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執政以公 捉拿周群

字數:9421   加入書籤

A+A-




    這位淵渟嶽峙的男子,便是時任軍師將軍,署理大司馬府事的諸葛亮。

    當年劉備在初步平定荊南四郡後,首創軍師中郎將一職由諸葛亮擔任。

    軍師,本義便是參議軍事。

    所以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其實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是作為軍事謀臣的。

    畢竟那時候劉備地盤隻有新野,根本就沒有繁雜的政務可以處理,以劉備自己的才能,就足以處理新野的政務。

    建安十三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承他荊州牧的位子。

    那年曹操剛剛統一北方,為了一統天下,在得知劉表身死的消息後,他便親自率0萬大軍南下荊楚。

    劉琮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向曹操投降。

    那時諸葛亮勸說劉備,出其不意攻打劉琮,可趁機占領荊州,但諸葛亮的這個建議因為劉備不忍而沒得到實施。

    同年,諸葛亮為了抵抗曹操的大軍,毛遂自薦親自到柴桑遊說孫權與劉備結盟,共同抵抗曹操。

    遊說的過程中,諸葛亮巧妙的把握住孫權的心理,從政治、軍事,人心三個方麵成功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一起出兵抵抗曹操。

    在曹操赤壁之戰大敗回到北方後,是諸葛亮率先建議劉備以部分江夏郡與周瑜置換部分南郡,以方便劉備征討荊南四郡。

    劉備能拿下荊南四郡,諸葛亮在居功至偉。

    劉備感念諸葛亮的功德,便首創軍師中郎將一職讓諸葛亮擔任,並同時讓他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

    從那年開始,諸葛亮逐漸成為了劉備勢力中事實上的「丞相。」

    在劉備攻下益州之後,諸葛亮被劉備任命為軍師將軍,署理左將軍府事。

    在漢末,各地諸侯因為礙於名義問題,不能直接建立一個新的中樞朝廷,來統率勢力中的各郡縣。

    因此在實際的需要下,各地諸侯采取了一個則中的辦法。

    那便是他們在具備開府資格之後,便會構造出一個將軍幕府的架子,以此架子來代替中央朝廷在己方勢力中的作用,統禦地方各郡縣。

    而署理劉備幕府的諸葛亮,也從名義上正式成為劉備勢力中的「丞相。」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漢中王後,同時自稱為大司馬,他原來左將軍的幕府亦正式成為了大司馬幕府,同年,諸葛亮順勢署理大司馬幕府。

    可以說,自從很多年前開始,諸葛亮便是劉備勢力中母庸置疑的二把手。

    當年諸葛亮治理蜀地後,為了維護民生,崇尚嚴刑峻法,有怨氣的大族很多。

    那時法正對諸葛亮援引漢高祖進關中後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的故事,希望諸葛亮能寬容治理。

    但法正的建議卻被諸葛亮所否決,由此可見,在劉備的勢力中,政策的決策權,除了劉備之外,一直就掌握在諸葛亮手中。

    ….

