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阿史那遺體之爭
字數:5775 加入書籤
南齊嘉義四年十月,洛陽之戰已經持續了大半年,除了剛開始雙方在虎牢關大打出手外,後麵就基本趨於穩定,閔世元無力攻破重兵把守的洛陽,傅遠也無法攻克虎牢和河陽,雙方隻好在洛陽附近不停的拉鋸。
由於兩淮之地被南齊蠶食,導致傅遠原本依仗的兩淮糧草也不複存在,元善無奈隻好從關內征發糧草,但是也導致老百姓怨聲載道,各地起義不斷,雖然很快就被鎮壓,但是對於西秦而言,卻也是國力大減。
而東秦也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之前因為突厥的強勢,閔觀為元幀挑選了阿史那大邏便之女為後,本意是和突厥交好,引為外援,但是隨著阿史那大邏便死在西秦,阿史那不二上位可汗,原本的阿史那皇後如今卻成了一個累贅,阿史那皇後整日在宮中撒潑,讓閔觀出兵為其父報仇。
閔觀此時重心都在洛陽,哪裏有閑心操心這個事情,於是就對阿史那皇後說道:“我軍在洛陽正與叛軍交戰,待洛陽事了,兵發潼關,屆時突厥大軍從禦林等地進攻叛軍,便可報仇。”
阿史那皇後雖然不懂軍事,但是聽閔觀之言,似乎也是可以滅掉關內的西秦,故而便沒有再多言。
閔世川離開建康之後,韋然便喚來了袁慕之,袁慕之此時已經官拜尚書令,蕭義雖為太宰,但是已經被逐漸恢複的蕭炬慢慢的剝奪了手中的權利。
韋然在府內招待袁慕之,雙方在花園中宴飲。
袁慕之打趣道:“明公前幾日去了教坊,此事已經眾人皆知,陪明公的兩位女子,都已經身價倍增了。”
韋然不由的頭大,此事他自然知曉,為此還被蕭嫣然和元淑狠狠的敲打了一番,讓其不許再去這等煙花之地。
就連蕭炬也派人從宮中而來,告誡韋然身為駙馬,也要注意皇室的麵子。
韋然連忙搖頭說道:“我隻是去找閔世川罷了,並非流連那種地方。”
隨後韋然輕輕的拿起了碧玉酒壺,給袁慕之滿上一杯酒後,韋然方才開口說道:“今日招你前來,閔世川已經啟程前往洛陽,洛陽之戰應該可以告一段落了,傅遠定然難以掌控大局。”
袁慕之聽完韋然之計後,也是不由的咋舌,呼喊道:“明公此計雖妙,但是也過於血腥了,禍不及妻兒,恐怕為史官所不容啊。”
此時秋風蕭瑟,袁慕之都感受到了一絲寒意。
韋然手中酒杯略微停頓了一下,但是旋即又釋然,韋然將手放在桌上,看著秋風下的內湖,不由的惆悵道:“淮南軍需要發泄,傅遠昔日殺害羊將軍,淮南軍恨不得生食其肉。我今日找你來,另有要事。”
“明公有事但可明言。”
“洛陽之戰,閔觀取勝之後,定然要威逼潼關,如今我等已經幾乎盡取兩淮之地。義陽方向又拿下了懸瓠,西秦實力大減,東秦又和突厥結盟,局勢對元善極為不利。”
袁慕之此時也了然,韋然的意圖一直就是在東秦和西秦不停的鬥爭當中,慢慢的蠶食兩秦的土地,兩淮之地取了下來,那麽守江必守淮的戰略方針已經達成。
如果閔觀一旦攻取了潼關,元善就處在絕對的下風,加上突厥和東秦聯姻,西秦還真不是東秦的對手。
“如今,要麽就是一路支持閔觀,我等趁機攻取宛城和兩川,將戰線推至漢中。但是如此一來,東秦定然鯨吞整個北方,我朝又回到太祖和元見南北割據之時的版圖,甚至更糟,太祖時畢竟還有洛陽之地。”
袁慕之聞言,也是一時頭大。打仗打的就是人口和土地,兩淮地區飽受戰亂,人口大不如前,加上壯丁又都被傅遠拉去了洛陽戰場,南齊雖然拿下了兩淮之地,但是隻增加了二十萬戶,不到一百萬人。
韋然此時麵帶憂色的說道:“北方,東秦占據富庶之地,人口大約有兩千萬人,而西秦隻有不到一千萬人,雙方差了一倍的人口,閔觀占據天然的優勢,這也是為何元善至今不肯放手洛陽之地的原因,就算我們得了兩川,人口也不足千萬,屆時人口也隻有北方一半,待北方恢複元氣,我等也唯有一直偏安一隅了。”
袁慕之自然懂韋然的意思,隻有北方不停的打仗,才能保持南朝的人口不處於劣勢。
袁慕之隨後對韋然說道:“按照明公的說法,如今想要支持元善了?”
