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辭讓官職

字數:6503   加入書籤

A+A-


    高季式回到家中,顧及到二哥高慎的心情,本不打算將這件事告知。
    但雙目通紅的模樣被高乾、高慎瞧見,耐不住他們追問,這才把實情相告。
    高乾久久不語,高慎悵然若失。
    “子通你是好福氣呀。”
    高慎歎息道。
    高乾卻說道:
    “相王有子如此,也是我們大家的福氣。”
    相王,是渤海王、大丞相的統稱。
    高季式深有同感,如今的他萬分慶幸四年前能夠遇見高澄,也感激當時的自己能夠與高澄互生親近。
    雖然在高澄麾下不能盡展自己的才能,但衝著這份情誼,以後更要鍥而不舍的為高澄建言獻策,他總有一天能夠看到自己的才能。
    在晉陽逗留了幾天,高季式早就整理好了情緒,送高澄回洛陽的途中,他又是意氣風華的高四郎。
    高澄一路南行,並沒有與被高歡招往晉陽的南汾州刺史劉豐相遇。
    劉豐往大丞相府覲見,才知道自己將要出任南兗州刺史。
    “阿惠似乎對劉刺史仰慕已久,執意索要,孤這個兒子呀,越來越有自己的主意,孤也奈何不了他,不知劉刺史可願往河南任職?”
    高歡無奈道。
    因與可朱渾元的私交,兩人時常通信,劉豐對高澄早有向往。
    高澄雖然名聲...不是很好,但並沒有降低劉豐的好感度。
    無論是高澄軍政功績,還是他勸諫高歡重諾,在劉豐看來,高澄就是一個明君胚子,這樣的繼承人,他早就恨不得投奔麾下。
    劉豐甚至無法壓抑內心的興奮,他激動地顫聲道:
    “下官,聽憑相王調遣。”
    高歡也看出了高澄與劉豐之間的雙向奔赴。
    到底是自己親兒子,子類父,能得人心。
    高歡笑道:
    “如此,便有勞劉刺史領部曲為孤鎮南兗。”
    劉豐欣然領命。
    高歡並沒有急著讓劉豐回南汾州收拾行囊,而是在渤海王府專程設宴款待,這一行為也讓劉豐感激萬分。
    送劉豐出晉陽的時候,高歡特意交代道:
    “豐生劉豐字往南兗州任職,莫要忘了往洛陽時與阿惠一見,往後鎮守河南,少不得你們同心共濟。”
    “下官謹遵相王吩咐。”
    高歡待人接物讓劉豐感覺如沐春風,如此人物,才能得天下人望,從而終結這個亂世吧,宇泰又怎配與高王相提並論。
    棄關西而投關東的劉豐僥幸不已。
    高歡在晉陽送別劉豐的時候,洛陽城又一次迎來了曙光。
    小高王東征,大破梁人,收複故土的消息早就傳遍了洛陽。
    全洛陽的寡婦們都在高澄進洛陽這一天,梳妝打扮,換上最豔麗的新衣,懷抱著木瓜、木桃、木李,往建春門外雲集。
    早早迎候在建春門外的高氏黨羽們也不好驅趕她們,誰知道這些人中有哪位會被高歡、高澄父子相中,從而飛上枝頭變鳳凰。
    當高澄抵達建春門外,立即被眼前的盛況給驚住了。
    無數瓜果向他扔來,嚇得騎在馬上的小高王臉色慘白。
    “別砸了!別砸了!”
    高澄一邊朝身後大喊,一邊帶著侍衛們倉惶往別的城門跑去,這才甩開了那些熱情奔放的寡婦們。
    而這件事也迅速成為洛陽權貴、百姓茶餘飯後的一件笑談。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將軍陳慶之都不能讓小高王避退,卻被洛陽城裏的寡婦嚇得膽寒。
    高澄可沒閑心搭理這種事情,他回到洛陽後忙著為參與東征的有功將士請賞,同時授意高隆之為高歡請官。
    封相國、假黃鉞、加殊禮。
    高隆之一封奏疏呈上去,自然引得朝野嘩然。
    高澄本有意借次看看有誰會站出來反對,居然根本沒有人冒頭。
    原來也沒有人是傻子。
    也對,真要是心向元氏的傻子,早就死在那場洛陽叛亂。
    如今就算有人忠心元善見,也在極力隱藏自己,等待元善見成年,再做動作。
    元善見依言為下詔為高歡加官。
    不久高歡的奏疏也送來了洛陽,對元善見的封賞固辭不受。
    高澄急著進位大將軍,也沒給高歡整一套三辭三讓,眼見沒有人願意冒頭,便把假黃鉞、加殊禮抹去,隻留一個加相國,再由元善見下詔。
    大魏真忠臣們這才將提著的心放了下來。
    按照高澄的意思,元善見第二封詔書措辭強硬,似乎要把相國強加在高歡身上。
    高歡接到詔書,自感不能再推卻天子美意,於是上表謝恩,總算是接下了相國一職。
    高相國的事情辦好了,剩下的就是小高王自己的賞賜。
    正當高澄這位準大將軍為自己謀劃的時候,由天子元善見任命的新任男兗州刺史劉豐領部曲南下,途進洛陽,與高澄相見。
