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 白鹿出手 冠以中祖

字數:9603   加入書籤

A+A-




    劉備是開國之君,當下大漢的朝臣,大多都是劉備的從龍之臣。

    再加上劉備在世時,對他的大臣們可謂是至情至性。

    故而無論是從公、私兩方麵來說,今日參與大朝會的漢臣們都沒理由拒絕為劉備上廟號。

    相反的,他們的態度都是頗為積極熱衷的。

    可今日大朝會的難點不在於,該不該為劉備上廟號,難點是在於為劉備上什麽樣的廟號。

    在兩漢之際,帝王與臣子大多是要臉的。

    要臉的一個重要表現在於,兩漢無論是官方或者民間,對帝王上廟號一事都抱著相當謹慎的態度。

    就拿個比方來說——孝景帝在死後並未獲得廟號。

    本來按道理來說,論文治,孝景帝有文景之治這等含金量十足的盛世功績打底。

    論武功,孝景帝在位時平定七國之亂,有力的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並為後來“一漢當五胡”的盛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孝景帝都可圈可點,完全算的上一位有作為的帝王。

    這要是放在隋唐後麵的朝代,孝景帝死後不但能上廟號,上的定然也是“高”,“宣”這類一等一的廟號。

    但實際情況就是,孝景帝連最普通的廟號都沒有。

    不止孝景帝,就是曆史上鼎鼎有名的孝武帝,他的廟號也並非是死後就獲得。

    孝武帝的“世宗”廟號,是孝宣帝繼位後,為了標榜自身血脈的正統性,才為他上的。

    從孝景帝及孝武帝的事例可以看出,在西漢帝王獲得廟號是一件多難的事。

    當然了隨著皇權的加強,在西漢的後世帝王中,廟號後來的確也出現了濫觴的跡象。

    孝宣帝死後獲得中宗的廟號,這一點沒有爭議,作為將西漢國力推上鼎峰的帝王,他實至名歸。

    可元、成、哀這三位逗比,在死後竟然都被上了廟號......

    隻能說一句不要臉。

    隻是若是這樣的話,反正有先人不要臉了,今漢的大臣當然就可以“順勢而為”,想出一切好的廟號往劉備身上安。

    可惜的是,隨著漢室一位新的要臉的帝王出現,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這位帝王就是漢世祖劉秀。

    劉秀在稱帝後,得知元、成、哀三位先帝不要臉的事跡後,氣的他直接下詔免去了這三位先帝的廟號。

    無獨有偶,將劉邦及劉秀封為偶像的劉備在稱帝後,亦將東漢的孝平帝劉衎、孝和帝劉肇、孝安帝劉祜、孝順帝劉保、孝桓帝劉誌五位帝王的廟號給免了去。

    這五位帝王就不說有啥功績了,平均都沒活過三十五歲,這樣的帝王都有廟號那不純純搞笑麽。

    特別是作為將漢室帶入深淵的漢桓帝,他的廟號竟然是威宗?

    直接把劉備氣笑了。

    劉秀與劉備的行為,無疑都大大再一次維護了廟號在兩漢帝王中的權威性。

    可這亦讓今漢的大臣們,有點沒辦法“隨意發揮”了。

    畢竟免去五位搞笑帝王廟號的是劉備,他們身為劉備的心腹之臣,總不可能太過隨意,從而打了劉備的臉吧。

    作為太常,孟光試著提出了為劉備上“高祖”廟號的建議。

    據《孔子家語·廟製》所言: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劉備作為今漢的開國之君,劉備若上廟號,自然可以稱祖。

    可“高”這一廟號,卻並未得到大多數臣子的支持。

    與後世人所知不同的是,漢高祖這個廟號,並未在兩漢帝王中用過。

    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孝高帝。

    稱呼劉邦為漢高祖的,基本上都是誤稱。

    要是從這一點來說,劉備用“高祖”看起來好像也可以。

    功高者曰“高”,劉備複興大漢,的確稱得上這個美稱。

    可反對者卻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廟號一事,不單單是為了稱頌先帝。

    廟號講究的還是“蓋棺定論”。

    意思就是當下所議的廟號,要符合劉備生前的作為,不然就是張冠李戴,隻會給後世遺留下笑柄。

    “高”一字自然是極好的,可“高”的廟號大多用在承繼祖宗基業且王朝鼎盛時的帝王身上。

    而劉備不是後繼之君,他所在的時代更是漢室淪喪之際,從這一點來說“高”就不適合劉備了。

    在這點的事實之下,“高祖”一稱很快被大多數臣子否決。

    而當否決了“高祖”一稱後,有些奇奇怪怪的廟號就開始出現在大殿中。

    如布德執義曰穆,德化肅和曰穆;稱“穆祖”。

    如蓄義豐功曰仁,寬信敏惠曰仁;稱“仁祖”。

    如溫和聖善曰懿,愛民質淵曰懿;稱“懿祖”。

    ...

