。
而就在SA拿下了第五區的星際基地頭銜以後,非洲航天局就有樣有樣的學著南美洲跑到星際航行管理總署去爭取“第六區”的基地頭銜去了。
理由呢?
非航局的理由又是什麽呢?
非洲航天局的理由最為直接:非航局成立的時間最晚,發展的基礎也最薄弱。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非洲的經濟基礎底子薄,非航局缺乏資金。
與此同時,與非洲隔著一條紅海遙遙相望的中東列國既有理想、又有夢想,更重要的是人家還特別的不差錢。眾所周知,全球公認的中東國家一共是17個,但掰起手指頭數來數去西亞都隻有16個,剩下的那1個不在西亞,而在北非。
沒錯,還有1個既成事實的中東國家在北非,那就是埃及。埃及雖然位於北非,但在文化傳承上卻一直都屬於妥妥的中東大國。
而在這17個中東國家中又有6個地區強國,具體說就是:精神領袖伊朗,夢想家土耳其,油霸沙特阿拉伯,中東小霸王以色列,以及曾經的軍事強國伊拉克,剩下1個就是埃及。
而在這6強中,埃及才是全球公認的中東六強之首,才是中東列國真正的老大哥。
但有意思的是,埃及卻在2019年從非洲55國中脫穎而出,居然成為了非洲航天局總部的所在地,而地址就位於埃及航天城。
正因為如此,非航局才得以解決了錢的問題。
因為,總部位於埃及的非航局很快就發展成為了非洲55國和中東列國的聯合宇航局。畢竟,發展太空計劃需要投入巨大的人財物力,而中東列國又不差錢。
所以說當星際時代來臨以後,為了感謝中東六強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非航局就向星際航行管理總署去爭取“第六區”的基地頭銜。
於是乎,第六星際基地就花落非航局,就分設在了北洲,就分設在了非航局的總部所在地埃及航天城。於是非洲航天局就被人們稱之為第六區。
但是,問題卻又來了。
對於發展太空計劃而言,並不是花了大錢就一定能幹好和幹成的。雖說非洲55國和中東列國都各自具備相當的局部優勢,但局部優勢卻並不足以支撐整個非航局的獨立運作。
也就是說,包括埃及在內的55個非洲國家和中東列國根本就不具備航天航空的工業能力、技術能力,以及營運管理航天航空項目的實操能力。第六區要想營運成功,必須得借助工業基礎和科技技術強大的其他星際基地助力才行。
但是縱觀二十二世紀初的地球,同時具備工業基礎、強大的科技力量、切還樂於助人的星際基地除了SA,還是SA。
因為早在二十一世紀初,早在埃及航天城初建時期,從最早期的總體規劃方案,到係統的設計,到具體的項目建設,到實際的運行管理等等,都是依托中國航天科技力量才初見成效的。就連埃及航天城最早投入使用的小衛星AIT中心,都由中國航天科技人員負責建設營運的。
所以說,當埃及航天城在二十二世紀初發展成為第六星際基地之後,這第六區的所有硬件和軟件的更新換代自然而然就落在了中國科技團隊肩膀上。
現如今能夠幫把助力落到實處,而且能夠給予第六區最實際和最大幫助的除了SA,還是SA。若說得更直白一點,第六區最希望得到的助力就是可以模仿第五區。
於是乎,第六區就由此發展成為聯合國和星際航行管理總署最滿意、同時也是最為成功的一個“跨洲際合作”的經典案例。
嗬嗬嗬,中東人出錢,非洲人出力,中國人出工業能力、出科技隊伍、出管理幹部。第六區就此上線營運,並很快就與其他的星際基地齊頭並進了。
以上就是西歐、東歐、北美、南美、東亞、西亞和非洲這六個星際基地的具體組建情況。可以說,這前六個星際基地的具體落位和冠名全都名實所歸,都是讓人無法挑剔的。
那麽,第七個星際基地呢?
話說當以上六個星際基地的落位和營運管理全都實至名歸以後,第七區的具體落位卻出了點意外。
意外?
