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地方州學 私學教育

字數:3849   加入書籤

A+A-




    其四便是畫學,相當於美術學院,學生主要訓練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等題材的繪畫,並學習《說文》《爾雅》《方言》《釋名》,士子出身的學生要求兼修兩門文化課,雜流出身的人要求兼修一門文化課。考試主要為試畫,優秀畢業生授官待遇如書學。其五是武學,相當於軍事與武術學校,學生主修武藝。兵法,考試時,先試軍機策論,再試騎射之術。武學生畢業後可獲授巡檢、監押等職務。
    其六是醫學,相當於醫學院,醫學分“方脈科”“針科”“瘍科”三個專業。方脈科內科)主修大方脈、小方脈、風科等專業課,兼習王氏《脈經》、張仲景《傷寒論》,針科類五官科)主修大針炙、口齒、咽喉、眼耳等專業課,兼習《針炙經》《龍本論》,瘍科外科)主修瘡腫、傷折、金瘡等專業課,兼習《針炙經》《千金翼方》。除了專業課,還有公共課,主要學習《黃帝素問》《難經》《巢氏病源》《補本草》《千金方》。還有實習課,在太醫局的草藥種植園內認識草藥植物。
    對權司業的介紹,我隱隱有點深感不好,其他方麵都沒有話說,就是數、理學方麵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後的社會發展這方麵可是重中之重,以後要是有機會必然將推動在這方麵的普及教育,想到這裏,也便對權邦彥微笑的點了點頭,表示非常的認可,丞蘇奕翔接著起身說道:啟奏皇上,那下官大概介紹下州縣學,
    自唐末五代以來,戰亂頻繁,州縣學絕大多數已經廢棄。開朝之初朝廷對地方州縣學十分重視,地方官學的普及程度、學校規模、教學狀況都超過了前代。景德三年(1006),真宗下詔令全國各州修繕孔廟,並在廟中設立講堂,挑選一些儒雅之士擔任教師。乾興元年(1022),朝廷應孫爽之請,賜田十頃於兗州建學,是為朝廷官方正式建立州學的開始。仁宗慶曆四年(1044),範仲淹推行新政,詔令諸路州、軍建立學校,規定凡立學者可賜學田,於是學校之設遍天下。全國掀起了一次大規模的興學高潮。
    神宗熙寧四年(1071),地方官學再次進步發展。朝廷規定,諸州各賜田十頃,以充學糧,中書省在每路選舉有經術行誼之人管理教育事宜,各路置教授擔任教官。經過這次調整完善,朝廷所辦官學在行政領導、教學力量和辦學經費等方麵都得到了基本保障。至元豐年間,全國已有十八路五十三個府、州、軍、監委派了學官、教授。到元祐更化,罷除諸多革新派學官,規定以進士出身、經明行修之人任學官,使學官、教授的資格有了更明確的規定。從而進一步優化了教育監管和師資力量。
    然後便是蔡太師為相期間,下令合並規模較小的州縣學,同時令監司、守令等地方行政長官加強對州縣學的管理。集寧三年(1104),選撥人才由學校升貢,州學生可通過三舍法升入中央太學,從而將中央官學與地方官辦學校聯係起來,大大調動了士子進入地方學校的積極性。
    蘇奕翔說完便朝蔡京微微一笑,蔡京此時也是會意的點了點頭,我見狀也是會心一笑,畢竟蔡京這個名譽校長還是為大宋的經濟做了一點實事。想到這裏也朝蘇奕翔微微點頭示意,隨後便是主簿李智傑起身說道:啟奏皇上,剛才諸位大人介紹了朝廷的官辦學校,那就有下官來介紹下私學教育,大宋曆朝不僅積極興辦官學,重視官學,而且對私學和新興的書院也采取積極扶持的態度。使各類學校並行發展,相互補充,使我國的學校製度和私學教育都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就全國範圍來看,官學教育多集中於州縣,不便於偏遠地區的居民子弟入學,這便為私學教育提供了生存發展的空間。私學教育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開國至真宗時期。雖然國家經濟日漸複蘇,政局逐漸穩定,但仍無暇顧及興學,州縣學尚未建立,國內一批有識之士已經在鄉黨間興辦私學,教授生徒,如王昭素等,都是宋初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二階段是朝廷的三次興學期間。如石介、孫複等,舉進士不中,退居泰山,興辦私學。宋學先驅周教頗、程順、程頤、張軟、邵雍等從學於私學,學成後又從事私人授徒教學。
    私學主要有師授和家傳兩種形式。師授按其內容又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教授識字和日用基本的小學或蒙學,主要有鄉學、村學,或由宗族設立的義學,或富有人家的家塾,另一類是為年齡較長、程度較高的青年學子設立的研究學問或準備科舉的精舍和經館等。