    好家夥,今日參與大朝會的大臣有多少,糜暘就聽到了多少種各式各樣的廟號。

    這也不能怪那些大臣們。

    與後世不同的是,兩漢的禮製還處在一個探索的階段,特別是在帝王廟號這方麵。

    因為比較稀少,所以根本沒多少案例可以參考。

    無法參考,隻能自己去摸索開創了。

    而在祖前麵加上一個美諡,成為一個帝王專屬的廟號,是兩漢帝王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

    例如劉秀的世祖廟號。

    其實在從先秦流傳下來的頂尖廟號中,一開始並無“世”這一廟號。

    “世”初始與今日眾臣口中所說的,穆、仁、懿都在同一檔次,都是一種常見的美諡。

    之所以在後世人心中,“世”之一字會成為與太、高並列的頂尖廟號,純粹是一般用這廟號的帝王,功績都過於頂呱呱了。

    例如孝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

    “世”是典型的,字因人而偉大的成例。

    而從那些廟號的釋義來說,都不得不說是一等一的美諡,也能在某方麵表達出劉備生前的為人。

    但糜暘卻總覺得美中不足。

    “中祖”被你們吃了嗎?

    望著不斷爭論的眾多大臣,望著默默無語的諸葛亮,糜暘知道是身為義子的他,為劉備爭取榮耀的時候了。

    隨著糜暘的緩緩起身,殿內嘈雜的討論聲漸漸有著停息的態勢。

    而當糜暘輕咳幾聲後,整座大殿立刻陷入了一片安靜之中。

    看著糜暘的起身,坐在禦座上的劉禪臉上露出興奮的神色。

    剛才第一次以天子身份臨朝的他,快被眾臣激烈的討論聲,給吵得頭快炸了。

    劉禪現在隻希望糜暘一錘定音,他好早點下朝回去為他的父皇守靈去。

    待殿內恢複安靜之後,糜暘先對著禦座上的劉禪微微一拜,然後轉身看向殿內眾臣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孤以為,先帝當上“中祖”之尊號!”

    身為軍人的糜暘,語氣很是淳厚,借助著大殿內特殊的回聲裝置,他的話可以清晰地落入每一位大臣的耳中。

    可就是在聽到糜暘的建議後,大殿內的大臣臉上卻紛紛有著別樣的神色。

    啊?

    這?

    有點過了吧?

    寂靜,沒有讚成或者反對,大殿內隻保持著寂靜的氣氛。

    不過盡管嘴巴上沒說什麽,但許多大臣臉上的神色,卻清楚的暴露出他們當下內心中的想法。

    今日能參加大朝會的大臣,要麽是熟知禮儀的名士,要麽就在昨天晚上惡補過關於廟號的知識。

    故而他們對“中祖”這個廟號,又豈會感到陌生呢?

    在從先秦流傳下來的廟號中,有三個廟號是最為至高無上的,這三個廟號便是——太、高、中!

    若從單單尊奉劉備的角度來說,糜暘提出的“中祖”廟號自然是極佳的。

    但問題是雖說定位一致,可“中祖”的廟號是這三個廟號中,最難獲得的一個。

    中是中興的意思。

    而當中一字遇上祖後,要想獲得這個廟號,那位帝王要做的事就是:

    在祖宗基業淪喪的時候,重新一統天下,再次廣大祖宗基業。

    本來按這個要求,漢世祖劉秀是配的上這個廟號的,可劉莊為了向天下人彰顯世係轉移,並未給他的父親劉秀上這個廟號。

    而無論從劉備的誌向,還是從他一生中所做的事來說,本來中祖這個廟號,的確是很適合劉備。

    想來劉備地下有靈,得知自己能獲得這個廟號,定然也是頗為欣慰的。

    但重點是,劉備生前並未一統天下。

    在這點遺憾的情況下,為劉備上“中祖”的稱號,可就有些名不副實了。

    這也是方才孟光,寧願建議“高祖”而不建議“中祖”的最重要原因。

    讓後世人服氣,是今日為劉備定廟號的一個重要標準。

    也正是有著這個標準在,哪怕許多大臣心中都想讚同糜暘的提議,但他們現在明麵上都不能發聲。

    扭捏又期待,就是當下許多大臣的想法。

    當糜暘看到許多大臣那複雜的神色後,就知道了他們的想法。

    而糜暘亦不是政治小白了,他自然敢主動提出“中祖”這個廟號,心中定然有著一番說辭。

    在沉思了一會後,糜暘先問了在座的大臣一個問題:

    “今朝,大漢能統一天下否?”