    高澄特意在渤海王府接見的劉豐。
    這一時期,北方的劉姓權貴高官,大部分都是匈奴人。
    劉豐也不例外。
    與他交談,高澄才發現這個英武的匈奴人嘴皮子居然很是利索。
    又向劉豐請教兵法,劉豐侃侃而談,直說了小半天,還樂此不疲。
    一直談到天色將黑,婢女在門外請示是否要準備飯食,高澄與劉豐才反應過來。
    高澄立即讓家奴準備酒宴,與劉豐一起用膳。
    用過晚膳,兩人繼續秉燭夜談,直至深夜高澄留劉豐同榻歇息,抵足而眠。
    第二天,高澄送劉豐出府。
    昨夜的相處,讓兩人感情急速升溫,高澄與劉豐執手訣別。
    臨別之際,高澄叮囑道:
    “水火迅猛,非人力所能控,但行水火之攻,請將軍務必小心,切莫親身犯險。”
    雖然不明白高澄說這番話的用意,但劉豐還是感覺到了他的關心,當即應了下來。
    高澄遙望著劉豐離去,不由想起了他與慕容紹宗、王思政的淵源。
    曆史上,高澄派遣劉豐與慕容紹宗追隨堂叔高嶽進攻潁川郡,而當時駐守潁川的正是塔防大師王思政。
    戰事焦灼時,劉豐向高嶽獻上水攻之策,高嶽依言在洧水修築堰壩,準備以水灌城。
    水灌潁川郡治長社城河南長葛大半年,慕容紹宗與劉豐認為城中再無戰力,於是乘坐樓船,察看城中情況。
    不料突然刮起大風,吹斷固定樓船的繩索,將樓船吹響長社城下。
    城上亂箭齊發,慕容紹宗與劉豐隻能跳水棄船。
    慕容紹宗不會水,被淹死。
    劉豐倒是遊泳健將,好不容易遊上土山,卻被趕來的西魏軍格殺。
    有鑒於此,高澄也沒有強行讓慕容紹宗學遊泳,真發生那種事,劉豐會水不還是死在了長社城下。
    不過故事並沒有完。
    正如慕容紹宗、劉豐的預料,經過大半年的灌水,長社城早就守不住了。
    在損失慕容紹宗、劉豐兩員大將後,高澄親領步騎十一萬至長社城下,命人向城中喊話:
    能生擒王思政的,能被封侯、受重賞,若是王思政有損傷,王思政身邊的人都要被殺戮。
    這一操作直接讓王思政清楚高澄對自己的重視,解決了他因為慕容紹宗、劉豐之死的後顧之憂。
    於是在趙彥深入城勸說下,曾經修建玉璧,在玉璧城拒絕高歡勸降的王思政,當即出城向高歡的兒子投降。
    小高王念及王思政,便想到了他還沒進門的側室王氏,素未蒙麵,也不知道是美是醜。
    不管美醜,為了王思政,也要受著。
    不過太原王氏的女公子,哪怕不漂亮,也不至於貌醜吧。
    當然,大將軍未得,何以家為。
    高澄轉頭又操持起了自己的封官之事。
    而劉豐在拜訪了可朱渾元後,也領部曲往南兗州上任。
    司馬子如走後,高隆之繼任尚書右仆射,又是高隆之上奏,請為高澄收複南兗州的功績論賞。
    其實朝廷早有人為高澄請賞,但是都被高澄壓下去了。
    對於高隆之的奏疏,從諫如流的元善見當然是準了,難不成還能拒絕?
    天子召集朝臣,商議高澄封賞之事,小高王自己刻意回避。
    高澄專用請官人高隆之向元善見提議,授高澄大將軍一職。
    明眼人也都品出了其中意味:難怪高澄一直強壓為他請賞的奏疏。
    高歡相國之位沒到手,他怎麽可能謀取位在丞相之上的大將軍。
    知道了高澄費盡心機圖謀大將軍,朝臣也沒有人敢出言反對,事實證明,在絕對的強權麵前,所謂製度,所謂公理,有時候也會被刻意遺忘。
    以納諫聞名的元善見在沒有朝官出麵反對的情況下,又一次同意了高隆之所奏,加高澄為大將軍。
    小高王作為大魏忠良,在旁人緘默的情況下,卻毅然發聲,對授官之人道:
    “世間豈有十五歲的大將軍!定是高隆之矯詔,臣不能受此詔,請斬高隆之,以證視聽!”
    元善見又命年紀老邁的趙郡王元諶往渤海王府授官。
    高澄由此確定了此前並非高隆之矯詔,卻還是推辭道:
    “澄德疏才薄,如何可受此重任,還請大王替澄回絕天子。”
    元善見按照高隆之的安排,又命人請高澄往宮城受詔。
    大魏忠良小高王,急匆匆從前大魏皇後爾朱英娥屋中跑出來,迎接天使,卻依舊拒絕進宮受詔。
    三次推辭後,在高隆之的明示下,元善見不得已親自往渤海王府授官。
    高澄眼見天子親自登門,這樣的恩寵,讓他感激涕零,對天子的恩賜,再不敢辭。
    就此,渤海王世子高澄,正式以大將軍的身份主政東魏。
    ------題外話------
    之前睡了會,更新晚了,今天的第一更大概在十一點左右更新,繼續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