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封賞與誥命

字數:8005   加入書籤

A+A-




                      關於衛氏看自己不順眼的原因,李皓其實也能猜出來的,八成還是出在明蘭的身上。
    就自己做的這些事情,衛氏可能看不出來,但以盛老太太的精明卻是瞞不住的。
    隻是不知道在自己不在的這段時間,老太太到底和衛氏說了什麽。
    反正後來幾天,李皓是不敢在衛氏麵前瞎晃悠,更是不敢再提盛家的事。
    同時也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兩人也沒有去成會寧侯府,加上時間又臨近了大朝會。
    於是這事便放到了大朝會之後在辦,隻是這過了正旦,要去拜年的人家可著實不少。
    首先要去拜訪的還是英國公一家,畢竟今年剛定了親,這不第一個拜訪親家不像樣子。
    而且這個老丈人關鍵時刻還是能幫上忙的,上次要不是借著他的威風。
    自己即使有了詔令和兵符,想要調動地方兵馬也沒有那麽容易。
    所以便決定讓李健留在府裏,若是有客來到就要負責接待,而李皓則與衛氏一同出發了。
    不過等李皓他們到了英國公府附近,才明確感知到英國公一家的顯貴。
    這過來拜年的人家是絡繹不絕,府門外堆積的馬車都已經把路給堵住了。
    直接把李皓他們給堵到了街外,最後還是英國公府的下人認出了李家的馬車。
    才出麵幫助疏通了一條道出來,讓李皓他們成功進去府裏。
    這時英國公夫人已經得到了消息,來到後院等著。
    等李皓行禮問好之後,她與李皓說了英國公在哪,讓便下人帶著李皓過去,自己則拉著衛氏去了後院說話。
    等到李皓跟著下人進到前廳之時,陡然發現這裏還真是濟濟一堂,在場的不少人都是西郊大營的軍中骨幹,其中就有不少還和李皓打過交道。
    隻是這裏麵留下的不一定是好印象,畢竟當初李皓是硬逼著他們表態的。
    當然到了如今,這個印象也就不重要了,因為英國公親自站了出來。
    幫著李皓給他們一一介紹,並將李皓與張桂芬的婚期給當眾說了出來,讓眾人有閑暇便前來參加。
    對於英國公的這番話,眾人自然是滿口答應,也同時明白了英國公要表達的意思。
    而對於李皓來說,也借著英國公女婿的身份,算是徹底融入了汴京的勳貴體係當中。
    在這之後,眾人對李皓的態度明顯就親近了不少,也都圍著李皓說起話來。
    隻是這還沒聊多長時間,英國公便借故把李皓叫了出去,單獨說話。
    英國公先是誇道「這次鹽稅具體的細節,張福回來後也和我說過了,確實是辦的很好。」
    李皓謙虛道「說起來,這事還多虧了嶽父大人幫忙,否則我也沒有那麽容易調遣猩州駐軍。」
    英國公說道「那也是你未雨綢繆,若沒有你提前請下的兵符和詔令,就算是我親自到揚州也幫不了你。
    不過今日我找你來,便是要問一下你,日後的路你準備怎麽走。
    畢竟你如今即管著三司的事,又兼著殿前司的職務。
    再加上你這次立下了大功,官家肯定是不吝封賞,到時再往前走,你總得有個輕重。」
    李皓直接答道「此事官家倒也說了,等到年後開衙,便讓我接管鹽鐵使一職,負責繼續清查鹽稅。
    至於殿前司的職務,陛下倒是沒有說,不過原先保留殿前司一職,隻是因為我那時隻是暫調三司,如今應該是不會繼續保留了。
    至於我自己的話,倒也暫時沒有想那麽多,隻是想先把手頭上的差事辦好。」
    英國公說道「這樣也好
    ,你先按著自己的想法走吧,若是有需要我來幫持的,可以告訴我。」
    李皓對此自然連聲道謝,不過從這也能看出,英國公對自家女兒倒是真的疼愛有加。
    為了讓自己能好好對待張桂芬,這都準備給自己鋪路了。
    再往後英國公也就沒再說什麽,兩人便繼續回了前廳。
    後麵用過午膳,李皓才與衛氏一同離開英國公府。