究竟發生了什麽意外?
原本,按照星際航行管理總署最初的規劃,第七星際基地應該分設在南極洲。但是二十二世紀的南極洲作為地球人類共同擁有的領土,如若在南極洲分設第七星際基地,就應該抽派由全球各大洲的科技隊伍參與建設和營運才算正解。
實際上,當星際航行管理總署幾經協調下來,這才發現在各大洲都已經分設了星際基地的前提下,想要再抽調資源去建設南極洲的第七區,其實並不現實。
於是在聯合國的建議之下,星際航行管理總署基於就近管理原則,同時也參考了第六區的成功營運管理模式,就將南極洲的星際基地計劃合並到第四區的南美航天局去執行了。
而這一決策也得到了其他各大洲的一致認可,因為南極洲的常務秘書處總部就設在南美洲,就設在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而阿根廷又是南美航天局的四大核心國之一,這樣就近安排合並管理,既合情又合理。
那麽,原計劃的第七星際基地還有繼續分設的必要嗎?
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設立第七星際基地的名額最後被星際航行管理總署增設給了地域廣闊的亞洲地區。那麽,這個名額最後又會花落誰家呢?
無他,星際航行管理總署決定把這個機會留給中亞和南亞地區。
但是,問題又出現了。
因為已經首當其衝拿下“第一星際基地”的RKA原本就是前蘇的傳承,它幾乎沿用了前蘇太空局的所有太空科技和火箭發射場,而前蘇發射條件最好的航天基地就是拜科努爾發射場。
要知道拜科努爾發射場位於北緯46度東經63度,位於哈沙克斯坦境內。自然而然的,前蘇落幕以後拜科努爾發射場自然劃分給了哈薩克斯坦。
但是一份緊密和長期的戰略協議很快就橫空出世了,RKA租用了拜科努爾發射場,所以拜科努爾發射場就成為了第一區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發射基地。
而當星際航行管理總署突然宣布:將分設“第七星際基地”名額留給中南亞國家時,極具硬件競爭優勢的哈沙克斯坦最有資格站出來一呼百應的。隻要它一站出來說願意,現成的條件就擺在裏那,星際航行管理總署想不批準都不行。
要知道,拜科努爾發射場是地球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和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的地方,是地球人類首次走進太空的地方,哈沙克斯坦完全具備獲得“第七星際基地”頭銜的資格。
但如若哈沙克斯坦真的站出來爭取了,那份緊密和長期的戰略協議究竟是要廢除呢?還是繼續合作?對拜科努爾發射場依賴性極強的第一區該怎麽辦?
在繼續支持“第一星際基地”,還是自己去爭取“第七星際基地”頭銜之間,哈沙克斯坦最後還是選擇了RKA,還是選擇成為RKA的助力。
於是乎,南亞宇宙空間組織就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與之相應的,就是南亞政府機構立馬就積極的組織和行動了起來。
剛開始這件事原本很簡單,既然有人選擇了放棄,那就得有人來補位不是?更何況南亞宇宙空間組織自信滿滿,還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但是,這看似簡單的事情卻隨即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就在南亞政府積極的行動了起來,就在外界全都以為第七星際基地即將花落南亞之時,巴鐵竟然公開表態說自己不同意。
不僅巴基鐵宣稱說不同意,就連包括哈沙克斯坦在內的中亞五國也都紛紛表示不同意。
原本,星際航行管理總署的初衷就是想以此加強中亞五國和南亞地區之間的區域合作。嗬,現在到好,人家根本就不想一起玩好吧?
事到如今,南亞宇宙空間組織就變得非常尷尬了,但是他們還是一如既往的向星際航行管理總署提交了一份正式申請。
誰知,已經公開宣稱不同意的中亞五國立馬緊隨其後,立馬就一起聯名向聯合國和星際總署提交了一份很正式的申請。而且聯名提交申請時,中亞五國還啟動了一個新聞發布會,居然將他們聯名的申請向全球進行公開公示。
很快,這份在新聞發布會上公示的內容短瞬間就驚爆了全地球人民的眼球。
可不?
