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牢獄中的腐儒!
字數:3398 加入書籤
錦衣衛-典獄
朱雄英原本以為,景清這腐儒,在典獄中日子,一定是邋裏邋遢,蹲在草堆裏,眼神空洞,嘴裏神神叨叨的念著,整個就是一精神疾病患者。
可這家夥倒是個有潔癖的文人,牢房裏的稻草被編的整整齊齊碼一起,地上連個稻草棍沒有。官服、官帽也疊成方塊,擺在桌子上。
朱雄英來的時候,這家夥正襟危坐,手裏拿著一本老黃曆,看的津津有味。且直到牢門被打開,他才注意到是誰來了!
遂,立刻起身大禮參拜:“臣景清,恭請皇上,聖躬金安!”
單手掐腰的朱雄英,沉吟了一聲,澹澹道:“你是把朕的典獄當客棧了!”
“行啊,住唄,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反正也不要錢。朕倒要看看,你能堅持多久!”
可景清顯然並不在意自身的處境,很是澹然的表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上是君父,想把他怎麽樣都行。
但身為禦史言官,隻要他的舌頭還在,該說的話就還是要說!皇帝不尊呂妃為太後,表麵上看出醜的是呂妃,可實際上蒙羞卻是仁宗皇帝。
天下人都會說,皇上是個獨夫,隻能容下自己母族,對仁宗的繼室及子女甚是涼薄。推己及人,若是太子將來,也如此對待皇上的嬪妃,那朱雄英又該怎麽想。
“景清,你真是該死啊!”
“皇上,當渾濁是一種常態,清白就成了一種罪。”
“您是天子,不是販夫走卒,您的一言一行關係天下萬民。您不能因為個人的好惡,不教而誅!”
可能覺得理由還不夠,景清掉起了書袋,始皇帝母親趙姬與嫪毒私通生子,甚至陰謀作亂。鄭莊公的母親,暗中幫助公子段謀反。
按照禮法,子為父隱是合法的,也就是說,長輩犯法,晚輩有義務替他隱瞞,不算犯罪。二妃如此大錯,始皇帝和鄭莊公也隻能發誓永不相見。
不管朱雄英承不承認,呂妃都算是他法理上母親,且呂妃未有失德之事,為什麽不能奉為太後?這樣例子太多了吧,像宋仁宗與太後劉娥,也不是親生的啊!
嗬嗬,“景清,說你是腐儒,你還不承認!宋仁宗與劉娥,朕與呂妃,能一樣嗎?”
“陛下,沒什麽不一樣的!無非是養個閑人,花點財帛而已,陛下就不為仁宗皇帝的臉麵想想嗎?”
做了這麽多年的儲妃,呂氏怎麽可能選擇隨荊王去長沙,苟延殘喘的活著,讓自己的兒女被人笑話,除了追隨仁宗而去,她還能如何?
而且,景清以為,如此行為,就是逼呂氏自戕。她一死,不僅能得到應有的尊位,更能讓兒女好生的活下去。
“皇上,臣不想把您往壞裏想,可臣不能坐視大明的國君,背負鄙死繼母的罪過!”
晉惠帝司馬衷默許賈南風,餓死繼母楊太後,最終導致八王之亂;完顏亮殺嫡母單太後於寧德宮,最後卻免不了慘遭縊殺,遺臭萬年。
這都是逼殺繼母的無道昏君,不僅害了自己,更是害了國家!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景清身為大明的禦史,不能坐視君父入彀而不言。
“皇上,孝康皇後早逝,並非呂妃之過。將她扶正也是仁宗之命,非其所請啊!”
“難道陛下,想給那些虎視眈眈的藩王,清君之側的借口嗎?”
老實說,景清這話,的確是把朱雄英想錯了,他就是想給一個太妃的名號,讓她與朱允炆,遠離應天,遠離爭鬥。
這完全是看在朱標麵上,朱雄英也算是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否則憑她過去的那些小動作,早該賜鴆酒上路了。
景清的話是不好聽,可在這個儒道暢行的時代,呂氏要是因此而死,那這逼死庶母的罪名,就得扣在他頭上。
反正大局已定,為了置口氣,就站在人倫的對立麵,受萬人唾棄,似乎真的不劃算。而且,那些抓破腦袋,等著他出昏招,藩王們為什麽不站出來說話,也未必沒有這個原因。
換句話說,呂氏一死,朱允炆那小子勢必以為母報仇為名造反。朱雄英可以不在乎他一個人挑出來,要是藩王們皆以為名,起兵清君側呢?他的好四叔,可等花都謝了!
《重生之搏浪大時代》
“景清,你這管的可夠寬的,不僅管到朕的家裏來了,甚至還挑撥君父與藩王的關係!”
“你是真不知死?還是腦袋有什麽毛病?”
朱雄英是沒想到,他這種小白,是怎麽考上榜眼的!這種話,這種事,是他一個小小左僉都禦史可以置喙的嗎?
還別說,景清還真挺有自己想法的。大明的藩王,有處置地方事務,調動軍隊的權力,地方官在施行政令之前,往往要先請示藩王的意思。
依著皇帝的脾氣,一天兩天無所謂,時間一長,是絕對忍不了的。所以,削藩是一定的,但在掌握足夠的優勢之前,絕對不能給諸王任何以清君側的借口。
為此,景清還特意提了一下漢文帝,七國之亂,就是最好的例證。皇帝這麽剛強的人,怎麽允許把活兒幹的這麽湯湯水水的。所以,不加尊呂氏為太後,絕對是一招昏棋。
揉了揉下巴,朱雄英沉吟道:“景清啊景清,朕真是小看你了!你是想當晁錯是嗎?”
而景清卻拱手正色回道:“臣更願意當主父偃,助陛下完成千古霸業!”
仔細的打量一下景清,在心裏又把其與“建文三傻”做了比較,朱雄英倒是覺得,景清長了一副鐵打的硬骨頭,而且更有心機。
這文人啊!動起心眼來,有時候比武將都狠!留著他對付燕王他們,再好不過了。
“好,朕倒要看看,你這主父偃,到底有什麽樣的本領。從明日開始,你到武英殿侍候文書。”
“陛下,那呂妃哪兒?”
“你說呢!”
恍然大悟的景清,喜形於色,皇帝能納了他的諫言,將來一定大有作為,大明朝必定蒸蒸日上。於是,趕緊叩首,謝恩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