    哪怕在漢中王國建立後,劉備設立尚書台,以法正為尚書令,這一點亦不曾改變。

    因為今日是漢中王劉備遠征得勝歸來的日子,所以諸葛亮今日特地讓群臣穿著官服迎接以示鄭重。

    今漢世祖再創大漢後,將漢的五德之屬改為火德,因此近兩百年以來,大漢高級官員的官服皆為紅色。

    身長八尺的諸葛亮頭戴高山冠,內著青色錦衣,外穿一件深紅朝服。

    在他腰間佩掛著一條紫綬,紫綬一端係在他腰間的組帶上,另一端蓋住裝著金印的鞶囊。

    紫綬垂腰而下,迎風微微擺動,無形中顯示著諸葛亮的地位。

    本來儀表出眾的諸葛亮在這副裝扮下,更

    顯得氣度不凡。

    就在諸葛亮閉目養神站在道邊,等著劉備王駕出現的時候,他身後的許慈上前一步,來到他身邊對其言道:「孔明,周群今日未來。」

    許慈,字仁篤,南陽人士。

    許慈年輕時師從劉熙,精通鄭玄經學,多年鑽研《周易》、《尚書》、《論語》等。

    建安年間,許慈與許靖等一道來到蜀地。

    劉備平定蜀地後,益州地方曆經喪亂破壞,學問之事久廢不舉。

    於是劉備聚集法典圖籍,淘汰各家學說,並且任命許慈、胡潛同為學士,與孟光、來敏等一起掌典文獻古籍。

    劉備的本義是希望這四位名士,能夠同心協力,恢複蜀中一地的文學。

    但許慈性格狹隘,加上當時正是百業草創之際,學術商討動輒就引發不少疑議。

    所以在那四人中,許慈、胡潛經常互相爭勝攻擊,忿爭毀謗,聲色俱厲。

    兩人之間書籍從不互通有無,有時還尋釁廝打,以此震懾對方。

    正如劉備所評價的那般:許慈雖博涉多聞,然德業不佳,僅為一時之學士。

    許慈的為人劉備知道,諸葛亮也知道。

    聽到許慈的話後,諸葛亮的眼睛逐漸睜開,而後諸葛亮看向了許慈。

    諸葛亮的目光雖溫和,但他的那雙眸子深沉如水,在這樣的目光注視下,許慈一時間竟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許慈感覺好像自己心底間的所有秘密,都被看穿了一般。

    諸葛亮看向許慈後,他言道:

    「仲直今日身體抱恙,故而未曾前來。」

    聽到諸葛亮的話,許慈的臉上浮現焦急之色。

    他以為諸葛亮被蒙蔽了。

    許慈接著對諸葛亮言道:「前幾日,周群還經常出現在各大宴席之間,高談闊論,絲毫不顯病態。」

    「大王王駕回歸的日期,將軍數日前就曾宣諭百官過。」

    「周群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今日告病,將軍難道不覺得疑惑嗎?」

    「我料彼定是因為上次之事,而對大王心懷怨懟,故而今日才特意不來迎接。」

    聽完許慈的話後,諸葛亮的臉上並沒有浮現怒色,而是依然平靜如水。

    ….

    諸葛亮對著許慈言道:「許公想來是多慮了。」

    麵對諸葛亮的不以為意,許慈臉上的焦急之色愈濃。

    他今日會主動在諸葛亮麵前,彈劾周群有不敬劉備之舉,有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周群往日裏多與他作對。

    第二個原因是周群往日裏仗著自身在益州的名氣,對諸葛亮的施政方針多有抨擊之舉。

    對於諸葛亮,許慈是真心敬重的。

    故而他發現今日周群假意托病未來後,便想著提醒諸葛亮這一點。

    心懷怨懟,不敬王上這一點,罪行可大可小。

    隻要諸葛亮利用的好了,是足夠讓周群受到苦楚的。

    甚至可以一舉拔除掉這個,往日裏一直誹謗新政的狂徒。

    許慈覺得他今日彈劾周群之舉雖然有私心,但對諸葛亮亦是有利的。

    畢竟周群在益州名聲不淺,他往日裏的誹謗給諸葛亮的施政造成了不少阻礙。

    他本以為諸葛亮聽到他的彈劾後會開心,豈不料諸葛亮是這副不在意的樣子。

    但開弓沒有回頭箭,也許是諸葛亮還不理會他的深意吧。

    想到此,許慈見目前周邊無旁人,因此他便壓低聲音對諸葛亮言道:「周群狂生耳!」

    「他往日裏就對《蜀科》這

    部將軍親自編寫的法典,有諸多不滿及誹謗之語。」

    「今其既然敢不敬王上,將軍不若以此罪之。」

    「一則可以正視聽,樹立威信。」

    「二則可避免來日有不好傳言,會傳至王上耳中。」

    許慈說完後,滿臉期待的看著諸葛亮,希望他臉上流露出意動之色。

    他都已經將話說的這麽明白了!

    但可惜,許慈失望了。

    諸葛亮臉上沒有浮現意動之色,反而他在聽到許慈的話後,還深深皺起了眉。

    諸葛亮臉上浮現歎息之色,他對著許慈言道:

    「許公,仲直今日雖稱病未來迎接王上,然目前尚無證據證明,他此舉乃是因為心懷怨懟。」

    「無證即不可論罪,執法當不偏不倚,何能以猜測論罪乎?

    況且許公所言周群誹謗國法之語,更大謬矣。吾當初製定《蜀科》,所為者乃是造福百姓。」

    「吾非聖人,《蜀科》亦非聖典,有所疏漏不足之處,再是尋常不過。

    仲直或出於私心而對《蜀科》不滿,然我不可因為私心而因此對其定罪。」

    「其所言者,若有道理吾當從之。若乃狂言,吾一笑置之即可。

    《蜀科》是害民苦民之法,還是愛民養民之法,一切自有公論。」

    「況且主上命吾留鎮成都,保境安民,此乃主上對吾的信任。權力公器也,為臣者不能亂用,更不能用此來打擊異己,黨同伐異!

    今日之言,吾以後不希望再聽到。」

    說到最後,諸葛亮的語氣已經有些嚴厲。

    而許慈在諸葛亮嚴厲的語氣之下,臉上不禁浮現慌亂之色。

    ….

