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張昭謀國 孫權入荊(5000字!求票,求追讀!)

字數:11595   加入書籤

A+A-




    一座寬大的車駕在眾多衛士的護衛下,在建業城中行走著。

    道路上的行人紛紛避路,其中士人紛紛側目。

    有些街道上的士人,認出了這車駕上坐的人正是孫權。

    車駕上帷幄所擋,眾人無法看清車駕內孫權的神色。@·無錯首發~~

    但他們看著車駕所駛向的方向,有些知曉江東官場內情的士人心中一凝,江東這是又出什麽大事了?

    否則何至於又去找那人?

    自出了驃騎將軍府不遠之後,孫權的車駕衛隊就來到了一處寬敞的府邸之外。

    車駕停穩的舉動,提示著車上的孫權,已經到達目的地了。

    待意識到已經到目的地之後,孫權的心中不由得歎息一聲。

    本以為他已經不用如當年一般,為那人所幫扶,但沒想到,如今兜兜轉轉還是來了此地。

    時也命也。

    孫權是個務實主義者,雖然心中有著不願,但如今江東再逢劇變,建業城中良臣寥寥,他所能一起討論國家大事的唯有這人了。

    當年若不是這人,在孫策死之後,孫權根本無法順利收攬眾心,保守江東,更遑論有今日之貴。

    在心中的這層想法之下,孫權起身邁出了車駕的帷幄之中,他仰頭看向了眼前這座府邸的牌匾。

    “車騎將軍軍師張府”。

    看到牌匾上所寫的車騎將軍四個大字,孫權隻覺得刺眼無比。

    車騎將軍是當初劉備表奏給孫權的官位,而自從決意與曹操聯盟後,孫權就舍棄了車騎將軍這個官位,接受了曹操所賜的驃騎將軍稱號。

    在接受這個稱號後,凡是原本他將軍幕府內的臣子,都及時相應的更換了牌匾。

    幕府眾臣中唯有身份最高的張昭一人,依然還保持著原來的牌匾不動。

    這是張昭惱恨孫權不聽他勸諫,對其棄劉聯曹一舉的不滿。

    孫權在看到這塊牌匾後,心中感到憤怒,但想到他如今有求於張昭,心中也暫時按捺住了憤怒。

    孫權撇開眼睛,不再去看那塊牌匾。

    他在左右的攙扶下下了車駕,往張府中大步而去。

    這時張府外的侍衛看到孫權竟然突然來訪,他嚇得趕緊就要入內稟報張昭,但他的這個舉動卻被孫權所阻。

    “勿驚擾張公,孤可自入。”

    在阻止了張府侍衛稟報的舉動後,孫權也讓他的所有衛士都守在張府之外,他隻帶著貼身親隨穀利一人入內。

    年近四十的孫權腿腳不如年輕般那邊便捷,但麵對著這座張府,他卻熟悉無比。

    張昭的這座府邸,是按照當年孫策在吳縣賜給他的那座,原樣建造的。

    裏麵的布局,建築風格,與在吳縣中的張府一模一樣。

    少時的孫權,就曾奉其兄長孫策之命在張昭府中學習經書典籍。

    對呆了數年的府邸,孫權又豈能不熟悉呢?

    當孫權邁入張府中之後,看著埋藏在他少時美好回憶中的那種種場景,一種恍如昨日的感覺油然撲來。

    時光荏冉,當年少年已經成東南霸主。

    而當年被那名少年奉為老師的名宿,也被這位東南霸主棄如敝屣。

    沉浸在少時回憶中的孫權,一步步朝著張府內部走去。

    一路上不少人認識他的張府中人都著急向他下拜,他卻一一不理,他徑直朝著他的目的地走去。

    不停地穿過重重回廊,身邊景物不停閃過。

    孫權隻感覺自己的腿腳越來越便利,這時他感覺自己就像回到了少年時,懷抱著激動的心情,在他兄長的帶領下,去拜會那位他心中極為敬仰的名士。

    一樣的心情期待,隻是當年是求學,如今卻是求救。

    在走了許久之後,孫權憑借著腦海中的記憶,終於來到了。

    一處寬敞的大堂外。

    這時他看了一位老者的背影,正跪坐在一座石座上一動不動。

    望著那因為蒼老而略顯句僂,但卻熟悉無比的背影,孫權的心中閃過幾絲感慨。

    他腦中想起數月前這位老者與他的激烈抗辯,孫權心中有了一絲愧疚。

    孫權令身後的穀利原地等候,他放輕腳步走到張昭對麵緩緩坐下。

    而後他喚了一聲:“張師。”

