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推功

字數:7981   加入書籤

A+A-




    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劉備退兵回了漢中。
    雖然大勝,可後勤壓力實在太大了。
    益州之地甚至已經發生了民亂。
    要知道曹魏集團對於底層百姓是極為苛刻的。
    曆史上曹魏剝削百姓的例子不勝枚舉,生人婦都算是仁政。
    因此曹魏集團出現後方民亂很正常,甚至有曹魏一朝,每年都在發生叛亂。
    但劉備集團除了一個實在沒辦法的“直百錢”以外,對於百姓政策都是較為寬鬆且善待為主。
    所以曆史上劉備集團的叛亂較少,也隻有像雍闓、高定、朱褒、黃元、徐巨、高勝、馬秦、劉胃、孟獲等世家、豪族、夷王反叛。
    底層民眾叛亂者隻有一個綿竹山賊張慕,而且這人本就是個山賊強盜,並非是受到了壓迫的底層百姓。
    其餘人都是各地太守、益州世家豪門以及益州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
    從這裏就能看出來,劉備集團對於世家的打壓以及對底層百姓的愛護,政權也確實受到了民間的擁躉。
    然而這次戰鬥,不僅讓後方出現了數次世家豪族叛亂,甚至還出現了兩次蜀郡的兩縣百姓不堪重負,選擇殺死官員,號令起義的事情發生。
    由此可見劉備集團的後勤壓力有多大,造成的後果有多嚴重。
    但好在一切都過去了。
    劉備回到漢中之後,就立即把大軍遣散回各郡,這樣各郡就可以就地供養軍隊,而無需長途跋涉運糧。
    漢中隻留守了關羽以及徐庶,又令張飛與鄧芝李嚴等人至涼州,平定西涼。再令龐統回蜀郡,蔣琬費禕等人至巴郡,安撫地方,平定內亂。
    自己則班師回朝,自漢中米倉道南下,回到了江州。然後劉備又遵循諸葛亮的建議,進行益州全麵休養生息政策,將抽調的民夫徭役送回原地,並且發放錢幣、物資以供獎賞。
    一係列的舉措下去,雖然暫時並未消除今年大戰帶來的後果與隱患。可由於之前數年的積累以及生產力的大幅度,讓後方糧草還算充足,勉強可以支撐起局麵。
    荊州那邊則主要是水患影響比較嚴重,後勤壓力幾乎全在益州百姓身上,使得荊州百姓沒什麽徭役負擔,但洪水淹沒了南郡、江夏、西陵等地,造成了不小的災害打擊,仍然需要治理。
    好在南陽是拿回來了,作為荊州糧草重地,南陽之前被曹軍占據,曹操沒來得及遷徙百姓,也沒多餘的兵力進行大規模屠殺,倒是讓南陽百姓受到的兵災損失較少。
    因此南陽拿回來之後,沉晨立即讓周不疑蔡篤等人進行地方治理,迅速恢複生產力,再加上寇封在荊南征發糧草,抽調民夫徭役,減輕益州負擔。
    在這熙熙攘攘之中,荊州與關中戰事總算是落下帷幕。三家各自開始了內政治理,輕徭役減賦稅事生產,希望能盡快恢複元氣。
    益州巴郡,江州漢王府邸。
    劉備高坐主位。
    此戰劉備出動大軍三十餘萬,其中關中北線十萬,荊州南線二十萬,耗費的錢糧不計其數,調動的民夫、徭役,達三四十萬以上,整個益州精壯幾近被掏空。
    若非諸葛亮在後方苦苦支撐,艱難調度,恐怕劉備和沉晨都等不到勝利的那天,後方就已經出現大亂,從而造成糧道崩潰,民亂四起了。
    事實上因為秋雨連綿,蜀道已經跟曆史上李嚴一樣,遭遇暴雨險阻而無法跟進,幾近令前線的劉備還差十多天就斷糧。
    也是諸葛亮當機立斷,馬上選擇改換道路,讓民夫和輔兵們靠人挑馬擔,從最難走的巴蜀道送至上庸郡西城縣,也就是後世陝西安康市,再從西城從儻駱道送到關中。
    這一趟是最艱險的,因為巴蜀道和儻駱道雖然不像子午道那麽誇張到全程幾乎都是懸崖峭壁,少有道路可走。卻也是崎區難行,萬分險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一腳踩空,掉入懸崖之下,粉身碎骨。
    後方運送糧草的民夫和輔兵死在這條道路上的就有數百人之多,可見其中的艱難程度。
    因此諸葛亮坐鎮後方,可謂居功至偉。
    劉備回到江州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論功行賞,為這一戰進行賞罰奠定。
    漢王府中廳大殿之中,諸葛亮坐在劉備右手下方第一位,其次為法正、賈詡、馬良、周林、李恢、楊儀、廖立等人。
    而左手邊將領位置第一人則是馬超,其餘魏延、龐德、張任、嚴顏、黃權、雷銅、楊任、馬岱等人安坐。
    目前沉晨坐鎮荊州,黃射趙雲黃忠甘寧等大將都在那邊。而張飛去了西涼,龐統回蜀郡,關羽和徐庶則繼續留在漢中。
    所以重量級文臣武將就隻有諸葛亮、法正、賈詡、馬良、馬超、魏延、龐德等人在此。
    劉備環顧四周,目光在馬超身上稍作停留。
    按理來說,讓馬超回西涼的話,收複西涼的速度肯定要比張飛去快得多。
    但他不可能讓馬超去的。
    曆史上他就十分防備馬超,隻給崇高地位而少給實權。
    因此要是把馬超放回西涼去,那才叫蠢。
    萬一馬超複叛,以他在西涼的威望,振臂一呼,又能拉起幾十萬羌人,豈不是放虎歸山?
