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字數:9076 加入書籤
A+A-
漢代官職,中央為三公九卿製度,地方為州郡縣製度。三公製度,三公是指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職權,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參與中央政府的行政決策,並負責具體的執行。
中央官職:
丞相(相國):
在東漢時期並無丞相這個官職,後董卓專權,任相國,集大權於一身。三國初建後,都設此官職,為一國之首宰,為群臣之首。
太師:
原為“三孤”之一,東漢並不設此官職。董卓遷都到長安後,為太師,號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為“三孤”(太師、太傅、太保)之一,在東漢時期,僅保留太傅一職,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時,對皇帝進行善導、輔左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東漢時,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權力。太尉為三公之首,掌管軍政。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與後來丞相的職權範圍相近。曹丕稱帝後,曾改魏國的相國為司徒。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為三公之末,與後來工部尚書的權利相近。後世也常以“司空”為工部尚書的代名詞。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禦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監察、執法,後改以司空為三公,禦史大夫省。魏國建立時,以華歆為禦史大夫,複有此官職。
大司馬:
此官職為漢武帝初建,因將軍位同九卿,故設大司馬官職與三公同列,以示對武官的尊寵。東漢剛剛建立的時候,劉秀以大司馬為三公之一,後改為太尉。西漢末年別置大司馬一職,位在三公之上,魏晉時沿襲。
九卿:
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位在三公之後,為中央各行政機關的總稱。三國以後,九卿職權漸輕,並逐步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禮儀祭祀。下屬官職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樂令等。
光祿勳(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衛侍從之官。下屬官職有: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謁者仆射等。
衛尉:
九卿之一,掌宮門禁衛。
太仆:
九卿之一,掌車馬。下屬官員有:考工令、車府令、未央廄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訴訟斷桉,平決詔獄。類似於後來的刑部尚書。
大鴻臚(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諸侯和各少數民族事務,相當於外交官員。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務,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擔任。
大司農(治粟內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國之租稅錢穀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職權與後來的戶部尚書相近,後世也以“司農”為戶部尚書的別稱。下屬官員有太倉令、平準令、導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宮中禦用之物。下屬官員有太醫令、太官令、守宮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黃門侍郎、小黃門(宦官)、尚書令、尚書仆射、尚書、禦史中丞、蘭台令史等。
執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負責宮外戒司,京師治安,防止出現水火之事。下屬官員有武庫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輔導太子。
大長秋:
長秋宮是漢朝皇後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長秋其實是皇後所用的官屬的負責人,一般由宦官擔任。曹操的祖父曹騰即為“中常侍大長秋”。有些三國遊戲將大長秋作為普通官職,是不適合的。
中常侍:
高級太監,漢朝末年掀起腥風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職。
小黃門:
中級太監。
中黃門:
低級太監。
侍中:
內朝官之一,位略低於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學高德之士擔任,切問近對,是皇帝在管理國家時的顧問。在魏晉時期,為門下省的長官,為事實上的宰相。
尚書令:
原為少府屬官,秩六百石(屬中等偏低的官員)。品秩雖卑,但總攬一切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職權甚至重於三公。在魏晉時期,如不設丞相之職,則尚書令與中書令(中書省的長官)、侍中(門下高官官)為事實上的宰相。
中書令(秘書令):
魏國始設,為中書高官官,掌機密,為事實上的宰相。
尚書:
原為少府屬官,秩六百石,全國政務共分六曹(有時為五曹,有時為七曹)打理,一個尚書分管一曹,為後來的六部雛形。
【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 安卓蘋果均可。】
黃門侍郎:
黃門即宮門,黃門侍郎為任職於宮門之內的官員,內朝官之一,負責侍從皇帝,傳達詔命。級別不高,卻是距離皇帝最近的官員。
散騎常侍:
曹魏時將漢朝的散騎與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負責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散騎侍郎:
曹魏時與散騎常侍一起設置,職位略低於散騎常侍。
五官中郎將:
光祿勳的助手,協助光祿勳舉察郎官,位略低於九卿,與侍中同級。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將之職掌副丞相事,位高權重。三國時不再設此官。
禦史中丞:
原為禦史大夫的助手。無禦史大夫這一官職的時候,以禦史中丞行使禦史大夫的職權。
將作大匠:
