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試驗【求追讀】

字數:7536   加入書籤

A+A-


    “畝產三四千斤,這絕無可能!”
    吳勇一臉詫異,完全不敢相信。
    這世間,安有畝產三四千斤的糧食?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不僅是吳勇不敢相信,李林老先生也不相信。
    他行醫一輩子,有過繁華,有過輝煌,見過不少達官顯貴,也走過神州錦繡河山……
    從未見過這等天賜神物!
    別說見過,聽都沒聽過。
    倒是李巧珍丫頭,對農業生產不了解,這才沒太大的反應。
    對於吳勇兩人的反應,趙城早已預料。
    吳勇種了一輩子地,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經驗都在告訴他,世界上不存在畝產千斤的糧食。
    像這種畝產三四千斤的,那更是無稽之談。
    “相傳,這種東西是從海外傳來,不接觸的人絕不會相信它能畝產三四千斤,
    哪怕是我,最初也不相信世界上存在這等神賜之物。
    但後麵我那位朋友親自命人種植過,的的確確可以生產這麽多糧食。”
    趙城娓娓解釋,在無中生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
    吳勇木楞地搖著頭,這根本就不是什麽相信不相信的事情。
    完全違背了幾千年來的農耕常識,徹徹底底顛覆了原有世界觀啊!
    這種東西對於農民的衝擊,就仿佛朱重八、朱標等人,第一次見識過趙城各種恐怖手段一樣。
    根本無法用現有的世界觀解釋。
    很多東西,都隻能歸結於超自然現象。
    “畝產三四千斤,甚至秦公子還說在那什麽肥料的輔助下,更能畝產七八千斤……這,這,這……”
    李老先生說了半天這,終究“這”不出來。
    他接近六十歲,一輩子與藥材打交道,對各種植物、農作物都有所了解。
    在他的世界裏,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作物。
    “我知道大家不敢相信,我們可以試試,這裏大概三百公斤,能種植兩畝地左右,
    現在種植下去,隻需要三個月,三個月後自然就見分曉了。”
    趙城也沒打算讓他們一開始就接受,這種事情,隻能用事實砸臉,才能打破原有的世界觀。
    正所謂,不打破世界觀,怎麽能成長?!
    “兩畝地……”
    李老爺子呢喃一下,若隻是兩畝地,或許可以嚐試一下。
    他幾個兒子都死得早,曾經在荒山中開墾出來的土地,少部分良田租給寨子裏的人家,大部分都荒廢了。
    若真有秦明公子說的這般神奇,那這東西,絕對能解決寨子裏的糧食問題。
    甚至,老人家還預想了久遠的未來,這東西對天下萬民的恐怖貢獻。
    把這種東西傳入神州的人,那貢獻之高,遠不是一句兩句話能概括的。
    佛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這東西,何止是救一人兩人之命啊!
    千千萬萬命,億億萬萬命都不為過。
    吳勇有些見識,但遠無法與李老爺子相比。
    他還在考慮拿兩畝地來種這莫名其妙的東西,到底值不值得。
    他們村寨很偏僻,附近多是山地,距離長江也有六七十裏,就依靠村子裏這些地求活了。
    拿出兩畝地來種土豆,對於吳勇來說還是過於冒險了。
    他是個現實主義者。
    很難相信這東西,真的可以畝產三四千斤。
    “吳村長,我知道你很難相信,但可以拿兩畝荒地來試一試……”
    趙城既然把東西拿出來了,那就一定要種下去。
    這些東西,能改變這個村寨的命運,能養活數百人、上千人。
    未來發展擴散出去,一定會影響千千萬萬的人。
    如果這個村寨在大城市附近,趙城無論如何都不會將土豆拿出來。
    但這是一個山寨,一年到頭很少會有外人到來,大多數時候都是來收稅的。
    而且地方偏僻,與外界的聯係很少。
    在這裏,沒有大地主,也沒有權貴豪強。
    無論是大當家吳勇,還是其餘小家小戶,大家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生活物資都一樣。
    也基本不存在明顯的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
    吳山寨山頭很多,或許是有主的,或許沒有。
    但這麽多年來,山大王們“占山為王”,基本成為了這裏的主人。
    由於地界實在偏僻,哪怕是官府,也不願意插手。
    這就具備了些許拿出土豆的客觀條件。
    畢竟,山寨終歸是山寨,與尋常村莊是不一樣的。
    尤其這吳山寨還是以吳姓宗族聯合起來的村子,凝聚性更強。
    在古代的社會環境下,宗族對於普通人來說,可比官府更具權威。
    也更容易凝聚力量做大事情。
    就比如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如果有外敵來襲,大當家吳勇振臂一呼,吳山寨內就能匯聚起上百號壯丁。
    這股力量,尋常勢力怎敢挑釁?
    至於那些真正的大家大族、權貴豪強,對吳山寨也不感興趣。
    隻要吳山寨安安穩穩發展幾年時間,很容易就能成為方圓百裏的大型勢力,或許還能把影響力擴散出去。