    自從孫權承繼江東後,這句張師他已經十數年不曾叫過。

    而孫權的這句張師,也喚醒了在閉目養神的張昭。

    當張昭聽到這聲十數年不曾聽過的聲音響起時,他睜開了他那雙蒼老的雙眼。&nbp;無錯更新@

    在看到是孫權後,張昭的臉上閃過了一絲失望。

    他本以為是另一位孫郎來喚他了。

    “將軍。”

    說完張昭正要起身對孫權一拜,但孫權卻示意其不用起身。

    在阻止了張昭起身行禮之後,孫權猶如當年求學時解惑一般,問張昭道,“張師,今江東遭逢大變,局勢危急,還望張師教我。”

    說完後,反而是孫權朝著張昭微微一拜。

    孫權與張昭既是師徒,又是君臣,數十年的交情早已經讓兩人的感情深厚無比。

    孫權無須費心試探張昭,孫權也無須告訴張昭何事。

    因為他知道執掌江東內政數十年的張昭,門生故吏遍布江東,他能收到的消息,張昭也一定早收到了。

    果不其然,在聽到孫權這麽問之後,張昭臉上一點訝異都無。

    想起他方才才收到的那個消息,張昭臉上也流露了痛惜之色。

    他也是淮泗集團之一。

    但麵對著孫權的求問,張昭卻答道:“吾已老邁,將軍的國事自有呂子明為將軍謀劃,何須我這一將入土之輩?”

    張昭的語氣中隱含怨氣。

    孫權聽出了張昭口中的怨氣,他知道張昭是在埋怨他當初不聽諫言,執意要背劉奪荊。

    若早聽他所言,又何有今日之敗。

    因當初惱怒孫權不聽諫言,張昭這數月來就一直對政務消極怠工,以此抗爭。

    麵對著張昭心中的怨氣,孫權也覺得自己有愧於張昭。

    因此他再次對著張昭一拜道,“張師,當初是孤不聽你言,才遭此大敗。孤有愧。”

    “然今時事危急,張公為何不能暫棄私怨,與孤一起商討國事拯救時局呢?”

    孫權的二拜並沒有讓倔強的張昭有所動容,他這次直接不再有所言語。

    孫權本就因為公安之敗而心情憤滿,如今他又見張昭在麵對他兩拜致歉後,還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孫權不禁怒從心起。

    他桉住腰間的刀說道,“江東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

    而君數次當麵折辱孤,孤恐有一日會失手傷了君。”

    孫權語帶威脅,再加上他捉刀在手的舉動,若是江東的一般臣子早就嚇得不知所措。

    但張昭看到這一幕後,卻臉色如常,他不卑不亢地說道,

    “昔太夫人、吳侯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是希望老臣思盡臣節,使二主泯沒之後,有可稱述,以報二主厚恩。

    而如今老臣意慮淺短,違逆將軍旨意,吾自己已經做好了,死後屍骸長棄溝壑的準備。

    沒想到今日將軍竟登門對坐與老臣論政,老臣榮幸之至。

    但臣愚心所以事國,誌在忠益,畢命而已。

    若將軍認為吾會為了榮華偷生,而屈服刀刃之下,那是大錯特錯了。”

    張昭剛強,年近古稀之年的他,榮譽,富貴早就享受夠了。

    現在半截身子入土的他,又豈會懼怕孫權的死亡威脅呢?

    當張昭的話。

    一說出口之後,孫權就知道他的威脅已經沒用。

    但麵對著剛強的張昭,他還是沒能下得去那個手。

    孫權隻能擲刀伏向張昭哭泣道,“昔年母親與兄長將孤托付給老師,老師今日難道真的要棄我而去嗎?”

