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

字數:4237   加入書籤

A+A-




    結束了,三百九十八萬字,三百八十三天,人生第一本長篇。
    因為是第一次寫長篇,所以很多寫法比較稚嫩,也因此踩了不少坑。
    當然,其中最值得詬病的還是評論區一直在說的“水數據”。
    不能說數據不好,隻是我寫的數據確實有點太多,不知不覺就寫了那麽多,雖然沒有部分人說的“五分之一”那麽誇張,但也足以可見觀感如何。
    吸取教訓吧,如果有下一本的話,我會改一改數據的出現頻率。
    ——————
    其次的話,主要還是劇情把控這塊。
    目前被罵的最慘的應該就是“複遼之役”、“滅金”以及後記十八和十九了。
    複遼之役寫的確實有些虎頭蛇尾的,原因主要是我個人當時比較在意評論區的說法,把原定的劇情更改了。
    原本的劇情應該是全明星陣容和努爾哈赤在遼沈一地爆發決戰,然後努爾哈赤繼續向曆史上一樣發揮後金的高機動,明軍則是紮硬寨打死仗,最後努爾哈赤死,黃台吉和莽古爾泰、代善分裂。
    可惜最後沒堅定,導致劇情更改了。
    至於滅金一戰,有說給後金開掛的,有的說削弱明軍的,總之眾說紛紜吧,我也沒什麽能解釋的。
    最後的後記十八和十九,其實決定要寫番外和後記的時候,我就知道會被罵。
    因為這一段劇情被濃縮了,所以導致很多讀者都覺得朱簡煥這樣的人不可能有那麽多人支持。
    後記十八和十九的曆史原型是一場政治事件,不過被我改成政治引發的軍事衝突。
    朱簡煥、張炳忠、李黃來、駱常宮各自都有原型,但原型的勢力是誰就不能說了。
    因為這一章是完本感言的免費章節,所以簡單梳理一下,算是給觀感不好的讀者一個交代了。
    ——————
    朱簡煥出生鹹嘉三年(1717),紹慶元年(1732)年被冊封太孫,紹慶二十七年(1752)被冊封皇太子,同年三十五歲。
    在朱由檢和朱由校定下的製度裏,太子監國是常態,朱簡煥第一次監國是武狩六年,這一年朱簡煥四十一歲。
    朱簡煥引起的武狩之變,算是朱由檢和朱由校定下太子監國製度的崩潰,也是封建王朝立太子的弊端。
    太子不僅僅是一個稱號,它代表的是皇帝的繼承人,下一任皇帝,所以曆代皇帝隻要立太子,大部分大臣就會開始倒向太子,未來的皇帝。
    這也是封建製度下的一個問題,而大明的太子監國製度則是給了太子極大的一個權力。
    太子監國之後可以提拔官員、武將,致使文臣武將倒向自己。
    這就是朱簡煥為什麽會得到張炳忠、羅輔和李黃來、駱常宮這四個人和一部分中層官員投靠的原因,他們大部分是被朱簡煥提拔上來的。
    朱簡煥對百姓的殘暴的行為,對於張炳忠他們所處的階級來說並不算什麽。
    至於普通士兵參與內戰這一事情,也符合了曆史原型裏麵大部分人被口號洗腦裹挾去對抗“好”的一方。
    朱簡煥造反的成功在於上層人的投靠,以及上層和中層對基層的洗腦。
    在基層隻能從國家獲得外來消息的時候,朱簡煥以監國、太子身份和大量官僚階級所喊出的“吳王挾持武狩帝,各地兵馬勤王,撥亂反正”的消息就是基層士兵能獲得的唯一消息。
    基層士兵有的不相信朱簡煥,投降了,書裏有寫。
    但更多基層士兵的選擇相信他的言論,相信了自己的守備、參將和總兵,因此堅持著自己認為的“撥亂反正”。
    就像後記十九的第一段一樣,兩方都覺得自己在“平叛”,誰都覺得自己沒錯。
    我們知道朱簡煥是叛軍,是因為我們是看書的人,而且書裏寫明了誰是叛軍。
    但是在書裏的世界,普通士兵隻能看到自己看到的,選擇信任自己看到的。
    當上官說“武狩帝被挾持”的時候,大部分人就已經信任了自己的上官,他們認為自己是正義的,除非有人戳破上官的謊言。
    這也是為什麽齊國下場空投宣傳單後,叛軍會直接土崩瓦解的原因。
    至於武狩帝不信任齊國這件事,根源在於紹慶帝朱伯海。
    紹慶元年至八年的紹慶新政牽扯了朱伯海大量的心力,讓他沒有派武狩帝和朱簡煥去齊國留學。
    後記裏麵,對於前幾任太子、太孫去齊國都有記載,不是留學就是出使巡查齊國幾個月、半年,而武狩帝隻去了一個月就爆發了“南海號事件”,至於朱簡煥則是去齊國宣讀了一下聖旨。
    這個細節有的人發現,有的人略過,但它是武狩帝和朱簡煥與齊國關係一般的原因之一。
    這兩章如果要放大來寫,估計能寫一本新書,因為曆史原型的資料就有幾十萬字。
    新式教育的士兵被愚弄,學校裏麵的學生也被愚弄,不約而同的都把刀揮向了他們認為“錯誤”的一方。
    曆史告訴了我們,人並不會因為受到了教育而變得明辨是非,而是隻覺得自己受到了教育,因此自己所接受的信息就一定是正確的。
    不管是“武狩之變”還是曆史原型,都是圍繞這個來發生的,群眾始終是容易受到外界消息幹擾而被有心人挑撥、愚弄。
    ———————
    幾個主要槽點都在這裏,終其原因吧,還是個人寫法和筆力不足以支撐龐大的改革世界觀,其它還有一些關於工業上的小槽點,我也就不說了。
    接下來說說一些讀者想看的齊國,而我為什麽沒著重寫的原因。
    齊國要怎麽寫,其實寫到後麵我自己也不知道了,齊國會有自己的問題,但新製度下的新問題是什麽,我自己是很難自圓其說的。
    就像朱觀樓說的一樣“齊國有齊國的問題,大明有大明的問題”。
    ——————
    最後,這一本書是寫給自己和想看這題材的讀者看的,寫到結束,除了一些中途踩到的坑是遺憾外,更多的遺憾是沒能更為細致的描寫民生。
    晚明的民生到底是怎麽樣,我心裏清楚。
    隻是晚明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需要解決,加上朱由檢親王的階級身份,想要帶著大家了解民生是很困難的,所以才有了小黑胖子朱慈燃這個角色。
    隻是知道是一回事,寫出來又是一回事,我始終感覺朱慈燃沒有真正的帶著大家走進晚明的民間生活,因為寫出來的太單調,太沉重。
    沉重,這本書給我和大部分讀者的感受應該就是這兩個字。
    因為太沉重,所以即便再怎麽幫助大明走上工業化,那一抹灰色還是壓在心頭。
    寫曆史或許需要沉重,但過分的沉重就會讓人看著很累。
    由於工作問題,我自己不確定什麽時候能有下一本書。
    如果還有下一本書的話,我希望能平衡沉重和詼諧,同時把這本沒有寫進去的古代底層生活給寫進去吧。
    最後還是借用書中人物的那句話來宣告這本書的完結。
    “反正明天太陽照常升起,祝大家能在這本書結束後,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新書,以此在繁忙的日子裏,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