可不就驚爆了全地球人民的眼球是什麽?
因為中亞五國正式提交的這份聯合申請,居然深入淺出的剖析了中亞和南亞為什麽不能設立第七星際基地的理由和原因。最後,聯合申請就提請聯合國和星際總署考慮將“第七星際基地”轉設到他們先祖的故鄉“昭武九姓”之地去,也就是位於中國大西北的張掖地區。
啊?!
居然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中亞列國的新聞發布就像是一盆冷水倒進了熱油鍋裏,頓時就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熱議。
誰知,在這場熱議中還真就有人站著看熱鬧不嫌腰疼。巴鐵立馬在第一時間公開附議,立馬就對中亞五國的聯名給予了最為積極的響應、尊重和支持。
而緊隨其後公開附議的,就是在中國的幫助下已經重新崛起了快50年的阿富汗。
要知道,二十二世紀初的阿富汗早就脫下了“新三角”的那頂帽子,早就不再靠打砸、搶、勒索和收取保護費過日子了。他們在中國人民的幫助之下早就已經完善了一係列的基礎設施,早就已經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的建設發展之路。
就在巴鐵首當其衝的站出來以後,阿富汗就緊隨其後的召開了一個新聞發布會,也對中亞五國的聯名給予了最積極的響應、尊重和支持。
有意思的是,阿富汗雖然位於亞洲腹地,但就其政治體係和文化傳統而言它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東國家,理應歸屬於西亞的中東16國之列,但阿富汗卻是唯一的一個沒有加入第六區的西亞國家。
那是因為,阿富汗一直都以自己是“亞洲的十字路口”自居,既然自己居於十字路口,那就有資格選擇自己的歸宿不是嗎?
所以當巴鐵和阿富汗先後站出來公開表態以後,中南亞十二國的陣容就立馬分屬出來了。
中亞五國、巴鐵和阿富汗,這七國聯合成為了一個區域陣容。
而南亞的宇宙空間組織呢?它就拉上了孟加拉和斯裏蘭卡,這三者也聯合成為了一個區域陣容。
而剩下的南亞三小國,不丹、尼泊爾和馬爾代夫呢?他們對此事全程保持中立,既不發表任何意見,也發表任何觀點。
如此一來,七國聯合就遠遠的大於了三國的聯合,於是中亞五國攜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勝出,南亞宇宙空間組織幾乎沒戲。
而這時呢?
已經吃下一顆定心丸的RKA就站出來打圓場了。
RKA在新聞發布會上主動提出:如若聯合國和星際總署真的考慮把第七星際基地分設在中亞,那麽RKA肯定會給予最積極和最大力的支持的,願意和中亞人民一起分享和使用拜科努爾發射場。
南亞宇宙空間組織一聽到這話,立馬就鴉雀了。
但是中亞五國立馬就再一次重申了他們的決定:如若要讓中亞人民自己做出選擇,那麽“第七星際基地”必須葉落歸根,必須建在他們先祖的故鄉“昭武九姓”之地,必須建在中國的大西北去。
那麽,南亞宇宙空間組織的態度呢?