    蒙學小學)有常年開課的私塾、義學、家塾等,也有季節性的村塾、冬學等。私塾是塾師在自己家中設學教授,規模較小,學生從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教師以學生所交的少量現金或財物作為辦學費用,塾師生活往往相當艱難,時常無下鍋之米,但這些教書先生卻熱愛教育事業,為提高國人的文化素養做出了積極貢獻。
    義學或義塾是宗族或地方士紳等出錢聘請教師,在家鄉開辦學校,教育本族及鄉裏子弟,如範仲淹曾於蘇州太平山建立範氏義學。大多數義墊都置有田產,塾師的生活比較有保障。
    家塾是官宦世家或富裕之家聘請老師教育其家族子弟的私學。如陸九淵、呂祖謙等人,都設有家塾教育家族子弟。義學、家塾都是常年開課。鄉村還普遍設置有季節性的村塾、冬學,十月以後,農事已畢,是農家子弟學習的絕好時間,其教學內容以(百家姓》《雜字>為主。
    其中經館、精合尤為發達,多為經師、名儒進行講學活動的場所,其中聲望較高的有胡璦、二程、朱嘉、陸九淵等人。胡璦曾在蘇州、湖州地區興辦私學,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立了蘇湖教法,培養了大批學生。理學名士程順、程頤兄弟自神宗照寧五年(1072)至元豐年間在家中講學,很多人不遠千裏紛至從學,旦夕不絕於館,在當時頗有影響。
    私學除了師授以外,還有家傳之學,這種私學既包括家長為子弟啟蒙,傳授基本知識,也包括較為高深的家學傳授。
    家長親自教授子弟大致有兩種情況。是家庭貧寒,無力為孩子交納學費,隻好自己教子。歐陽修家貧,四歲喪父,便是由母親以狄畫地,教其文字。二是長輩愛子,望其成龍而親自教授,如蘇軾自幼由父親蘇溝、母親程氏教授。理學家朱熹從十一歲到十四歲時,也是受業於家中,由其父朱鬆親自課讀講授。除了父母親自傳授外,也有不少是由兄長傳授知識的,陸九淵兄弟六人,除老二陸九敘經營藥鋪外,其餘五人都讀書講學,著書立說,兄弟之間也是互稱師友。一些世家大儒之家家學淵源保厚,往往代代相傳。
    最後則是書院教育,書院始於盛唐,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教育機構。我朝統一全國後,戰亂漸平,民生安定,士子紛紛要求就學讀書,但經曆唐末五代戰亂,官學多遭廢壞,書院就是在這種曆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目前書院多為民辦學館,建於山林僻幽之所,後經朝廷賜額、賜田、賜書等,逐漸變為半民半官性質的地方教育機構。書院聘請學者講學,學生分齋習讀,書院供給住宿、飲食,采用積分製考核學生優劣。
    書院教學注重啟發引導,提倡切磋討論,講究身心涵養。在書院中,學生除參加學術活動和教師必要的講授外,主要是獨立思考,因而書院十分重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書院還要求學生提出疑問,慎思博文。因此,書院的管理側重於啟發學生的上進心和自覺性,少有禁戒懲治的規章,書院的教學組織形式靈活多樣而少有衙門氣,對我國教育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聽完他們四人的介紹,我也感觸良多,大宋王朝建立後,在興文教,抑武事的基本方略下,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係統而全麵的教育體係。宋代中央官學以國子學和太學為代表。在京師設立國子監,作為國家教育領導機關。大規模興學始於仁宗慶曆新政以後。慶曆初年,中央正式建立太學,政府撥給土地、房錢等作為教育經費,改良教學內容和方法。隨後,地方學校也大規模興起,各府、州、軍、縣陸續建學。各類學校遍布天下,從而形成了以中央國子學、太學為中心,包括諸多專科學校和地方州縣學的教育網絡,雖荒服郡縣必有學。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單位對教育的的重視,使得大宋名類學校眾多,管理規範,大宋官學在數量、科目設置、管理等各方麵都統治著對文教的推崇,促使社會上廣泛興起重那遠期過了前代。
    同時朝廷對民間辦學采取了比較寬鬆的政策,使得私學較前代有了顯著的發展。大宋開朝初雖然無暇顧及學校建設,但仍然會通過賜田等方式對私學給予以支持,使之成為官學的有益補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書院,書院對學生入學不做限製,一些貧因學生甚至可以寄讀,這有利於教育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