    今朝指的是劉禪在位的時候。

    眾大臣看了一眼年輕的劉禪,想到劉禪可能會在位很長一段時間,於是乎在這個關乎政治正確的問題上,沒有人敢說一個不字。

    “自然!”

    不約而同的讚同聲,響徹在大殿之內。

    誰敢不讚同,可以直接拖出去了。

    而在得到了滿意的回答後,糜暘接著說出了他支持劉備上“中祖”廟號的緣由:

    “祖者,意為奠基者。

    先帝雖不能在生前親手一統天下,然來日一統天下之君乃先帝之子,討伐不臣之將乃先帝一手拔擢。

    此與先帝親手一統天下,又有何異?

    況今漢室還於舊都,興複之勢已成。

    孝武帝時,董公倡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遂方才有我儒氏一門今日之盛況。

    難道那時聖人亦在世否?

    可為何萬千儒家子孫,卻還要將孔子奉為儒家聖人?

    概因儒家興盛之基石,乃孔子一手締造耳!

    借古知今,諸位又在遲疑著什麽!”

    糜暘的話引起了在座眾臣的深思,漢代的儒士不迂腐,他們是會變通的。

    隻要糜暘說的有道理,他們並非不能支持。

    最重要的是在這時,劉禪來了個完美助攻。

    “縱來日朕在位之時,天下重歸一統,朕亦不敢貪父之功,奪父之尊也!”

    當劉禪的這句話,成了糜暘勸說的最後一塊拚圖。

    劉禪已然明確表達態度,他是不願在死後被稱祖的,那麽一統天下的功勞,最終還不是劉備的嗎?

    既然如此,那還猶豫什麽呢?

    待劉禪的話音落下之後,方才還一直不講話的諸葛亮,率先起身對著劉禪拜道:

    “陛下聖明!”

    隨著諸葛亮支持的聲音傳出,想到對後世人也有交代的眾多大臣,亦紛紛起身對著劉禪拜道:

    “大司馬之言,善也!”

    至此,劉備“中祖”的廟號算是被徹底定下。

    糜暘的臉上,也終於流露出一絲笑容。

    漢中祖劉備,聽起來多麽順耳。

    而當確定好劉備的廟號後,接下來就是要確定劉備諡號了。

    對於這一點,眾臣的情緒就沒方才那般熱烈了。

    畢竟相比於稀有的廟號,諡號是每位帝王的標配。

    可不熱烈歸不熱烈,眾臣最終在討論之下,還是為劉備敲定了兩個極佳的美諡。

    昭武!

    容儀恭美曰昭;昭德有勞曰昭;明德有功曰昭;德輝內蘊曰昭;

    克定禍亂曰武;保大定功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恤民除害曰武;

    昭顯德,武彰功。

    這兩個諡號放在劉備身上,可謂是十分相配。

    至於為何劉備會擁有兩字諡號,別問。

    問就是追慕光武帝劉秀。

    別說兩個字美諡了,得虧是有著諸葛亮在,不然糜暘都想直接給劉備來個十八字諡號一條龍套餐。

    說到底,糜暘覺得“烈”不錯,又覺得“文”不錯,再看看,覺得“宣”與劉備也很搭。

    今日糜暘是有些選擇困難症的。

    隻是可惜,當世還不是後世那諡號亂來的時代,糜暘的建議被諸葛亮一個眼神給瞪了回去。

    不過糜暘在心中暗暗並未氣餒。

    等他親手一統天下那日,你看他搞不搞帝王十八字諡號一條龍套餐。

    反正就算後世人覺得不要臉,也是說他糜暘不要臉。

    沒準還會有後世人因為他的孝心,反而不覺得他不要臉,而是覺得他至情至性呢。

    而當定下劉備的廟號與諡號後,在諸葛亮的詔令下,大漢朝廷正式向天下發布了訃告。

    由長安發出的訃告,亦很快送到了孫權與曹叡的手中。

    麵對劉備的駕崩,這兩位又會采取怎麽樣的行動呢?

    三國亂世,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篇章中。

    ...

    第四卷完。

    第五卷將是本書的最後一卷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