    在回去的馬車上,李皓眼瞅著衛氏的臉色看多了,心裏正好奇著原因。
    結果衛氏直接誇起了張家姑娘,說她是大家閨秀,讓李皓日後要善待人家。
    這話把李皓給說愣住了,心想後院這是發生了什麽,怎麽讓衛氏一下子改了態度。
    不過這事衛氏不說,李皓也就懶得問了,反正她們真能把婆媳關係處好,那自己也省心。
    之後幾天,李皓與衛氏接著去把盛家、歐陽修家、會寧侯府等一眾親近的人家拜訪了一遍。
    忙完了這陣,李皓便派人去了揚州,把秦夫子請來參加李皓的婚禮。
    然後李皓以為終於能清閑幾天的時候,又有人接連來找。
    先是來的是顧廷燁,他的目的是請衛氏幫忙,幫他前往盛家正式議親。
    對此衛氏也已經和盛老太太商量過了,所以便也沒有拒絕,約定好了時間便一同前往盛家。
    當然這事李皓是不參與的,免得為此又讓衛氏想起自己的問題來。
    等顧廷燁走了吧,李皓又迎來了趙策英的興師問罪。
    本來李皓還有所奇怪,直到趙策英說起顧廷燁和小沉氏。
    李皓才恍然大悟,原先趙策英讓自己撮合過顧廷燁和小沉氏的,但當時自己就沒放在心上。
    後麵和顧廷燁說了一聲,然後自己忙著鹽稅的事,也就忘得幹幹淨淨了。
    隻見趙策英說道「你這事做的可不地道,當初我讓你跟顧廷燁說,讓他與我姨母結親。
    怎麽你轉頭還把自家表姐給顧廷燁介紹了,你覺得這合適嗎?」
    李皓解釋道「你可是冤枉死我了,這事和我真沒什麽關係。」
    趙策英對這話,自然是不相信的「那盛家六姑娘是不是你表姐,他們兩個認識是不是你引薦的,怎麽就和你沒關係了。」
    李皓又解釋道「盛家六姑娘是我表姐不假,可他們倆可不是我介紹認識的。
    顧廷燁素來就和盛家的大公子盛長柏交好,原先還在盛家書塾讀過書,他們是那個時候認識的,當時我都不認識顧廷燁呢。
    而且我真沒想著撮合他們,畢竟兩家的家世差距太大,可誰知道他們自己就看上眼了,和我真沒關係。」
    但趙策英怎麽會信這個,說道「你就湖弄我吧,盛家的另外兩個姑娘與會寧侯府和永昌伯府難道就門戶相當。
    你不還是撮合他們嗎,你要這麽解釋,我更覺得這事就是你幹的。」
    一聽這話,李皓真的徹底無語,顧廷燁這事說自己出了點力,還說得過去。
    可前麵那兩個,尤其是墨蘭的那事,和自己什麽關係都沒有,怎麽就被拿來左證了,這也太冤枉了。
    發現這講道理實在是講不清了,李皓也就不掙紮了,幹脆由著趙策英滴咕吧。
    不過顯然趙策英此次來找,也不光是為了埋怨自己的,隨後便說起了正事。
    但聽了這件正事,李皓果斷覺得,自己還不如多挨點嘮叨算了。
    因為趙策英說的是冊封太子的事情,他想請李皓出麵上奏,讓趙禎正式冊封趙宗全為太子。
    但李皓可不願意摻和進這事裏麵,於是說道「其實你父親已
    經是唯一的皇子了,而且現在官家也沒有再招宗室入京的想法。
    這晉不晉升太子,其實已經無關緊要,你們何必要為此大動幹戈。」
    趙策英解釋道「這個道理我自然明白的,但如今這樣終究名不正言不順。
    而且自我父親登上皇子位,也有一年多的時間了。
    但我父親的實權隻怕連你都比不過,你真的覺得這樣合理嗎。」
    聽了這話,李皓就有些不服氣了,你原先就是拿五品小官不當回事,現在都看不上自己的這個四品了。
    不過想歸想,李皓還是說道「但你應該明白,若是在未立皇子之前,那百官還能齊心勸諫官家立儲。
    如今官家已經立了皇子,皇位有了法定的傳承,那大部分的官員都不會,再去為了太子之位冒頭勸諫官家的。
    而且在朝堂之上,我終究人微言輕,官家也不會聽我的。
    這事最好還是去找大相公們,他們若是在朝中威望極重,自會有不少官員附和。」
    趙策英解釋道「你說的這些,我又怎麽能不知道。
    可幾位大相公那裏,我家哪能說得上話,反倒是你與幾位大相公更為熟悉,而且你還是英國公的乘龍快婿。
    在文武兩邊都有支持,又深受官家信重,你說的話官家也是聽得進去的。
