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打土豪?

字數:3432   加入書籤

A+A-




    趙孟啟知道,雖然此時太湖流域圍田已經不少了,但與後世相比其實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圍田確實會影響生態環境,不過要是站在全局的高度,進去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還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興利避害的。
    人類從來就不是一味順應自然,而是一直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並且,從客觀事實來說,圍田是無法禁止的,不但宋朝沒能成功禁止,便是後來的元明清也一直持續著圍田。
    以前的大宋朝廷,也曾經多次嚐試治理圍田亂象,奈何地方豪強的勢力過於強大,每次主張這事的官員最後都隻能黯然退場。
    然而趙孟啟作為帝國接班人,許多政爭手段對他是無效的,而且他還有軍隊在手,剛剛殲滅了劉氏叛軍,鋒芒正盛,能起到很好的震懾效果,再加上祭天一事形成的無尚威望,恐怕沒幾個人敢跳出來反對。
    既然撞上了這麽好的時機,趙孟啟沒理由不好好利用,下大力氣對太湖進行一次全麵治理,不僅有利於此時大宋的經濟,也能順帶為他改革軍隊問題提供契機,而且此時將太湖水患的禍根去除,也能為後世減少無數麻煩。
    現在基本上就是萬事具備,隻欠錢糧了。
    「錢糧嘛,江南可是從來不缺有錢人,我的想法是,先拿出一萬頃良田來,預售給那幫闊佬,這不就兩千萬貫到手了麽?」
    太湖流域耕地的產值,即便到了後世,也是全國平均值的兩倍以上,因此地價比別的地方都要高,此時水田大約是二十到三十貫一畝。
    賣田本就在吳潛的計劃裏,他並不驚訝,驚訝的是趙孟啟這種賣法,「預售!?」
    這時代的人講究的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哪知道後世人玩得這麽花,樓房還在圖紙上就能賣錢了……
    「對,讓買家先付錢,等到田地出來後,再交給他們。」
    吳潛驚愕,「這能行?」
    趙孟啟坦然,「怎麽不行?難道我趙孟啟連這點信譽度都沒有麽?田地可是搶手貨,延遲幾年收貨,並不會影響闊佬們對土地的熱情。」
    仔細想了想,吳潛覺得是這個道理,「殿下真是奇思妙想,此策是可以試試。」
    趙孟啟又繼續說道,「咱們征調廂軍來幹活,照樣給他們工錢,若是想買地的,這錢隻要掛在賬上就好,到時候以田地支付,這又省下一大筆現金。」
    這家夥將後世資本家的手段用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當然,他並不是單純將田地賣給兵卒就了事,還有相應的後續計劃,對這些土地擁有一定的控製權,以免最終被豪強掠奪走,並且有意對農業生產模式進行一些改進試驗。
    這事現在不急,先說眼下的,「還有,既然朝廷頒發了多次圍田禁令,那麽必然有許多圍田是不合法的,甚至都沒在稅籍上,那麽這些田主要麽就補齊地價和稅款,要麽這些田地沒收入官,另外,趁著這次洪水淹沒了田土,咱們還可以全麵丈量和整理一次田地,重立地契稅籍,消除隱田。」
    宋朝的各種稅賦都在不同程度想財產稅轉化,而農稅實行的兩稅法更是財產稅的標誌,其原則就是「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
    因此朝廷並不關心一戶人占有多少土地,隻關心田主有沒有足額繳納稅賦,正是所謂的「舍人稅地」。
    隱田就是沒在官府登記的田土,以此來逃避稅賦,能做這種事的自然都是豪強官僚。
    宋代官府稅籍上控製的田土,大約隻有實際上的一半,因此為了挽回稅收,從南渡開始,就施行過很多次經界法,也就是明確土地所有權的真實情況,以便征稅。
    平江府就是最早實施經界法的地方,最初時效果也確
    實顯著,但百年下來,世事變遷,即便後麵又經界過幾次,但稅籍依然不準,還是存在許多隱田,這也是稅收萎縮的原因之一。
    大宋不立田製,允許田地自由交易,反正不管田主是誰都一樣交稅,所以田地所有權變動非常頻繁,所謂「千年田,八百主」。
    而且還造成一個現象,就是田地產權十分細碎,有可能在一畝田中,分割給好幾個不同所有人,一個人擁有的田產也很可能並不在一起,東一塊,西一塊的,零零碎碎,這樣也造成征稅十分不便。
    趙孟啟就打算盡量把每個田主的土地都並到一處,當然,主要還是針對那些大地主。
    即使以後還會因為交易變得破碎,但起碼幾十年內還是比較清晰的。
    吳潛聽完,多少被這些狠招嚇到了,心驚不已,「殿下,如此一樣,紛亂必多!」
    並田或許對地主影響不大,但是清查隱田,還有讓他們出錢買本就屬於自己的土地,這就是在他們身上下刀子了。
    動了闊佬們的奶酪,他們肯定不會坐以待斃的。
    「那就看看,是他們的頭鐵,還是孤的刀子硬!」趙孟啟滿不在乎。
    在他心裏來說,自己沒有打土豪分田地就已經很仁慈了。
    吳潛皺起眉頭,「殿下,若真是如此,恐怕您少不得落下一個千古罵名了。」
    「嗬嗬,能讓這幫人老實交稅,反倒是正統漢家朝廷不能?」
    趙孟啟說的是宋亡之後,特別是明末時,也是江南這幫人,死活不願交稅給大明朝廷,滿清坐了江山後,他們倒是變得乖覺起來,甚至還主動出錢,請那「千古一帝」乾聾到江南花天酒地。
    「既然殿下決心已下,老臣便舍命陪君子,好好治治這幫闊佬!」
    吳潛能預感到,如果自己支持幫助燕王施行這些政策,也很可能被罵成是昏君暴君的幫凶,下場大概是很慘的,可還是決定站在燕王一邊。
    隨後他有想到一個現實的問題,「殿下,要行此策,恐怕本地這些官吏都靠不住啊,到時候他們來個陽奉陰違……」
    是啊,再好的政策,沒人執行,或者執行不到位,也隻能成為一場笑鬧。
    本地的官吏與豪強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異地調派官吏未必管用,似乎也不好操作。
    趙孟啟沉思了好一會,「東衛中讀書識字的不少,而且許多宗室,然後再將太學生調來,兩者相互合作,相互監督,應該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