“閔觀聯合突厥,足以在數年內滅亡元善,而且關內之人,人心還向著大秦,元善隻能在長安周邊困獸猶鬥,若是閔觀真能跨過潼關,則西秦定然無力抵擋,所以本王打算和元善聯合,一同抵禦閔觀,至於突厥,就讓元善自己解決吧。”
袁慕之聞言,並沒有多說話,隻是將杯中之酒一飲而盡,對韋然說道:“既然如此,明公如此行事即可。”
其實袁慕之雖然認可韋然的想法,但是對韋然的做法不敢苟同。
無邊無際的戰事,最終消耗的也是漢人的國力,無論是東西兩秦還是南齊,都是漢人的朝廷,想到要死那麽多人,袁慕之也不由的悲從中來,亂世之中,最苦的還是百姓。
西秦長安城中,元善得知呂光和韓九兒大破突厥,甚至於還帶回了阿史那大邏便的屍體,更是欣喜若狂,立刻加封韓九兒為勇武公,加封呂光為鎮北候,檢校太傅。
韓九兒此時也在拙政殿中,在謝恩之後,韓九兒突然又拋出來一個消息。
“陛下,末將檢查了阿史那大邏便的屍體,基本可以確定阿史那大邏便是死於突厥自己人手上,我還帶回了阿史那大邏便的親衛,如今阿史那不二回到突厥自封為可汗,草原諸部不知內情,故而奉其為主,我等若是將此事告知草原諸部,諸部定然內亂,短時間內無力南侵。”
隨後韓九兒將阿史那大邏便的屍體抬了上來,指向胸口處說道:“此乃被突厥彎刀所傷,當時第一個發現大邏便重傷之人便是阿史那不二,故而阿史那不二嫌疑很大。”
隨後韓九兒又指向心口處的箭傷:“這箭剛好直入心口,而且勢大力沉,直接貫穿了阿史那大邏便的心髒,隻有近距離的攻擊才能有此程度,故而末將可以肯定此乃人有意為之。”
元善此時也從龍椅上走了下來,仔細的觀察著阿史那大邏便的屍體,隨後肯定的說道:“愛卿言之有理,現在有此屍體在手,又有大邏便親衛為認證,愛卿下一步打算如何?”
“陛下,臣有兩個主意,其一是找到阿史那不二,告知其此事,如果他願意和我秦結盟,我秦就將大邏便屍體處理,並且處死他的親衛,其二乃是將此事告知草原諸部,阿史那不二乃是大邏便之弟,但是大邏便還有數子,如今阿史那達達已死,其子怎肯服阿史那不二?屆時草原內亂不休,我等可從中取利。”
元善聽後,麵露思索之色,後來握緊了拳頭,更顯激動之色,按照韓久兒所言,確實是個妙計。
元善隨後說道:“朕覺得,不如直接告訴阿史那不二此事,讓其為我們所用,豈不美哉?”
