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宋代津渡 連接南北
字數:3488 加入書籤
具體到各地的津渡場所管理上,主要依靠朝廷設置的專門官職——監渡官來執行了。監渡官就是監督人們從渡口過河的官員。其實,監渡官的職責遠不僅此,還包括對渡口及屬吏、渡船的日常維護管理並且要對百姓渡河的安全負責。這可是個出力不討好的差事,幹好了是職責本分,幹不好就要受罰。船每次出發之前,監渡官都要親自點檢人數與馬、擔之物,檢查有無違禁之物,同時要監督渡夫奉公守法,確保擺渡安全。畢竟,一旦出現人員傷亡了,這些具體負責的官員一個也跑不了。
到了下午時分,我正在車裏昏昏欲睡之際,車前忽然響起王管家的聲音:啟稟黃掌櫃,前麵馬上到白馬津渡口了,請問黃掌櫃,是繼續駕車前進還是下車不行。由於長時間坐在車裏,感覺呼吸都有點困難了,便回複道:那就下來走走吧,在車裏也是坐了挺長時間了,悶得慌咯。隨即小六子趕忙掀開車簾,放好登板,我便下了車,然後王管家微笑著道:一路舟車勞頓,不知黃掌櫃還習慣嗎?我想這才剛剛開始走,再咋滴也不能把實話說出來,要不然則嚴重影響隊伍的士氣,便說道:第一天剛開始感覺有點顛簸不大習慣,不過今天好多了,正所謂習慣成自然嗎?說完便哈哈一笑,向前走去,見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護衛則馬上分成二隊,一前一後展開,把我們圍在中間。
其次是經營,宋津渡經營大致可分為三類:官渡、買撲渡、私渡。本朝初期,時局還有所動蕩,朝廷執行的是寬鬆的津渡管理政策,對於大部分的津渡稅能免則免,有時民眾私自渡河,官府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就算了。待全國穩固之後,伴隨著經濟的振興與發展,津渡的經營開始日趨規範與嚴格。首先是官渡,官渡是朝廷出資在水路交通交通要道建設渡口、添置渡船、招募渡夫、修繕維護,配置官員及屬吏進行日常運營,當然,一切收益也要上繳國庫。此外,朝廷還會根據官渡渡口客流量的多少、渡口的險惡程度,對人員和船隻的數目進行動態調整,以爭取稅收利益最大化。接下來便是買撲渡。意思便是由民間自主競價購買朝廷公辦企業一段時間的經營權,期間自負盈虧。買撲渡便是買撲製度在津渡方麵的具體表現,方式是實封投狀,民眾參與競價,出價最高者即可取得渡口的經營權,買下之後,自己配置渡船和渡夫,朝廷隻收取年額錢,不參與直接經營。最後是私渡。私渡,俗稱野渡,是在遠離官渡和買撲渡的區域由民間偷偷載人渡河賺取一定費用的津渡方式,也是朝廷法律所明令禁止的渡河方式。針對私渡,官府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進行打擊。但在一些地處偏僻、人煙稀少的河道旁,私渡仍有一定的市場。除了私渡,在個別地方還出現了義渡,即當地的鄉紳自己出錢雇人擺渡,不需要交過渡費。津渡遍布全國各地,既有官渡,也有大量民間私渡。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渡口約一萬二千七百五十二處之多。
在聽完王管家長篇大論的津渡曆史後,我確實也感覺對津渡的認識又提高了一個等級,原來每個事物的出現都有著其複雜的曆史原因和社會現實需求。而津渡的出現就像血管的節點,將一個一個地方連接起來,從而構成了龐大而複雜的國民經濟運行體係。所以此時我給了身邊的王管家點了一個大大讚,同時也在為聰明而勤勞的大宋帝國子民點讚,從而更加堅定了我要強我大宋帝國的決心,想到這裏便逐漸加快了腳步向前走去。
在經過一夜的休整之後,我們第二天清晨便早早出發了,出了滑州城的北門後繼續向北行進,由於怕打攪我處理朝廷的奏章,王管家便坐前車,隻有小六子跟我同坐一車,隨著車輪的滾滾向前,我的精力則全集中於批閱朝廷的奏章中。而小六子則是在邊上幫忙整理,畢竟每天通過皇城司驛站轉送的奏章也不少,很多都是關於新政方麵遇到的問題,還有就是開封府衙最近的嚴打布置進展情況。看著朝廷中央各項改製目前是一切順利,心中也不由舒暢了不少,便邊批閱奏章邊哼唱起了小曲,妹妹你坐船頭,哥哥我岸上走,恩恩愛愛纖繩蕩悠悠......聽得邊上的小六子一愣一愣的。