    這一係列的條件,讓趙城打算拿吳山寨來做試驗。
    一個迅速改變封建地主社會生產模式的試驗。
    將其改變為某種意義上的宗族公有製形式,探索適合這個時代,並大幅提升生產力的正確道路。
    “秦先生,你需要我怎麽做?”
    經過李老爺子多次提醒後,吳勇還是下定決心試一試。
    就算畝產沒有三四千斤,能有個四五百斤,那也不錯了。
    至少還有糧種!
    如今世界,連種子都沒有的人家太多太多了。
    吳山寨這些年來能夠支撐下來,也是占了山多且早些年糧種還足夠,開墾了不少荒地種糧食。
    明朝洪武年間,一斤等於十六兩,這是多年的傳統,半斤八兩便是源於此。
    不過古代的市斤與幾百年後的斤是不一樣的。
    古代一斤大概約等於六百克左右,一兩三十七八克的樣子。
    “吳村長,我想建立一個叫做吳山寨管委會的組織,我會將這些土豆無條件送給管委會,
    管委會的工作就是管理吳山寨的日常事務,幫助山寨的村民從事生產活動……”
    趙城說了很多想法,也做了很多解釋,他本來還想在這個世界試試大鍋飯。
    但幾百年後的曆史已經證明,大鍋飯是需要非常高的生產力水平。
    那個時代的夏族都不具備實現大鍋飯的客觀條件,現在的夏族更不可能!
    ……
    成立管委會這件事很重要,對於趙城也好,對於吳勇也罷,對於整個吳山寨都是如此。
    一天兩天是說不清楚的。
    但趙城邁出第一步後,一切都變得水到渠成。
    其實管委會也沒什麽特別的,就是邀請村寨裏有威望的人組成集體,共同管理村寨事務。
    換句話說,就是把宗族的族老們召集起來,為他們搭建了一個類似官府的架子。
    實質上的變化並沒有多少。
    趙城倒是留下些許群體表決,群體選舉的想法和思路,但也隻是建議。
    未來吳山寨如何走,會如何發展下去,那已經不是趙城思考的問題了。
    除了統一管理外,趙城還借助自己吳山書院院長的身份,對書院的教育形式做了大規模改變。
    不僅對小孩子們進行教育,也對青少年開展基礎教育,普及一些基礎的知識。
    當然了,趙城沒有遺忘那些成年人和老人們。
    他鼓勵大家都來書院進行學習。
    書院雖隻是趙城一個人,但他的學識與見識,放在大明堪稱全知全能,什麽都能傳授,什麽問題都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書院被改得麵目全非,倒是有一種大雜燴的感覺。
    趙城有心進一步改造書院,但可惜,山寨人太少,根本不具備人力資源的客觀條件。
    如今形成一個小型的學校,倒也足夠了。
    建立管委會、改造書院,以及種植新品種……
    這一係列事情一同展開,前前後後忙大半個月,倒是初具成效了。
    在吳勇的動員下,也在書院小娃娃們對家長吹風的幫助下,吳山寨在書院後麵荒山上荒廢的地重新開發出來,種上了來自二十一世紀的種子。
    不僅種上了三百公斤的土豆,還混種了兩畝玉米。
    此外,像什麽辣椒、花生等也種了不少。
    人多力量大,一切都很順利。
    此外,在書院改製後,趙城不僅教授孩子們,還專門開展成人教育,進行掃盲運動,傳授了不少基礎科學和農耕知識……
    時間久了,在山寨裏還漸漸有了些許威望。
    以前村民們尊重他,但往往敬而遠之。
    但這段時間接觸下來,關係倒是融洽了不少,是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敬愛他。
    還有不少人家想把年齡合適的閨女嫁給趙城,或者給他當侍女啥的……
    趙城並沒有接受,還一本正經地以現代人的世界觀狠狠批評了他們。
    這種思想要不得!
    眾人一般都是笑著受教,家裏有閨女在場的則是嬌羞地跑回了家。
    大家相處還挺和睦,說了幾次後也明白了趙城的態度,沒有在這個問題上過度討論。
    一個多月以來,整個吳山寨徹底變換了模樣。
    尤其是吳勇等人看著書院後方荒山上一片片的綠色幼苗,更是高興激動。
    每天都會抽點時間過去看看,甚至那大當家還會不辭辛勞去溪邊挑水回來,給這些幼苗澆澆水。
    天算不得幹旱,澆點水也還行。
    不過趙城還是重點叮囑過幾句,澆水不能太頻繁,不然這些幼苗會死的。
    趙城如今威望很高,連大當家都以弟子禮麵對他。
    或者說,幾乎整個吳山寨,上至八十歲的老人,都得趙城執弟子禮。
    趙城自然是不願承受的。
    就是普及一些基礎知識罷了!
    這些人或許非常看重,但對趙城來說,真不必如此。
    一個多月能傳授得了什麽東西?
    基本就是針對個人的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再抽時間科普一下基礎科學。
    其餘大多數時候,還是在書院裏當老師教小娃娃們。
    在現代化科普知識的轟炸下,村寨的小娃娃們倒是懂得了不少東西。
    水為什麽會往低處流?
    植物為什麽需要陽光?
    瑞雪為什麽會兆豐年?
    又或者,山裏挖地挖出來的黑乎乎的石頭是什麽?有什麽用?
    ……
    聽到吳山寨有村民在山上挖地挖出了煤炭,趙城也不由得為這個村寨感到高興。
    煤炭啊,這基本是古代最容易開采的自然資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