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高考1

字數:1888   加入書籤

A+A-


    忙完了陳家和的滿月酒,接下來劉光齊就該忙自己的事兒了,因為是試點二年製高中,所以劉光齊今年就要麵對高考了,雖然劉光齊不覺得這個時代的題目,能夠攔得住自己這個從題海裏殺出來的老手,但是小心無大錯。
    畢竟高考可是改變一個人命運最方便的捷徑要是陰溝裏翻船,那劉光齊的一世英名可就毀了。說起來高考,很多人以為高考是新中國建立才有的東西,其實不然,早在民國的時候高考就已經出現了,隻不過時間很短暫。
    而且高考這一製度也不是一下就冒出來的,它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才誕生出來的,在大清滅亡後的26年裏,即1912年到1937年之間,民國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這就是21世紀很提倡的“自主招生”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真特麽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裏可以下載】
    那個時候考大學屬於“一張紙時代”,或者說“一篇作文時代”。也就是說當年考試極為簡單,科目少,題數也少。
    比如,1929年bj大學的國文考試隻是一道作文題,考生寫好作文就行了。那年作文題分甲部、乙部,其甲部試題是:“清季曾、李諸人提倡西學,設江南製造局、翻譯科學書籍甚夥,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對於當時社會影響甚微?試言其故。”乙部試題是:“清儒治學方法,較諸前代,有何異同?試略言之。”
    當時北大校長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蔡先生之後的1930年10月起,由蔣夢麟任校長,一直到1945年10月。
    蔣夢麟上任之後,北大試卷的內容就變得多了,但與現在的考試比起來根本就算不上考試,頂多算是周末小測試。
    比如1932年北大的國文試卷分六部分,雖然內容就比1929年一道作文豐富了許多,但也僅僅隻是變得像一張試卷而已
    在這種招生模式下,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權。比如,那時候很多大學都開辦“預科班,或者叫“先修班”。在“預科班”中讀書的學生,有50%以上可以免試在自己學校讀大學。除了這些外還有一種“保送免試”的方法,現在保送生製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民國時學的。那時也有高中會考,會考成績優秀的,可直接保送上大學。一般說來,會考生中有15%的人有保送的機會,但保送生的成績要求不低於80分滿分100)。
    除了“自主招生”和“保送免試”外,當時的教育部還曾經製訂和推廣“聯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製度。就是由教育部劃分考區,在本考區內進行統一的高考。然後呢,由一所大學牽頭,召集一部分大學聯合在一起進行招生。比如,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就曾經作為牽頭學校,組織各大學進行聯合招生。
    聯合招生的報名、命題、閱卷等事宜,一般根據民國教育部的規定,由各考區自己決定。但各校的招生名額由教育部審核,不是想招多少就招多少的。如果招生不足時,可組織第二次考試。這個聯合招生製度確實招出了不少人才,如共和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鄧稼先,就是1941年在聯合招生中,考入西南聯大物理係學習的。
    聯合招生考試也有“保送免試”,總的比例亦很高。如1942年,這年考試入學人數和免試生比例為85:15,即100個新生中,有15人是免試保送的。保送生的要求比現在寬鬆多了,首要條件當然是優秀生,但不會太呆板。各大學也招先修班生,這部分學生免試上大學的比例高達50%。進入先修班的條件並不高,所修各科成績及格,國文、曆史、地理三科均應70分以上,就符合條件了。
    1937年,抗戰爆發後,全國108所高校中有52所內遷到大後方,其中27所遷到重慶,淪陷區學生隨之蜂擁到重慶。為了適應抗戰時期的特殊需要,1938年起,國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國立各院校統一招生。後來,統一招生範圍擴展到公立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