南亞宇宙空間組織幹脆就徹底鴉雀了,就幹脆就不再做出任何回應了。
再次得到了這麽一句踏實和安心回複的RKA就再一次的站了出來,就以中亞五國好朋友的身份向SA喊話:懇請SA出麵協調。
但是,SA沒有出麵。
因為SA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回應:“我們負責民用航天管理和國際空間合作,但是不幹涉任何地區和國家的內政。”
但是RKA就再一次的站出來公開回應:“SA,你的職責之一就是要協調航天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你無需幹涉任何地區和國家的內政,隻需考慮怎麽協助局部地區的星際基地建設工作可以穩定的、有序的、健康的、協調發展。”
於是,聯合國會就出麵了,緊接著星際航行管理總署也出麵了。
聯合國一出麵,就“第七星際基地”分設一事與中亞五國、南亞七國、以及應該分屬西亞的阿富汗人民進行了公開的、廣泛的、積極的和深入的交流。
星際航行管理總署一出麵,立馬就評估了南亞宇宙空間組織提交的申請所具備的硬核條件,以及拜科努爾發射場是否具備可以同時支持兩個星際基地的可能性。
最後,幾經溝通和協調的結果就出來了。
經由聯合國發布全球公告,經由星際總署批準同意,SA就明確表態了:為了團結中亞人民,為了團結阿富汗人民,為了團結和鼓勵巴鐵人民在南亞地區發揮出更重要和更積極的國際影響力。SA同意在中國大西北地增設第七星際基地。
此回複一經公布,就意味著第七區最後花落中國。
但是,針對將第七區分設在張掖地區一事,SA並沒有立馬做出回應,而是一邊邀請中南亞的各國航天機構派出科學考察團親臨張掖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一邊就提供了一個航天航空博物館作為選擇。
而最後的結果就是:經SA提議,經由中南亞各國航天機構一致同意,然後報經星際管理總署批準,最後由聯合國發布全球公告,第七星際基地最後分設在了距張掖不到兩百公裏的,酒泉。
而從此以後,酒泉就有了一個響當當的名頭:第七區。
可是,以中亞五國為首派出的航天航空科學考察團為什麽最後會選擇了酒泉呢?
原因,無他。
因為SA給出一個很實際的答案:張掖是不錯,相應的配套設施也很好,但如若要建設成為一個過硬的星際基地就得一步一步的重新搞基礎建設。費事費力不說,時間也都被耽擱了。
但是距離張掖不到兩百公裏的酒泉,雖說現如今隻是一個航天航空博物館,但這個博物館的前身就是SA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和衛星發射中心,即,東風航天基地。
而這個基地,曾經成功的執行過無數次的航天發射任務,曾經成功的將無數顆衛星、無數艘載人飛船送入太空。在二十二世紀初,這個基地就演變成為了一個向全地球人類開放的航天航空博物館。而這個博物館,就隸屬於第七機械工業部管轄。
嗬嗬,原來這是第七機械工業部管轄之下的一個航天航空博物館,而且還是一個幾乎現成的基地,幾乎不用費事、費力、費時間再去搞什麽基礎建設,這就完全契合了中亞五國、巴鐵和阿富汗七國聯合之意不是?
可不?
既然人家中東六強都申請拿到了“第六區”的頭銜,現如今由他們七國和SA的第七機械工業部合作,拿下第七區的頭銜簡直就是天合之作啊。
於是乎,在諸多機緣巧合促成下,從二十二世紀初開始酒泉將被冠上了第七星際基地的大名,就被人們稱為了第七區。
正如南美航天局合並管理了南極洲的星際事宜一樣,正如非空局合並管理了非洲和中東列國的星際事宜一樣,第七星際基地自然而然就被SA一起給分管了。
也就是說,SA既要重拳打造第五區,又要支持營運著第六區,同時還要帶著中亞和南亞這幫小兄弟一起去建設第七區。
這樣一來,第五區、第六區、就既成事實的連為了一個整體。
與此同時,與第七區相配套第七星際艦隊很快就橫空而出了,中亞五國、巴鐵和阿富汗七國都派出了大量的星際維和部隊,全都積極參與了該第七星際艦隊的建設工作。
而與第七區、第七星際艦隊一起橫空出世的,就是SA增設的第七空間技術研究院。
其實按理說,SA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主要就是整合星際資源,就是擬定星係航行的政策法規,就是製定星際發展規劃,就是負責重大星際發展項目的立項,監督、協調和執行,以及協調洲際之間、政府之間及國際組織之間的航天航空交流與合作。
而一般來說,SA是不會從事具體的星際探索或設計研發項目的,但自從增設了第七空間技術研究院以後,SA就此拉開了研發大質量極軌衛星、超大噸位空間站、超大噸位深空宇宙飛船的序幕。而第七空間技術研究院橫空出世以後的第一個大手筆,就是自行研發和設計建造了一艘足以引發全球人類側目的大型係外星艦。
而這艘大型係外星艦,就是魔方號星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