    所以劉備時時刻刻都必須把馬超放在身邊,同時還說這是表示對他的重視。
    不過這些東西當然不能明說。
    此刻劉備看了下方眾人一眼,然後起了個頭道:“諸位,此戰我們大勝了。”
    “哈哈哈哈哈。”
    下方諸多謀臣武將,紛紛展開了笑容,歡呼雀躍。
    劉備起身,向眾人拱手行禮道:“此次我們與曹操孫權交戰,皆得其勝,全賴諸位鼎力相助,全賴三軍將士奮力死戰,全賴益州數百萬百姓艱苦卓絕,備萬分感激,無以為報,僅以此謝。”
    眾人連忙起身,同樣回禮道:“漢王言重了。”
    “大家坐吧。”
    劉備笑著擺擺手,示意眾人坐下。
    大家坐下之後,劉備就含笑說道:“如今大勢已成,大局已定,然戰事剛剛平息,後方紛擾不斷,百姓民不聊生,還是要多撫慰民眾才是。”
    諸葛亮就進言道:“大王所言極是,民間疾苦,當休戰事,罷刀弩,耕良田,養民生才是。益州之地,至少數年之內,不能再發生大戰,也不能再抽調民夫、徭役。”
    “嗯。”
    劉備點點頭道:“此事就交由相國、中丞相、右丞相和禦史大夫,益州地方治理,就全仰仗諸位了。”
    “唯。”
    諸葛亮、法正、賈詡三人拱手。
    龐統雖然不在這裏,但他回了蜀郡,現在益州的主要地盤就是蜀郡、巴郡和漢中三個郡,人口也都集中在三地。
    因此劉備的意思是讓四個人好好治理益州北部,休養生息,以恢複益州元氣。
    說罷之後,劉備又環顧說道:“曉卿上書,他已經收複了荊州全境,將曹操孫權趕出南州,荊州在這場動蕩當中雖然受了不小影響,但曉卿說多是水災造成,南陽、章陵和荊南諸郡都還算安穩,明年春天,荊州糧草收上來,也能抽調民夫徭役,他希望我到時候出兵伐吳,諸位以為如何?”
    “大王,臣讚同。”
    法正第一時間起身說道:“江東此戰元氣大傷,兵力折損了七七八八,再也難以有抵抗。曹操亦是損兵折將,守住河南之地不失就已是不易,不可能再有兵力馳援孫權。而我們隻有益州內耗極重,荊州尚可,自能出兵伐吳。”
    “嗯。”
    劉備微微點頭,又看向諸葛亮道:“孔明,你以為呢?”
    “臣也讚同。”
    諸葛亮說道:“曉卿曾經說過,“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打蛇要打七寸,斬草要除盡根。江東此戰之後,幾近崩潰。孫權內部必然叛亂不止,此時若能出兵,裏應外合,取江東易如反掌耳。”
    這就是當初沉晨諸葛亮為劉備製定的南北二分天下之策,雖然曆史上這個策略是魯肅提出來的,但現在沉晨和諸葛亮顯然是先驅者,一直在為這個計劃的執行而努力。
    現在就是時候了。
    孫權被打廢,曹操也無力出兵,江東神仙難救,不趁著這個時候一舉把江東消滅掉,更待何時?