    他根本就沒想到,諸葛亮會因此生氣。

    成都城中不是時有傳言,荊州與益州士人一向水火不容嗎?

    怎得諸葛亮還會維護周群?

    但其實許慈不知道的是,諸葛亮維護的不是周群,而是他心中執政公正,一心為國的政治理念。

    麵對諸葛亮的訓斥,許慈最後隻能收起心裏的小心思,臉上帶著慌亂之色退後。

    許慈這慌亂的一幕,被諸葛亮身後的許多大臣所看見。

    但他們並不知道許慈對諸葛亮說了什麽,所以心中也隻能暗暗猜測。

    隻是種種猜測,在他們看到眼前那挺拔高大的身影之後,亦都紛紛按捺了下去。

    就在這成都外的十裏郊外,看似穿著一色威嚴袍服的成都眾臣們,心中卻都或多或少打著各色各樣的算盤。

    僅僅百餘位臣子,就涇渭分明分成四個派係。

    若沒有一心為公的諸葛亮坐鎮,成都城在劉備走後,還不知道會亂成什麽樣。

    更別說為遠征在外的劉備,源源不斷提供糧草兵力了。

    就在許慈退下之後,龐大的上萬人隊伍,已經出現在了成都眾臣的視線中。

    看到這一幕,站在眾臣之首的諸葛亮,臉上流露出了笑容。

    大王,到了。

    在如一條長龍般的行軍隊伍出現在眾臣眼中後,眾臣的臉上如諸葛亮一般,紛紛流露了喜意。

    不久後,那支龐大的王駕隊伍已經來到了諸葛亮麵前。

    在上萬人隊伍中間的正是劉備的王駕。

    今日諸葛亮親自率領百官於成都城外十裏外郊迎一事,劉備是知道的。

    因此當隊伍中的前鋒報告百官就在不遠處時,劉備命人撤下了他身前的車門。

    不久後當劉備的身影,清晰的出現在諸葛亮及百官眼前後,諸葛亮立即領著百官

    紛紛朝劉備一拜。

    「臣等恭賀大王凱旋歸來。」

    百餘聲祝賀聲,響徹在成都城外的田野之上。

    劉備一眼就看到了站在百官身前的諸葛亮,在王駕在眾臣麵前停穩後,劉備下了王駕來到諸葛亮身前,扶起了他。

    劉備將諸葛亮扶起後,他握著諸葛亮的手言道:「這數月以來,辛苦孔明了。」

    麵對劉備的慰勞,諸葛亮隻是微微一拜答道:「臣做的是本分之事,談不上辛苦。」

    雖然諸葛亮這麽說,但劉備卻不會不知道諸葛亮的辛苦。

    在他領兵三萬支援荊州時,益州就還沒從漢中之戰的元氣大傷中恢複過來。

    後來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還能在過去的幾個月裏,為他不斷征集糧草,這其中的艱辛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

    而這時,糜暘亦來到了諸葛亮身前。

    之前在隊伍中,糜暘就一直駕馬跟隨在劉備的王駕左右。

    因此當劉備看見諸葛亮之時,糜暘亦是看到了他。

    與別人不同,糜暘與諸葛亮有師徒之名,故而他主動來到諸葛亮身前執弟子禮對其拜道:

    ….

    「葛師安好。」

    諸葛亮先祖本為葛氏,琅琊諸縣人,後徙陽都。

    因為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

    所以若要對諸葛亮表示尊稱,稱呼葛公或者諸葛公都是可以的。

    麵對糜暘的行禮,諸葛亮臉上浮現了笑意。

    對於這個弟子,他亦是想念的。

    諸葛亮點頭對糜暘言道:「回來就好。」

    說完後諸葛亮便轉頭看向劉備,奏請劉備道:「城內已經清宮除道,還請大王入城。」

    麵對諸葛亮的這個奏請,劉備並未馬上同意。

    他用探尋的目光,在在場的眾臣中看了一圈。

    最後劉備轉頭看向糜暘,對其言道:「你帶領一隊精騎入城,去周群府上,將其帶出城來見孤。」

    糜暘雖不知道劉備為何突然會有這命令,但他在得令後,立即領命而去。

    而當劉備說出這番話後,諸葛亮臉色微變。

    他想起了張裕!

    諸葛亮正要諫阻,劉備卻擺手止住了他。

    劉備負手在後,他望著眼前俯首的群臣,眼神中閃爍著鋒利的光芒。

    他對諸葛亮言道:「孤自有分寸。」

    糜漢.

    醬油拌曆史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w&nbp;w&nbp;w..com,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您也可以用手機版:&nbp;wap..com,隨時隨地都可以暢閱無阻....(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