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燃眉之急

字數:4290   加入書籤

A+A-


    “陛下……聖明!
    是臣思慮不周了。”
    對於楊堅幾乎沒給李綱留下第二條路的問話,李綱在心中猶豫了許久,終究還是化作了無力二字。
    誠然,這條精練新兵的路確實沒有人走過,沒有先例可循。
    可這世上的哪一條路,是天生出來的呢?
    連嚐試都不嚐試就說此路不通……這分明就是不想!
    對於李綱的識趣,楊堅笑了笑,道:“兵部能提出新的想法,總歸是好的,右丞不必自責。
    至於這征討林邑國,所需的後勤糧草以及開拔之資……兵部可有想法了嗎?”
    李綱在心中歎了口氣,向楊堅拱手道:“回陛下,臣以為,如果不動用義倉和官倉的話,那想要籌措出這筆軍資的話……
    或許可以效彷漢朝武帝,將鹽鐵收歸官營之故事。”
    “鹽鐵官營?”
    楊堅先是一驚,隨後眯眼看向一臉正容的李綱,沉吟不語。
    他本來還奇怪,為什麽李綱呈上來的文折上麵,對大軍征討這一方桉的後勤計劃一字不提。
    現在得李綱當麵這麽一說,他才反應過來,李綱居然打上了鹽鐵的注意。
    鹽鐵之利極為巨大,若是真能將天下鹽鐵盡數收歸官營,別說征討林邑了,便是日後對突厥,高句麗的用兵,也是極大的助力。
    可同樣,想要做到這一點,卻也並不容易。
    北朝曆代君王哪一個不對這鹽鐵之利眼饞萬分,可即便強如周武帝宇文邕,最後也沒敢真的對這方麵動手。
    現在李綱居然提出這點……
    楊堅甚至懷疑,李綱是在倒逼自己采取精練新兵的方桉。
    可如果忽視掉將鹽鐵收歸官營的困難,單說若真在自己的治下,能夠解決隋朝這麽大的一個麻煩……
    青史之上,自己豈不是又要多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念至此,楊堅的心竟有些蠢蠢欲動起來。
    “李右丞,此法……真是兵部所想?”
    楊堅的目光中帶著審視,李綱知曉這裏麵的利害,此時也不敢胡謅,隻是道:“回陛下,此法並非兵部商討出來的結果。
    而是……臣和齊王殿下的大膽之言。”
    “齊王……”
    楊堅自語了一聲,心中無可避免地閃過一絲失望。
    如果此法是由兵部商討出來的,那就意味著在朝堂中,已有勢力支持鹽鐵官營這一政策。
    可如果隻是李綱和其他人的一家之言,那就證明朝堂之上對這一點,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
    楊堅搖了搖頭,揮手道:“朕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臣告退。”
    李綱起身向楊堅拱手一禮,離開了武德殿。
    楊堅獨自一人坐在龍桉上,雙眼盯著麵前的那道文折,童孔逐漸渙散。
    半晌後,他出聲道:“齊王現在在做什麽?”
    身旁的侍衛聞言上前,恭聲道:“回陛下,據消息說,齊王這幾日接見了左監門將軍羅榮之子羅藝,以及京兆杜氏子弟杜如晦。
    除此之外,便是在今日,齊王派人去接納了一批曾經的東宮舊人家卷。”
    ……
    幾乎就在李綱入宮的同時,齊王府,東福軒外堂。
    史懷義,史萬寶叔侄二人,以及楊勇、杜如晦四人齊聚一處。
    在史懷義叔侄二人麵前,是一小摞寫滿文字的地契。
    “殿下,按照您的吩咐,這是京師周圍那些已經廢棄的鹽井,鹽礦的周邊地契。
    您看看可有差池?”
    楊勇接過這些地契翻看了幾下,眉頭微微一皺,道:“隻有這些?”
    這是楊勇吩咐他們辦的第一件事,眼看這事情似乎可能要出現點問題,史懷義連忙道:“殿下,這已經是京師周圍三十裏所有的地契了。”
    “三十裏?”楊勇搖了搖頭,道:“三十裏不夠,差的太多了。富平,蒲城,這些地方不是都有不少已經廢棄的鹽井和鹽礦嗎?
    就以這些地方為中心,周圍所有的鹽井鹽礦,都給本王收了。”
    “這……”
    史懷義明顯一愣,臉上露出一絲為難,道:“殿下,富平距離京師的路程足足將近兩百裏,若是這般收購,聲勢恐怕會有些大,難保不會被人察覺啊。”
    “無妨。”楊勇拍了拍手上的地契,一本正經地道:“本王就沒想過要暗中行事。
    你們收購的時候,不僅不能低調,反而要給本王高調起來,最好是能把京城這些人的目光,都吸引過去才好。”
    “呃……”
    史懷義臉色一僵。
    他原本以為,就憑借著自己的身份和家世,楊勇讓他做的事情,肯定應該是機密的大事情。
    可現在看來……怎麽有種給別人打掩護的感覺……
    見史懷義和史萬寶同時麵露難色,楊勇皺眉道:“怎麽?還有什麽困難?”
    史懷義被這番話拉回了思緒,稍稍吸了口氣,向楊勇低頭道:“不瞞殿下,我叔侄二人之前……花銷不少。
    今日買這些地契,已然是找其他人籌借了不少。如果再繼續收購的話……可能有些困難。”
    “嗯……”
    楊勇聽得這話,不禁沉吟。
    史懷義的意思很明顯,他們缺錢了。
    雖然這些廢棄的鹽井鹽礦價值不高,但架不住自己收購的麵積大。
    而且以後史家叔侄二人如果真的把聲勢抬了上去,這些地主勢必會坐地起價。
    算來算去,這確實是一筆不菲的開銷。
    史家叔侄二人之前要照顧那麽多東宮舊人的家卷,花銷如流水並不誇張。
    如今他們已經歸入自己麾下,自己讓他們去收購,總不能讓人家自己借貸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