負責修建宗廟、宮室、道路、園林、水土、植樹。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專管經學傳授。
城門校尉:
負責掌管京師十二所城門。秩“比二千石”。
中書舍人:
中書省屬官,曹魏始置,負責傳宣詔命。
五兵尚書:
曹魏始置五兵尚書,為兵部尚書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
度支尚書(戶部):
吳國始置戶部。與此同時,魏文帝設度支尚書寺,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和支調。後周時更名為民部尚書,唐時避李世民諱,改為戶部尚書。
左民尚書:
曹魏始置,主修繕功作之事,隋朝時改為工部尚書。
吏部尚書(大尚書):
曹魏時始置吏部尚書,負責官員選拔任免。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吏部尚書又稱大尚書。
祠部尚書:
曹魏時始置,掌禮製。後周時更名為禮部。
屯田都尉:
三國時魏、吳所設官名,負責屯田以給人牛之資。梁習曾任此職。
水衡都尉:
西漢時以此官掌上林苑,東漢將其並入少府,不複有此官職。曹魏時複此官職,主天下水軍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並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西園八校尉:
漢朝末年,為鎮壓黃巾起義,以西園八校尉統領漢朝的中央軍隊。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夏牟為左校尉、淳於瓊為右校尉。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武將官職:
大將軍:
武將之首,其官職位比三公,有時在三公之上,有時在三公之下。東漢末年,其官職在三公之上,因此當漢天子以曹操為大將軍而以袁紹為太尉時,袁紹“恥班在太祖下”。屬官有長史、司馬。
驃騎將軍:
位在大將軍之下,比三公。將軍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級: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車騎將軍:
位在驃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衛將軍:
位在車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中郎將:
漢朝武官的級別分: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由於將軍並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屬光祿勳管轄。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中郎將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將略低一級的武官官職,品秩為“比二千石”。在漢代設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校尉反而成為了低級軍官的職位。
八校尉:
漢武帝起所置京師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分別是長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東漢時,省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到三國時期,八校尉的職權越來越小,最後淪為低級官員。
四軍將軍:
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周末始有,漢朝時並不常置,漢末群雄迭起,四軍將軍才以重號將軍(即高級軍官)的名號屢屢出現。
四征將軍(四征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衛將軍之下。
四鎮將軍(四鎮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將軍之下。
四安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東漢時有此名號,位次三公,在四鎮將軍之下。
四平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將軍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製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製。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都督:
東漢末年始置。因各雜號將軍之間並無隸屬關係,故設都督一職,督管幾路軍隊,為軍事統帥。後以“都督某州軍事”,掌管駐紮在該州的所有軍隊,並兼管該州民政,權力非常大。
上大將軍:
孫權封陸遜為上大將軍。後呂岱亦任此職。
雜號將軍:
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係,因此稱為雜號將軍。
別部司馬:
軍中司馬,因領一營故稱為別部司馬。其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牙門將軍(牙門將):
趙雲、魏延曾任牙門將軍,位比雜號將軍略低。曹丕於黃初年間也置牙門將,冠服與雜號將軍同。後世以牙將為低級軍官。
偏將軍:
低級將軍名號,於裨將軍。
裨將軍:
最低一級將軍名號。
門下督、帳下督:
蜀國將帥手下直屬部隊的低級將領。
地方(兼幕府)官職:
刺史:
漢朝因秦製,為“郡縣製度”,並無州這一級行政級別。漢武帝時才開始設“刺史”一職,考量一州官員情況,但並非是該州的最高行政官員(秩六百石,僅僅是低級官員。當時縣令的俸祿是千石)。原為丞相史,駕車巡查全州,以六條察問郡縣,考量各地官員業績,年終回京師上報,朝廷以此作為各地方官員升貶的依據,故全稱為“刺某州史”。後來刺史的官職漸大,在各州也設“刺史治”作為辦公地(相當於省會),而不需要四處走動了,但與各太守之間,仍然沒有直接的行政隸屬關係。
州牧:
東漢末年,為鎮壓黃巾起義,漢天子聽從劉焉建議,改刺史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成為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州也因此真正成為了郡之上一級的行政單位。三國時,不再有州牧之職,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職,並加將軍之號,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權力極大。
司隸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