由於全國河道水網縱橫交錯,所以陸路通行受阻時就必然要依靠水路來完成,而水路客運和貨運想要順利進行,就離不開津渡,津渡,又稱河渡、渡口,一般解釋為:道路越過河流以船渡方式銜接兩岸交通的地點,包括碼頭、引道及管理設施。所以本朝開朝伊始,太祖便深諳以水興國的真諦,極為重視內河河道的治理工作,在五代對河道治理的基礎之上,大刀闊斧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疏浚、拓寬、加深舊河道。導索水自旃然,與須水合入於汴。每歲自春及冬,常於河口均調水勢,止深六尺,以通行重載為準。如開挖運河連接索水與須水導入汴河,保證航運所需要的水量;每年冬春時節加深水位,保障貨船的順利通航。最終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以長江黃河兩大水係為基礎,以流經都城汴梁的汴河、廣濟河、惠民河、金水河為依托連通各大運河、支流並輻射全國的水運網絡。伴隨著河道網絡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再加上商貿與人員往來所產生的需求,機緣巧合下的津渡終於迎來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
俗話說得好,有需求就有市場,河流兩岸經濟文化的交流需求是津渡產生的原動力。除了修繕擴充現有的舊渡口,朝廷還積極開發建設新渡口。而對於津渡的建設位置的選取,朝廷主要依據以下三個方麵:其一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應當是在交通要道與主幹河道的交匯處,盡可能保證最大多數人出行的便利性;其二從人口支撐來看,附近最好是能有城鎮、村落等人口稠密居住區,通過大量的出行需求來支撐津渡的日常運行;其三從水文特征分析,津渡的選址往往在河道水流平緩、水位較深之處,一來便於旅客的上下,二來便於船舶的停靠,畢竟誰也不願意在水流湍急、風高浪大的地方乘船,出行風險太大。
王管家此時又開始在我身邊進行了關於白馬津渡口的曆史普及,白馬津渡口在曆代的詩詞中津被屢屢提及。如唐代李白的將軍發白馬,旌節渡黃河。本朝蘇軾的白馬津頭春水來,白魚猶喜似江淮 。唐皇李隆基的漢家重東郡,宛彼白馬津。等等等等。正所謂有詩雲,碧波蕩漾的河麵之上,百舸爭流,遠帆點點,渡口所在,人頭攢動,商賈旅人川流不休,一派繁忙景象,雖已近傍晚,但兩岸燈火闌珊竟將這煌煌之夜映照得堪如白晝。一方渡口,見證著如今盛世的萬千繁華,訴說著時代難以挽留的變遷。
由於白馬津渡口扼黃河天險,守南北要道,在古代由此渡河北上趙國或南下攻楚國,也可憑水陸交通東進西出。白馬津的特殊戰略位置,使這個繁忙的古渡口成為一個殺聲不斷的古戰場。據曆史記載: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就是從白馬津渡黃河北攻趙國;秦二世三年,漢高祖遣將軍劉賈、盧綰帶兵渡白馬津南下,斷絕楚軍糧道;東漢建武元年,劉秀為了鎮壓河北農民王朗起義,率兵數萬自白馬津渡黃河北上,在黎陽大伾山築壇祭告天地;西晉永嘉年間,後趙主石勒率兵自黎陽渡黃河直攻白馬;建安五年,關羽在白馬坡萬軍之中單騎斬顏良,成了袁曹官渡爭霸的前奏;隋末瓦崗軍渡白馬津破黎陽倉,開倉賑濟饑民;唐武德五年,太宗李世民率眾自白馬渡黃河攻克黎陽,為推翻隋朝統治,建立大唐基業打下基礎。
如今大宋帝國商品貿易繁榮,貨物運輸與人員往來自然頻繁。小宗貨物的運輸可以通過牛馬的陸路運輸完成,但是對於大宗貨物和旅人長途出行而言,明顯是水運更加方便。一方麵,舟船的運載量大,運輸速度快,過程相對比較平穩,一般不會出啥意外;另一方麵,對旅人來說,坐船速度快並且舒適度高,畢竟能夠遠途出行的大都是商賈、士子、文人或官員,不差那點錢,更不願意遭那份車馬勞頓的罪。由於津渡往往設立在水路與陸路交匯的交通要道,再加上龐大的出行需求,河道旁的津渡裏自然是人滿為患,這便促使朝廷對遍布全國的津渡進行統一規範的管理。
朝廷首先便是加強了津渡管理機構,在中央層麵,津渡隸屬於於工部管轄,工部下設水部司專門負責河道和津渡具體事宜。在財政上,津渡的收入歸三司管轄,三司下設河渠案具體負責河渡財政與稅收。而隨著元豐年改製,三司的撤銷就歸戶部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