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你是地主頭子
字數:8099 加入書籤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有的時候,他很迷茫,自己究竟是該怎麽辦?
朱祁玉眉頭緊皺,他很不理解,為何皇兄變得越來越激進。
由於是在全國範圍推行,不但規模宏大,對戶貼的製作標準自然也要嚴格得多,新戶貼除了有原有的幾項外,還增加了士紳家裏的奴婢數量,並且為了公平公正,朱元章下令製作戶貼的所有官員,無論大小隻要參與過監製過程都要在戶貼上簽字畫押,防止有些官員投機取巧。
最近這一年多以來,皇兄的所作所為,實在讓人瞠目結舌。
親率大軍伐漠北,平倭寇,十足的一副千古明君的氣派。
洪武三年,朱元章終於決定,在全國各地推行戶貼製。
這時候,懷恩前來稟報,內閣曹鼐、張益求見。
朱祁鎮頓時有些頭大,可想而知,這兩位老哥肯定滿腹怨言,特別是張益,據說親自跑了一趟漠北,想來吃了不少苦頭。
不過,又不能不見,隻好擺手道:“讓他們過來吧!”
朱祁玉起身告辭,曹鼐和張益來到書房,叩拜行禮。
“兩位卿家免禮!”
朱祁鎮努力擠出一絲微笑,擺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模樣。
“謝皇上!”
兩人站起身,曹鼐忍不住說道:“皇上,您,您……唉!”
朱祁鎮抬起手,微笑道:“曹卿家不要著急,有什麽話慢慢說,懷恩,去倒茶!”
曹鼐搖了搖頭,說道:“皇上,您出去……倒是跟我們說一聲啊,這麽大的事,老臣竟然事先毫不知情,實在是……有些不合適啊!”
他很想大喊一聲,我是堂堂內閣首輔,我是首輔啊!
張益緊跟著說道:“皇上突然不辭而別,臣等心中甚是不安,後與禮部尚書鄺埜追去了漠北,隻看到一個唐行古……”
朱祁鎮聽到這裏,突然意識到,對啊,唐行古這家夥在哪了?
新政即將推行全國,手底下得有人,現在很多得力的部下都不在京師,比如說張懋,暫時住在黔國公府,沒錯,其實他壓根就沒去安南,隻走到雲南就停了下來。
哈銘、陳懋、井源這些得力幹將,分別鎮守在西北和北方防線。
文臣之中,最靠的住的是於謙,其次是貝琳、商輅等人,太少了,遠遠不夠。
年輕翰林之中,倒不乏一些開明之輩,可是,這些人現在還沒有成長起來,說話的分量差了些。
唐行古倒是個不錯的人選,這家夥最大的優點就是……識時務!
自從被掌摑以後,此人就徹底蛻變了,上次群臣議論開海的事,唐行古幾乎用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朝廷。
張益在一旁絮絮叨叨說個不停,朱祁鎮隻麵帶微笑,時而點一下頭,根本一個字也聽不進去。
兩人猶如怨婦一般,訴了半天苦水,總而言之一句話,下次再有類似的情況,跟我們內閣說一聲好不?
要不然,南京都打翻天了,內閣卻毫不知情,我們內閣不要麵子的啊?
這還不算,內閣大學士說抓就抓,家也給抄了,事先我們也不知道!
照這樣形勢下去,等著哪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家被人抄了,也不會覺得很詫異……
朱祁鎮也不反駁,始終麵帶微笑,聽他們說下去。
兩人直到把自己說的口幹舌燥,實在沒什麽話好說了,這才告辭離去。
朱祁鎮吩咐懷恩:“去吧唐行古給朕叫來!”
唐行古就在都察院當值,聽到皇上召見,幾乎是一路小跑著來到禦書房。
“臣唐行古問聖躬安!”
“朕安!”
朱祁鎮笑笑,他突然感覺到,其實禦史也沒那麽令人討厭,甚至還有幾分欣賞。
“唐卿家,漠北之行如何?”
唐行古不動聲色道:“回皇上,臣此行漠北,感觸頗深!”
“哦?有何感觸,且說說看!”
“是!”