    隻要你能幫幫我們父子,無論此事是否成功,父子都會記下此次恩情的。」
    李皓聽到這話,還真是有些無奈,隻好說道「那我看看有沒有機會吧,若是可以的話,我便向官家進言。」
    見李皓答應,趙策英連聲感謝,之後接著聊了些情況,才告辭離開。
    但對於要不要為此向趙禎進言,李皓還是有所疑慮的。
    剛剛的答應,也隻是不想影響與趙宗全一家的關係。
    而且李皓始終覺得趙策英這次突然來說這事,有些奇怪。
    既然自己想不透,那李皓便打算去請外援來幫忙了。
    於是當天下午,李皓便直奔歐陽修那,將趙策英說的話,一五一十都講了一遍。
    歐陽修聽後沒有直接問題,而是對李皓說道「你知不知道在汴京之中,有哪些官員與趙宗全交好。」
    李皓答道「這個我還真的不知,我雖說與趙策英聯係頗多,但與趙宗全卻沒見過幾麵,而且不是叔父你讓我與趙宗全保持距離的嘛!」
    歐陽修看李皓還找起了自己的問題,沒好氣的說道「那你來猜一猜!」
    李皓說道「這我還真猜不出來,按理來說趙宗全作為唯一的皇子,在朝堂之中應該是不缺官員投靠的。
    但因為前麵的兗王之亂,再加上官家始終不願將他扶上太子之位,朝中重臣大多都作壁上觀。
    除了幾個上不了台麵的,我還真沒聽說過有誰投向了趙宗全。」
    看李皓不想去猜,歐陽修便揭開了謎底「那我告訴你,韓琦私下與趙宗全很是要好,他算不算朝中重臣。」
    李皓聽到這個,還真是有些不敢相信,怎麽看這兩人也不像是有什麽關係的。
    而且若趙宗全和韓琦相熟,那這事為什麽要求到自己這裏,趙策英又為什麽不和自己說實話。
    但對於歐陽修的話,李皓也沒懷疑,而且歐陽修突然提到韓琦的名字,也讓李皓警覺。
    便直接說道「您的意思是,此次趙策英來找我,其中有韓大相公的意思,可有這個必要嘛!
    莫非是想借著我打個頭陣,試試官家的態度。」
    歐陽修也沒解釋,而是說起了另外一件事「那天在你離宮之後,官家便說了要將榷貨務之權收歸三司
    ,而當時韓琦是不同意這事的。
    至於你嘛,你在官家心中還是有分量的,又是新任的鹽鐵使,讓你做這事一舉兩得。
    成功了自然是韓琦的功勞,失敗了或許合並之事就此作罷,多好的事啊。」
    聽到這話,李皓又聯想到了褚東陽的存在,說道「韓大相公這是想要插手財權,可這也不對啊。
    韓大相公是樞密使,又不統管政事堂,這麽做對韓大相公沒什麽好處吧。
    而且我處理鹽稅一事,也是在為新政出力,韓大相公不也是想新政順利實施嘛!」
    歐陽修說道「你還是太年輕了,韓琦自然是想要新政順利實施的,但他不一定非要用你啊。
    好了,這事的前後因果我也和你講了,剩下該怎麽做,你自己去想。」
    聽到這話,李皓也明白歐陽修這是在給自己出題了,於是便接了下來。
    這才幾天的功夫,李皓就多了件麻煩事,後麵幹脆就閉府不出,在家等著開衙得了。
    清閑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開衙的日子一下就到了。
    而隨之而來的,則是一道封賞的旨意,旨意之中將李皓的官階升到了正四品的正奉大夫,官職也變成了權知鹽鐵使。
    除此之外,還有額外的封賞,就是給衛氏冊封了四等碩人的誥命,雖說遠不如劇裏明蘭的一品誥命,但說出去終歸還是不一樣了。
    於是李家最可憐的便是李健了,就他頭上什麽都沒有。
    至於與李皓一同南下的其他人,也各自都有封賞下達。
    比如盛紘他就從五品升至了四品,離他心目中三品榮休的目標又近了一步,順帶著還調入了三司任職,可把人給高興壞了。
    對於李皓而言,這次封賞唯一的遺憾,就是把殿前司都虞侯的職務給撤掉了。
    這樣李皓日後再想入宮,可就沒有那麽容易了,隻能按照流程,遞請帖子,得到準允之後才能入宮,另外因此少領了一份俸祿也挺遺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