此時,許久未曾說話的崔瑾則是表示了反對意見,他一邊看著阿史那大邏便的屍體,一邊對元善言道:“大王,微臣覺得不妥,突厥人反複無常,阿史那不二定然會問我們索要屍體,到時候他也可背起盟約,微臣愚見,不如將此時告知草原諸部,除了草原內亂之外,閔觀已經娶了阿史那大邏便之女,阿史那不二依舊和閔觀為盟友關係,若是讓阿史那大邏便之女得知乃是阿史那不二殺害了大邏便,閔觀就必須和阿史那不二為敵,除非休了阿史那皇後,那麽閔觀就必須試圖扶持阿史那大邏便一子。”
韓九兒眼前一亮,連忙說道:“司空此計妙也,我朝也可扶持一人,屆時戰事曠日持久,突厥定然無力南侵。”
就在元善思考如何利用此事之時,司馬臨海又說道:“陛下,微臣也附議司空之意,可派兵護送阿史那大邏便的遺體回草原,大張旗鼓廣而告之,屆時阿史那不二定然左右為難,阿史那不二定然派人銷毀屍體,我軍埋伏伏兵再後,再抓阿史那不二幾個手下,阿史那不二便無從抵賴。”
元善聽後大喊一聲:“善,甚妙,速速依計行事。”
塞外草原之上,阿史那不二雖然已經成為信任突厥可汗,自稱昭明可汗,但是他心中依然沒有底。
阿史那大邏便的幾個兒子虎視眈眈,盡皆不服阿史那不二繼任可汗之位,雖然也有心腹已亂世當中,應立長君為由,堅持阿史那不二繼承可汗之位。
但是突厥畢竟是個看誰拳頭更大的部落,阿史那不二故而隻能不停的收攏人心。
同時令他更為憂慮的是,大邏便的屍體被西秦搶走,若是被西秦看出端倪,自己定然反遭其累。
就在阿史那不二在考慮是否要派人前往長安查明此事之時,突然得到了邊境的消息,西秦派遣韓九兒護送阿史那大邏便的遺體回突厥。
阿史那不二立刻麵露恐懼,韓九兒的心智和勇武令其感到發自內心的恐懼,他的雙手忍不住的顫抖,額頭上也有鬥大的汗珠掉落。
此時阿史那不二的心腹,哥舒昶看出了阿史那不二的憂慮,立刻對阿史那不二說道:“可汗,不管西秦此番入境的真實意圖如何,大邏便的遺體不能送到王庭,屆時眾人一看便有猜疑,如今大邏便的幾個兒子都擁兵自重,若是被他們抓到把柄,必定會主動出擊。”
阿史那不二深以為然,隨後便問計於哥舒昶,哥舒昶看著西秦的行軍路線,隨後說道:“可以派人在途中截殺西秦大軍,最好在其他部落首領的範圍之內,西秦入塞,兵馬不會過多,隻需要吸引住秦軍主力,隨後派人將遺體分屍即可,秦軍雖然由韓九兒領兵,但是韓九兒擅長伏擊和守城,野戰不一定是我們的對手。”
阿史那不二聽後,開始閉目沉思起來。
哥舒昶的提議不可謂不是個好主意,但是若是自己部下調動過多,必然會引起內部人的懷疑,人少了又不行,故而阿史那不二雖然有主意,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執行。
哥舒昶立刻說道:“可汗,偷襲之事,兵力無需太多,兩千人即可,待韓九兒入境之後,定然會在前幾天嚴加防備,我等隻需要等其鬆懈之時即可。深入境內,可供大軍飲水的地方也就幾處,我軍在水源出設置伏兵,可一戰而定之。”
阿史那不二聞言大喜,拍著哥舒昶的肩膀朗聲說道:“你可真是我的左膀右臂啊,就由你全權負責此事。”
哥舒昶立刻拍著胸脯說道:“可汗盡管放心,此番定為可汗報仇雪恨。”
哥舒昶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們部落一直喝丁零人部落不合,剛好借此機會在丁零人部落發難。
到時候將責任推給丁零人,丁零人仗著祖上勇武,在草原頗有威望,之前就不服阿史那大邏便的管理,時常對大邏便的命令有所遲疑,完全有襲擊西秦軍隊的動機。
丁零部落首領翟通,之前曾在亂世之中投降於北燕,後北秦攻陷北燕之後,便回到草原立足,但是漢化頗深,因此行事風格和草原諸部格格不入。
哥舒昶選擇在丁零人的領地偷襲秦軍,也是考慮到這一點,草原水草肥美之地就那麽點,有這個借口,其餘部落都會一起向丁零人發起攻擊。
哥舒昶出營之後,頓時心情大好,喚來族人說道:“火速通知族老哥舒航,令其準備精兵三千,我在從可汗大營中調兵兩千,屆時我伏擊秦軍,讓哥舒航領兵趁著夜色進攻丁零部落,此番無比要殺了翟通這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