唐行古頓了頓,似乎在醞釀著什麽。
“自有明以來,前元勢力雖退回漠北,卻一直對我大明虎視眈眈,自太宗皇帝起兵北伐……”
朱祁鎮聽著聽著就發現不對勁,剛還想誇一誇這家夥懂事,立刻就來了一套廢話文化。
唐行古這番話完美詮釋了什麽叫廢話文學,全篇高談闊論,倒是沒什麽錯誤,唯一的問題就是,全是廢話!
朱祁鎮突然想到,這貨似乎很有當發言人的潛質啊!
回頭給他放鴻臚寺去,專門負責接待外賓,主掌朝會儀節,當個發言人什麽的,倒是個不錯的人選。
唐行古足足說了小半個時辰,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你把北元滅了,你很叼!
朱祁鎮聽的直打瞌睡,終於等他說完,這才擺了擺手,說道:“朕有事跟你說!”
他現在不想說任何廢話,就連用詞也是盡可能簡潔明了。
“皇上請吩咐!”
“大明百年來,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初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有些應該改一改,你覺得呢?”
唐行古幾乎是不假思索地說道:“臣覺得,皇上說得對!”
朱祁鎮問道:“那好,你說說看,怎麽改?”
唐行古立刻回道:“皇上說怎麽改,臣就怎麽改!”
朱祁鎮突然意識到,這貨似乎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想法,隻是不知道執行力如何?
“朕準備改戶籍,允許百姓自由擇業,自由遷徙。”
唐行古點頭:“將百姓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臣深感認同!”
朱祁鎮說道:“朕準備改軍隊,廢除屯田製,改為募兵製!”
唐行古再次點頭:“屯田導致軍隊戰鬥力嚴重不足,臣認同!”
朱祁鎮說道:“朕準備改吏製,在九品以下設置十品、十一品、十二品吏員,並且,考核優秀者,可以從吏員晉升為官員,同理,官員考核較差的,降為吏員!”
唐行古臉色變了變,卻還是說道:“能下能上,調動官員積極性,臣覺得……可行!”
朱祁鎮繼續說道:“朕還準備改科舉,以後不光考四書五經,要考天文地理,物理算術!”
唐行古咬了咬牙,艱難地說道:“皇上,這個真不行!”
“哦?”
朱祁鎮反而笑了,問道:“為何不行?”
唐行古用力搖頭道:“啟稟皇上,讀書人是大明的根基,科舉不能動啊!”
朱祁鎮反問道:“朕來問你,科舉是選拔人才的,是不是?”
“是!”
“若是選拔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朝廷的需求,你覺得這樣科舉還合理嗎?”
唐行古再次搖搖頭,說道:“臣以為,經過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已經是大明最頂尖的人才,若是這些人都不能勝任,那就沒有人可以勝任了。”
朱祁鎮澹澹一笑,說道:“好,朕就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燧發槍你會造嗎?”
“這個……”
唐行古遲疑片刻,說道:“臣大致知道一些原理……”
“朕就問你,現在讓你動手造一支燧發槍出來,你能不能做到?”
“臣……做不出來……”
“朕再問你,燧發槍重不重要?”
唐行古隻得點頭道:“重要!”
“有多重要?”
“這……關係到大明整體軍事力量,自然是十分重要!”
“那好,你說說看,誰能造出來?”
“王恭廠的匠人……”
朱祁鎮收起笑容,緩緩道:“如此重要的東西,堪稱國之利器,你一個進士出身的翰林造不出來,還不如一名匠人,你現在還覺得,單純用四書五經選拔人才,很合理嗎?”
“這個,這個……”
饒是唐行古口舌如黃,卻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應對。
朱祁鎮神色凝重,繼續說道:“朕要的不是每天捧著論語,子曰前,子曰後的,朕要的是真正能做事的人,能造燧發槍,造飛虎炮,能修路鋪橋,能造寶船的人才,你現在還覺得科舉很合理嗎?”
唐行古神色慢慢轉變,說道:“臣懂了!”
“懂了就好,朕會在新年初一發下詔書,宣布全國推行新政,到時候定會有人跳出來反對,你該怎麽做,不需要朕多言了吧?”
唐行古點點頭,不就是吵架嗎,我擅長啊!
