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黑雲壓境,琅琊王敬
字數:5026 加入書籤
正月十九。闌
足足持續了近兩日之久的冰冷雨水。
在數不清的燕地百姓苦苦哀求下終告一段落。
時近巳時。
沮陽城上空依舊陰雲密布。
陣陣呼嘯寒風時不時地呼嘯於大街小巷。
宛如厲.鬼哀泣般直驚的人頭皮發麻、心神難寧。
燈火通明的承運殿偏殿書房內。闌
許奕手指泛白地緊握著手中茶盞。
低垂著眼瞼一言不發地端坐於太師椅之上。
在其身前。
楊先安臉色煞白,不斷地擦拭著額頭汗珠。
口中則不斷地稟報著自兩郡十七城傳來的消息。
「沮陽城、居肅城田野積水嚴重,恐顆粒無收。」
「各大世家已組成人手向外排水。」闌
「城外洋河各支流現已水滿為患。」
「孫郡守恐洋河各支流難撐,現已調集衙役、郡兵、民夫共計八千餘人奔赴洋河各支流。」
「而其本人則坐鎮於沮陽城南城門與各大世家家主相商。」
「桑幹河上遊水流湍急,恐有決堤風險。」
「雊瞀、潘縣、下洛三城縣令共征調三百餘衙役、一千二百餘縣兵、三千餘民夫。」
「聯合三城鄉老組織起來的千餘名青壯,共計六千餘人。」
「現半數於雊瞀城上遊口加固堤壩。」闌
「另有半數則忙碌於疏通潘縣下遊河道。」
「廣寧城平和鎮受大雨影響發生泥石流災害。」
「大半個鎮子遭受波及。」
「截止探馬來報時,已造成三百餘人身亡,另有近千人下落不明。」
「廣寧縣令已調集全部衙役、駐兵近五百人,並征調五百餘民夫全力營救。」
「漁陽郡安樂、狐奴、潞縣、平穀四城昨日申時雨水停,亥時天降鵝毛大雪。」
「截止子夜前後,積雪已沒過半個車輪。」闌
「......」
「現除前往漁陽泉州、武清二城探馬仍未歸外,餘者皆已歸。」
承運殿偏殿書房內。
楊先安頓住早已潮濕的手臂,深深拱手行禮道。
話音落罷。
許奕依舊緊握著手中茶盞,低垂著眼瞼一言不發地端坐於太師椅之上。
好似仍未從那接連不斷的壞消息走出。闌
早在正月十七日電閃雷鳴、風雨初降時許奕便已然預料到燕地恐遇天災之害。
甚至於。
其已然為接下來應對天災做足了準備。
但其萬萬沒想到。
率先到來的天災並非那預想中的倒春寒。
而是雨水!
準確而言是一場燕地百年不曾一遇的雨水。闌
現如今擺在其眼前的最大難題並非沮陽、居庸二城田野間的積水,乃至於因積水所造成的河流滿溢,莊稼顆粒無收。
更非安樂、狐奴、潞縣、平穀四城所遇的大雪壓境,以及因此所造成的莊稼減產,甚至於顆粒無收。
而是桑幹河!
那桑幹河乃是海河重要支流之一。
因其上遊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更是經常淤堵。
中下遊更是因此時常發生水患。
其自雊瞀城入燕後,途徑潘縣、下洛二城,至沮陽城外與洋河匯流。闌
出上穀郡後遂形成永定河入漁陽郡。
若是位於雊瞀城內的桑幹河出現問題。
恐瞬間便會席卷雊瞀、潘縣、下洛三城之地。
直接或間接造成三城十餘萬百姓損失慘重。
更甚至於。
極有可能波及洋河。
使整個燕地瞬成一片汪洋。闌
歸根結底。
這場百年不曾一遇的大雨實在是太大太大了。
現如今的上穀郡內當真是處處皆積水。
但偏偏。
今年的河道清淤尚未開始。
而曆年的河道清淤又因世家大族、豪強鄉紳的藏匿人口等諸事。
直接導致應征徭役與實征徭役數量大相徑庭。闌
從而導致曆年的清淤一事向來不盡人意。
而現如今。
世家大族、豪強鄉紳們為搶救自家田地裏的莊稼。
自身完全不顧旁人死活。
不管不顧地向外排水。
不知過了多久。
許是一兩刻鍾。闌
又許是百餘息。
處處充斥著沉重與壓抑之感的承運殿偏殿書房內。
許奕緩緩抬起眼瞼。
清澈的雙眼中微不可查地閃過一抹冰冷之色。
「南城門處現是何情形?」
許奕聲音中滿是清冷地沉聲問道。
「回六爺。」闌
「聽聞除朱、樊、董三家外。」
「其餘世家大族、豪強鄉紳皆已至南城門。」
「正與孫郡守爭執不休。」
楊先安顧不得擦拭額頭冷汗,急忙拱手回答道。
以其之謀。
又豈會看不出此番大災於許奕大計的影響?
此事若處理不當,恐難免根基大損。闌
這個時候那些世家大族、豪強鄉紳仍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
這不是直觸黴頭又是如何?
想來朱、樊、董三家亦是因看透這一點。
故而朱、樊、董三家寧願收成大損地去做那旁人眼中浪費精力、物力、人力之事。
也不願去隨大流去做那損人利己之事。
思及至此。
楊先安心中不由得對朱、樊、董三家再生些許欽佩之意。闌
須知。
朱、樊、董三家在上穀郡內可是被人稱之為沮陽城第一、第二、第三的三大世家。
而此三家所擁田地數量自然足以對得起民間對其的稱呼。
而現如今。
朱、樊、董三家在巨大利益以及「法不責眾」等多重因素的遮擋下。
仍能透過層層迷霧直抵問題核心。
這又如何不令人欽佩。闌
「哦?」
「朱、樊、董三家現忙於何事?」
承運殿偏殿書房內。
許奕聞言麵色如常地問道。
「回六爺。」
「朱、樊、董三家現正忙於清理自家田地周邊的河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