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圈塊地皮
字數:4129 加入書籤
今年6月份剛取消了福利分房,開始推行起住房分配貨幣化。
像房地產中介這樣的行業還沒興盛起來。
這年代的寫字樓全這個樣式的。
蓋了一大波寫字樓。
就是這辦公室是在是雞肋,沒它不行,有它沒用。
綠芝現在一共也就三個人,辦公室這個階段實在沒啥用武之地。
92年南方講話,到了93年,滬海開始大規模地推出辦公用地。
真正的黃金旺鋪。
這比普通的房子漲價更快,更值錢。
隻是對於有些雄心壯誌的許惜年來說,投資於房地產固然安逸,穩定,但無疑是最差的一種投資方式。
回報太慢了,也太少了。
他的現金流本就不多,像這麽收幾家商鋪,最小的二三十平,最大的一百多平,他撐死最多也隻能收個兩三家。
收租都收不了個多少錢,多沒勁啊。
光聽這幫老克勒侃侃而談是不行的,最好還是親自去觀察觀察人流量,才能判斷出一家商鋪的價值。
這就是窮老板了,兜裏沒多少錢,這種細枝末節都是要往出摳的。
在筆記本上記錄下幾個聽起來有些心動的地方,觀察了兩三天。
最後在三家糾結。
一家是街道狹窄,由於這一側有一家菜市場,所以行人都隻從這一側路過,這家店就可以享受到路過這條街的所有人流量。
第二家是位於一個街頭的拐角,剛好是在一個十字路口,好處是能同時吸引四個方向的客流。
第三家就簡單粗暴一點,門口就是公交車站。
最後和李青山抉擇一番,李青山畢竟也是開了這麽多年診所的人物,還是有些經驗。
“第一家雖然能吃客流量,但是狹窄的街道限製了店鋪的宣傳,第三家門口雖然有公交車站,不過門口也有很大一塊空地,容易被擺小攤的占據,還是第二家比較好。”
就很快敲定了下來,因為地方在徐家匯的西邊,所以租金並不是很高。
這會滬海市民主觀思維裏的滬海市區其實不大,西不過徐家匯,東不過蒲東南路。
市中心就是人民廣場跟外灘那麽一塊。
要擱到老滬海人眼裏,徐家匯其實就是城鄉結合部的邊緣。
然後滬海官方做了件什麽事呢,就是把徐家匯旁邊的那塊天林村開發了。
天林算是一塊“飛地”,本來好像在徐家匯邊上,交通也不是太方便,好在是“整體開發”,開發完之後的滬海,分為滬海人和天林人。
天林人肚子朝天,覺得自己天林天下第一,動輒就是天林是滬海最高檔的社區。
這個最還能乘個N。
後來再過了個十年左右,天林就支棱不動了,房價根本漲不起來,才7—8萬平。
人生地不熟的許惜年,這家店就租在了天林旁邊。
麵積挺大,一百多平,還附帶個二樓。
這也是許惜年更喜歡這家的一個點。
看著李青山帶著白手套,穿著解放鞋,忙裏忙外的搬東西擺東西,樓上樓下忙活個不停。
許惜年一個人悄悄蹲門口抽了根煙。
這就是李青山的好處了,能文能武,不僅會出謀劃策,幹苦力活也是一把好手。
許惜年沒見過他去健身房,這塊頭也不知道怎麽練的。
“地方有了,咱還是缺點人手,應該多招聘一些。”,李青山滿頭大汗,穿著粗氣,走到許惜年身邊。
許惜年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你說得對,我去招聘點人,你好好幹。”
隨即揚長而去。
許惜年確實沒忽悠李青山,他真去招人了。
他不知道地方,但是萬能的出租車司機知道。
位置在公園邊上,門口扯個大橫幅,寫著人才市場,裏頭烏壓壓的人,亂哄哄的。
許惜年剛一下車,就有個人鬼鬼祟祟的朝他湊了過來,懷裏像揣著什麽東西一樣。
我敲?賣碟的?
結果那人神秘兮兮的給許惜年手裏塞了張傳單,便轉身離開了。
許惜年叼著煙,斜著腦袋看了看。
都不是打印出來的,還是用鋼筆在練習紙上寫的。
許惜年無奈,八字沒一撇的事,還整的上綱上線。
在盛姐的介紹下,華庭舞迷裏就有好幾個手裏有門店可以出租的。
共同點是離華庭都不遠,也就是幾公裏的範圍之內,基本都坐落在徐家匯這一片。
“小許啊,這幾天和蘇晚聯係過沒有啊?”
許惜年尷尬的笑笑,“沒有。”
盛姐皺了皺眉,“儂是男孩,遇到愛情要有搶占山頭、攻堅克難的那個鬥誌,男怕烈女,女怕郎纏,不要羞答答的不好意思嘛。”
“嗬嗬,這個再說吧,盛姐,你知不知道誰手裏有門市之類的可以出租,我們公司現在缺這麽個門麵。”
“麽大麽小,儂這個孩子怎麽能叫我盛姐,以後得跟著蘇晚一起喊我奶奶。”
許惜年先是去找了盛姐,盛姐朋友多,說她是地頭蛇也不為過。
許惜年一尋思,幹脆就在滬海租個門市,還能充當總店。
還有幾個直接開口就問許惜年買不買,那價格是真心地便宜啊,最便宜一平甚至才剛剛4000塊。
這些商鋪的位置也都招財,不是李青山那樣犄角旮旯裏七拐八拐才能找著的診所,基本都是臉麵衝著大街的好位置,甚至有些本來就是商場一樓的門店,最次的也能露出來個招牌。
大江大河裏麵那蕭然就去玩這個了,搞寫字樓,結果租不出去,血虧了一大筆,順道還把楊巡給坑了。
為了注冊公司,許惜年在徐家匯邊上“借”了間辦公室,跟舞友借的,人家說反正也租不出去,賺不上錢,空著也是空著,你先用吧。
而寫字樓這東西建設周期一般是三年,這也就是說,93年蓋得那一大堆寫字樓,全都在96年推出集中上市了。
可是當時的滬海根本就消化不下來這麽一大堆寫字樓,再恰逢金融危機,那會的情況就是根本是供大於求,租金從96年到99年一再跳水。
於是許惜年在滬海徐家匯邊上的寫字樓裏擁有了一間四十平米的辦公室,十七樓,從落地窗向外看,能看著東方明珠。
雖說是自己家的辦公室,不過許惜年也就去過兩次,那樓的外表是褐色玻璃幕牆,和白色的貼磚外立麵。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