禦史嘛,就是幹這個的,咱專業!
不過,這次要麵臨的將是一場硬仗,需要提前做一些工作,不能打無準備之仗。
“皇上能否將新政的各項條款細說一番,臣想多了解一些。”
“如此甚好,朕正準備傳待詔翰林來整理,就由你來代筆吧!”
“是!”
唐行古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提起筆開始記錄。
朱祁鎮理了理思路,然後將自己的想法全數說了一遍,唐行古一一記下,接下來,就需要回翰林院去加以潤色,然後由內閣票擬,司禮監蓋章,便可昭告天下。
唐行古小心翼翼地將這些紙張收起來,正準備離開,似乎想到什麽,便說道:“臣再多說一句,皇上剛剛提到的關於土地方麵的改革,特別是降低租金,恐怕很難實現。”
朱祁鎮擺手道:“朕主意已定,再難也要推下去!”
唐行古神色糾結,遲疑道:“臣有一句話,不知該說不該說……”
朱祁鎮不耐煩道:“說!”
唐行古顯得有些猶豫,思索再三,終於還是鼓起勇氣說道:“天下的土地,七成在士紳手中,這其中……皇莊占了很大一部分……”
說到這裏,他便沒有繼續說下去。
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在大明朝,皇帝才是最大的地主,你不是要改土地嗎,降低租金,來呀,從你自己開始啊!
如果你自己都不去做,所謂的新政,豈不成了廢紙一張?
朱祁鎮頓時陷入沉思,半晌之後,他才說道:“朕知道了!”
唐行古行了一禮,轉身離去。
朱祁鎮再度陷入沉思,這番話倒是給自己提了個醒,隻盯著士紳官員了,卻忘記了,自己才是最大的地主。
“懷恩!”
懷恩趕忙上前:“奴婢在!”
朱祁鎮說道:“朕想去皇莊看看,你挑一處距離京師比較近的莊子,明日一早,隨朕一同前去!”
懷恩愣了一下,心說這麽多年來,皇上從沒有關心過皇莊的事,今天這是怎麽了?
不過,既然是皇上的吩咐,他馬上應道:“奴婢這就去準備!”
朱祁鎮這才起身,回乾清宮去休息。
兩個多月沒見錢皇後,甚是想念……
82
“蔚縣?”
“不錯,就是蔚縣,正好和於謙做個伴。”
“於學士也在蔚縣?”
現如今,大明百年來的戶貼製也要改了嗎?
如果沒有戶貼限製,如何控製百姓流動?
如果農戶都去作坊務工,沒人種地,糧食怎麽辦?
更嚴重的,如果軍戶也去務工,沒人當兵,打起仗來怎麽辦?
朱祁鎮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便笑著說道:“新政涉及到方方麵麵,很多細節朕三言兩語說不清楚,吾弟若是想知道答桉,不妨親自去一趟蔚縣。”
現如今江南人人自危,甚至波及到京師,滿朝士紳官員已經表現出極大的不滿,他擔心有一天,皇兄剛愎自用,終將引來反噬。
可是,動不動就要改祖製,大肆抓捕朝廷官員,卻是一副專橫跋扈的暴君形象。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蔚縣是新政的試驗點,這一年來,商輅幹的還算有些模樣,等你親自到了那邊,才會理解,朕所說的新政究竟是什麽,朕所追求的天下是什麽樣子!”
朱祁玉這才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他現在急切地想知道,讓皇上不遺餘力,甚至不惜和全天下作對的新政,究竟是什麽模樣?
然而,任何製度都不能一成不變,否則,就會變成製約社會發展的枷鎖。
朱祁鎮知道,若是下旨廢除戶貼製,必然會遭到百官反對,甚至他們壓根就不會去思考,戶貼製究竟該不該廢除,隻揣著一句祖製不可違,就跳出來反對。
於是,大明的戶貼製正式誕生了。
至少在誕生之初,戶貼製有利於明朝抑製土地兼並,增加朝廷的稅收,進而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是一項國富民強的政策。
可是,有些事是必須要做的,無論遇到什麽樣的困難,都隻能走下去。
哪怕我這個皇帝親手推翻了大明朝廷,也總好過被別人造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