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頭鐵

字數:5355   加入書籤

A+A-




    “那就將軍餉送到宣府,給他們。”
    “那邊軍變的主要原因,不就是因為銀子嗎?”
    陳東華說道:“大人,本官昨日已經配合陳慶之押送糧草前去宣府了。”
    為什麽隻要碰到滿清的八旗兵就四處逃跑?
    “是以,本官以為此事還是冷靜處理,靜觀其變。”
    周顯壓著心中的憤怒,冷冷的問道:“靜觀其變?你想看那些驕兵悍將們怎麽變?”
    為什麽打不過建奴?
    “閻鳴泰,你有什麽良策?”
    周顯目標落在兵部尚書頭上。
    他壓根不相信,這個家夥跟外麵那些作亂的邊軍沒有瓜葛。
    閻鳴泰微微眯眼,仔細的揣測了一番,旋即說道:“本官覺得禦史大夫說的有理。”
    周顯:“……”
    居然還是這麽一套推諉扯皮的說法。
    合著以後上早朝,我隻找禦史大夫了唄?
    周顯臉頰內斂,殿內洋溢著冷冽的氣氛。
    就在這個時候,年邁滄桑的孫承宗站了起來。
    “總棋大人,老朽有不同的看法。”
    “請說。”
    周顯對這位名將還是有幾分好感的。
    雖說他本身不幹淨,但是在明朝後期,這位老頭可是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更是強行為明朝續命的功勳。
    即便他也有幾分過錯,但是功大於過。
    在腐爛的朝廷中,已經算是一股清流了。
    “老朽倒是覺得,對付武城參將,重在威懾,其次才是懷柔之策。”
    聽聽……
    還是老江湖的辦法附和實際。
    也更接近周顯的想法。
    即便是崇禎在此,也會毫不猶豫的采納他的建議。
    因為老臣通常分析問題是嚐試性的站在皇帝的角度上思考的。
    畢竟伴君身旁,食君祿,不就是讓他們為君分憂的嗎?
    “孫將軍所言極是,事實上,我已按照你的方略行事了。”
    聽到周顯這麽說,孫承宗表情明顯一愣。
    老而彌堅的他很快就回過神來,周顯剛才是在套他的話。
    好不好,周顯就是讓他這位邊軍昔日的靈魂人物,站在他的那邊。
    所以好對武城大動幹戈。
    他猜對了。
    但是周顯也毫不避諱自己的想法。
    開門見山道:“我已經秘令盧德麟帶著金吾衛去宣府。”
    “此外,還有錦衣衛行便宜之權。”
    “這一次,我還讓盧德麟從京城神機營調動了十二門紅夷大炮。”
    周顯越往後麵說,朝堂上的幾個人內心越是忐忑。
    紛紛以難以置信的眼神看著周顯。
    這……
    這小子還是那個平日裏憨笑和藹的駙馬嗎?
    對付武城數千邊軍,出動金吾衛跟錦衣衛不說。
    還動用了火炮??
    他要幹啥?
    炮決竇肖嗎?
    此時周顯已然嚴絲合縫的代入監國的人設當中。
    他坐在龍頭寶座上,拿起那塊金符在桌子上拍了拍。
    旋即說道:“諸位愛情,今日本官代陛下行鈞旨,做皇事。”
    “故而有必要提醒諸位一下。”
    “九邊之患,曆來苦朝廷久矣。”
    “到了我手中,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說到底,這就是京城禁軍跟邊軍的對壘,更是金吾衛所代表的皇權與那些擁兵的封疆大吏之間的強力博弈。”
    “此時,雲南的吳三桂在觀望,其他七大邊鎮的士兵在觀望。”
    “以前,陛下興許會對他們網開一麵,可是我不行。”
    “在我這裏,邊軍必須聽命於朝廷。”
    “倘若,這一次對武城網開一麵的話,日後九邊郡守紛紛照葫蘆畫瓢。”
    “到時候國將不國,朝將不朝,爾等的官爵也就成了鏡花水月了。”
    周顯最後這句話,說的擲地有聲。
    現場眾人紛紛垂頭不語。
    他們雖然不少人跟邊軍有牽扯。
    比如兵部尚書。
    可閻鳴泰也想著削弱邊軍的權力。
    這些年,他雖管著兵部。
    搞笑的是,各大邊鎮的人壓根鳥都不鳥他。
    到了每個季度索要軍餉跟糧草的時候,發個書信,尊敬的稱呼他一句‘尚書大人’。
    如果他不想方設法給弄去軍餉的話。
    邊軍就會背地裏罵他十八輩祖宗。
    為此,閻尚書在九邊有很多不是很好聽的綽號。
    可是他有什麽辦法?
    今天,他聽了周顯這麽一分析,覺得事情大有可為。
    削了邊軍,中央集權。
    到時候他這位尚書的權柄自然會變大。
    對他有利的事情,他自當支持。
    其他人也是如此。
    “大人,您說的對,可此事,尚有風險。”
    “萬一朝廷施壓過大,邊軍那邊崩潰的話??”
    陳東華言及於此,當即閉嘴。
    他也不敢繼續說下去了。
    “無妨!”
    周顯大手一揮,表現的極為淡定。
    “在我看來,他們還不敢行那大逆不道之舉。”
    “畢竟,邊軍的底層士兵是無辜的,說到底,他們跟那些飽受壓迫的百姓一樣,都是受害者。”
    “他們的軍餉朝廷都會一律發放,這一次也不例外。”
    “本官這一次順天應人,就是要削了邊軍裏麵的禍害。”
    “隻要梟其首,賞罰分明,清廉公正,還需要擔憂邊軍劇變嗎?”
    周顯說的振聾發聵。
    字字真切。
    聽的幾位朝廷大員,震撼不已。
    孫承宗難以置信的看著周顯。
    仿佛他第一天認識這位當朝的駙馬。
    但是太軟了。
    自崇禎登基,近十年之內,對待邊軍總是采用溫和的方式。
    剛開始他們還感恩戴德,可是時間長了。
    “至於武城,本官還是以為派一員文官前去安撫。”
    “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
    周顯麵色不改,微微頷首。
    如果站在中立的立場來看待的話,這確實是一個好的辦法。
    中庸,柔和。
    “有了銀子,就可以穩定那邊的局麵。”
    “大人,既然你昨日在朝堂上許諾給邊軍發放軍餉。”
    他們反而成了爺了。
    可憐的崇禎皇帝反而成了孫子。
    不!
    所有的原因,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明末的軍隊已經腐爛到骨子裏了。
    大家都是人,為何寧願投降建奴,被建奴斬了項上人頭,也不會拿著刀跟建奴拚命?
    難道建奴有三頭六臂?
    周顯定了定神,平複著內心的歡喜。
    故作憤怒道:“諸位愛卿,武城這事,我想知道你們的看法。”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