    見張昭軟硬不吃,孫權打算以情動之。

    孫權音帶哭聲,張昭見孫權話語中提起了孫策,年老的他眼中一時迷茫起來。

    當初張昭屢得北方士大夫書疏,書信中將穩定江東的所有功勞專歸美於他。

    張昭本想密而不宣則懼有私,欲告知孫策則恐非宜,一時之間進退不安。

    後來孫策聽聞這件事後,不禁拍著他的肩膀哈哈大笑道:

    “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時至今日,當年孫策爽朗的笑容,還深深刻在張昭的腦海中。

    麵對猜疑,那位從來沒懷疑過自己,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

    麵對勸諫,那位哪怕不用也會笑著稱讚自己,將江東所有大事一應交給自己處理。

    自己在江東數次被孫權棄之不用,終歸不離不棄,為的不正是償還當初那位的情誼嗎?

    以他不輸王朗、華歆的名望,回到了中原,又豈會輸給他們呢?

    因想起孫策,張昭那剛硬的內心不禁柔軟下來。

    他看著眼前這個,他一步步輔左長大的江東至尊。

    他想起十數年前,那位好友臨終前氣若遊絲的殷殷囑托,張昭最後隻能無奈地搖了搖頭。

    仲謀可負,伯符何能忍心相負哉!

    張昭這時眼中也帶上了些許淚花,他對孫權問道,“對於此事,子明是如何建議的?”

    張昭此話一出,孫權高興地抬頭看望張昭。

    張昭終於肯鬆口了。

    孫權連忙取出呂蒙寫給他的信給張昭看,而張昭在看完後,臉上流露了沉重之色。

    在沉思過後,張昭對孫權言道,“這時,子明可言退,然將軍不可退。”

    聽到張昭如此說,孫權眼睛一亮,他急切的問張昭道,“張師此言何解?”

    張昭答道,“子明是統兵者,所以他所言退兵乃是從兵爭方麵來說。”

    “於兵爭方麵來說,公安這時士氣旺盛,而己方士氣沮喪,正如子明來說,公安已不可得,退兵是最佳方略。”

    “然於國事來說,這時將軍若退兵,則是大大不利。”

    “公安一戰,我軍連喪三員大將,若單單如此,隻是將軍嫡係力量有損,退兵回江東才是上策。”

    “但在那一戰中,不僅公覆三將盡皆身隕,就是他們手下的士卒也幾乎全軍覆沒。”

    “近萬江東精銳,至少有數百將校陣亡,那些將校大多出自江東各大世家豪強。”

    “先前將軍為了攻打荊州,征調大量民夫糧草,已經引得江東各大世家豪強不滿。

    如今公安一戰,更是令數百江東子弟身隕,如此損傷,那些江東士族豈會善罷甘休?”

    “之前建業城中所流傳的種種謠言就是明證,江東士族對將軍不滿之心已起也。”

    聽到張昭說到這後,孫權恍然大悟。

    孫策當年平定江東,倚靠的是跟隨他南下的淮泗將領的力量。

    而自從占領江東後,因為孫權遲遲打不下淮泗,所以淮泗集團的力量一直得不到補充,死一個少一個。

    在這樣的情況下,江東軍隊中的格局就變成了:

    主將大多為淮泗將校或者宗親,但軍中的那些中層將校,則是大多由人數眾多的江東士族或者本地豪族子弟擔任。

    誠然公安一戰,黃蓋三人的死對江東的淮泗集團來說是一個重創。

    但數百軍中優秀子弟的生死,對。

    江東本地世家豪族來說,又何嚐不是重創呢?

    就算是被孫權視為人生奇恥大辱的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戰,也沒造成這種後果。

    雖說那場戰鬥江東大敗,但死的人並不多,大多隻是孫權的近衛而已。

    況且當時淮泗諸位名將大多皆在,是能彈壓得住當地士族的不滿的。

    可時移世易,公安一戰,死的人太多了,打擊範圍太廣了。

    情況不同,那自然就要采取不同的做法。&nbp;無錯更新@

    張昭接著說道,“當此時,內有江東士族不滿,外有淮泗力量大衰,將軍這時可以退兵,但決不能馬上退。”

    “公安城外大軍多由江東各子弟兵組成。

    若將軍令他們即刻回江東,一旦數萬大軍解散各回本家之中,江東各世家豪族頃刻間將兵力大增。

    到了那時,心生不滿的江東世家豪族,難免會有動亂。”

    “而若是將軍暫時將那數萬大軍留在公安城外,因江東兵力俱在前線,境內世家豪族無兵力可依托,暫時不足為懼。”

    “且為了供給前方大軍,將軍還可借機源源不斷抽取各世家豪族之糧草,借一步削弱境內不服之輩的實力。”

    “而在這段時間中,老臣在建業為將軍嚴查各江東世家豪族,將那些不服從將軍者,一一拔除。”

    “如此之後,將軍再命大軍回歸江東休養生息方是上計。”

    聽完張昭的計策後,孫權不禁有豁然開朗之意。

    什麽是老成謀國,這就是。

    執掌江東大政數十年的張昭,可謂是最了解江東內政的一個人。

    他的建議與呂蒙相比更為全麵,是站在保全江東整體穩定的角度上考慮的。

    顯然,張昭的這副言論,也最符合孫權的內心。

    孫權之所以痛心黃蓋幾人死去,之所以痛心近萬精銳灰飛煙滅,他怕的就是江東內部會因此不穩。

    而張昭的這副謀劃,就可以打消他的顧慮。

    但是孫權對這計策,覺得還有一點不夠完美。

    孫權說道,“可是如今子明病重,公安城外軍心不穩。

    我軍中目前並無其他大將,可以如子明一般安撫人心,如之奈何?”

    公安城外軍心不穩,這是呂蒙想退兵的最大原因。

    若是不能安撫軍心,那麽這一點對公安城外的江東大軍來說就是個定時炸彈。

    而如今呂蒙隨時會病逝,這讓孫權很是頭疼不已。

    在聽完孫權的這點疑慮之後,張昭看了一眼孫權,澹澹言道:“如今在江東中,唯有一人還可彈壓諸將,穩定軍心。”

    聽到張昭這麽說,孫權瞬間好奇起來,他屈身向前問張昭道,“是何人?”

    張昭哪怕心中不情願,但為了大局他也隻能說道,“那就是將軍你。”

    聽張昭這麽說,孫權才反應過來,對呀,我怎麽把自己給忘了。

    他執掌江東已經近二十年,論在江東中的威望,還有誰能比他更高呢?

    張昭繼續言道,“將軍可親至前線統兵,換下子明。”

    “將軍一到,諸將之心自然可安,諸將之心一安,大軍即安。”

    “而將軍到公安,既可安定軍心,又可將江東大軍牢牢握在手中,不假於他人之手。

    若江東突有動亂發生,將軍亦可率大軍親回江東平亂。”

    “吾則留在建業,為將軍梳理內部,誅滅不臣。”

    在張昭如此說完後,孫權的臉上終於浮現大喜之色。

    有張昭出馬,如今江東內部暗流湧動的情況,一定能得到妥善的解決。

    就猶如當初他初執掌江東時,張昭扶保他的一般。

    他心中的一塊心病終於有了解決的辦法。

    見孫權臉上有大喜的神色,張昭嚴正提。

    醒孫權道,“將軍且記,正如子明所言,公安已不可得。”

    “將軍此番去公安,隻需穩定軍心,在江東內部穩定後,率軍回歸休養生息即可。”

    雖然張昭不看好孫權的統兵之能,但目前能代替呂蒙穩定軍心的也就隻有孫權了。

    而且孫權此番前去不是為了攻,而是為了守,這應該問題不大吧?

    就是張昭的提醒,不知孫權聽進去了沒。

    在最後,張昭主動對著孫權一拜,他對孫權言道,“若此危難江東安然度過,老臣唯有一求。”

    此時孫權心情大好,他連忙扶起張昭道,“隻要張師能助我安定江東,有何求,孤皆應允。”

    在得到孫權許諾後,張昭懷抱希望言道:“臣雖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誠以吳侯臨崩,呼老臣於床下,顧命之言故在耳。”

    “吾隻願早日讓奉兒繼承吳侯之位,完成先主當年遺願。”

    這是張昭能為孫策做的最後一件事了。

    在聽到張昭的要求後,孫權的眼裏浮起了些許陰霾。

    他本有心拒絕張昭,但想到他如今還需要張昭為他穩定江東,他也隻能暫時點頭同意。

    之後孫權就立馬離開了張府,回將軍府安排入荊事宜了。

    世事無常,當初糜芳使出反間計,本來想的是讓江東大軍不戰自亂,早日撤退。&nbp;@

    沒想到,在陰差陽錯之下,此舉卻讓孫權與張昭二人認為這城中的流言,乃是江東世家開始反撲的征兆,從而促使孫權去往了荊州。

    就是不知道最後,糜暘該不該感謝他爹呢?。(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