    “臣也附議。”
    “附議。”
    “附議。”
    馬超賈詡等人紛紛起身,馬超沒有自主發言權力,賈詡則是不想發言。
    但現在諸葛亮法正都讚同,那他們自然不可能反對。
    見眾人都覺得可以,劉備於是說道:“那就如此,今日便先散了吧。孔明、孝直、文和、季常你們留下,商議一下此戰功勞首次的問題。”
    “唯。”
    武將們紛紛退下,文臣們留了下來。
    劉備便召集幾個重要文臣去了後院,他走在前麵,恰逢江州最近小雨,雨水順著屋簷點點落下,浸潤了庭中的鵝卵石。
    他們從回廊下走,劉備看著庭中的芭蕉樹,邊走邊對諸葛亮說道:“孔明。”
    “嗯?”
    “你覺得此戰誰的功勞最大?”
    “主公的功勞最大。”
    “哈哈。”
    劉備笑了笑道:“我以為是你的功勞最大。”
    諸葛亮想了想,便點點頭道:“是,臣的功勞最大。”
    “曉卿次之,你以為如何?”
    “自然如此。”
    “嗯。”
    劉備點點頭。
    二人繼續往前走。
    劉備走著走著,倏地又忽然臉色惆悵,略帶些許哀傷道:“伐吳之事,曉卿希望我親征,帶上雲長,由曉卿代鎮關中,孔明,你覺得不知道為什麽,我有些心理難受。”
    “臣知道主公在難受些什麽,但曉卿也沒有錯,如果是主公犯錯了,曉卿會悍然抨擊主公,但主公做得很好,他懂分寸,現在是君臣,也該遵從禮儀。”
    諸葛亮認真說道:“雖然曉卿說過,封建主義君王終究會被曆史淘汰,英明的君王不該寄希望於每一位子孫後代都賢明,有才幹的臣子也不會盼望每一代君王都有高尚德行與能力。但現在主公是英明的,那就應該遵循曆史的軌跡走下去,至於之後,就需要更合適的製度以及更高的生產力來推進曆史。”
    這些話沉晨曾經和諸葛亮徐庶龐統他們討論過,也與劉備說過。任何封建主義君王都要麵對一個現實,那就是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不能奢望每一任皇帝都是好皇帝,需要接受出現像漢桓帝漢靈帝這樣玩心較重的皇帝出現。
    一旦出現一個昏庸無能且玩心極重的皇帝出來,那對於王朝來說,打擊是毀滅性的。像宋徽宗那種人就屬於著名的皇帝之屑,把偌大的北宋給直接搞垮。
    所以劉備是認可沉晨的思想與學說的,因為他很清楚,沉晨說的是對的。
    如果他想要大漢江山永固,想要王朝能夠一直持續下去,那麽他就不會選擇猜忌沉晨,而會與沉晨諸葛亮他們一起,尋找一條能令王朝延續更久,令萬民百姓生活越好,令官場黑暗越少,令子孫後代代代有明君,朝朝有賢臣的道路出來。
    劉備現在就一直處於支持他們往前走的狀況,而且這種支持是真心且不遺餘力的,他希望自己能夠與沉晨諸葛亮他們保持著持續親密的關係,讓這段君臣之間的情誼一直保留下去。
    但前幾日他收到了沉晨的上書,還是不免有些感慨。
    沉晨上書主要有有三件事。
    一是推舉了很多功臣,如趙雲、黃忠、甘寧、文聘、呂常、張繡、周不疑、蔡篤、鄧艾、黃射等人,大大讚揚了他們。
    二是他認為此戰能夠獲勝的首功應該歸諸葛亮。
    三是希望劉備親征已經被他打殘的江東,並且希望他去代關羽鎮守漢中,由關羽和張飛為大將出擊。
    其它還有幾件瑣事就不提。
    這三件事其實就包含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推讓功勞。
    沉晨知道自己這次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幾近封無可封的地步,難免讓劉備難做,所以把功勞都讓出去,就連消滅江東,都給關羽張飛摘桃子。
    此般用心良苦,讓劉備既欣慰,又感歎,又不免覺得難過。
    劉備無數次在心裏對自己說道,他不是劉邦,沉晨也非韓信。即便有朝一日沉晨想要反他,他也會親自一個人去陣前問問他,為什麽要背離他而去。
    明明全心全意對待小先生,從無猜忌與不信任,他又為何會覺得自己會因功高蓋主而猜忌他呢?
    但諸葛亮的話還是讓劉備意識到,或許沉晨是在為他著想。
    因為人心是複雜的,哪怕劉備可以全心全意信任沉晨,可其他臣子心中會怎麽想?
    特別是關羽。
    向來傲氣。
    哪怕關羽是服沉晨的。
    可功勞若是不如沉晨,難免有些芥蒂。
    所以沉晨這般自貶功勞,並非是怕劉備猜忌他,而是畏懼人心也。
    想通了這一點後,劉備便好受不少,未免更加感動,對諸葛亮道:“孔明。”
    “嗯?”
    “若有朝一日我死了,國家就托付給你與曉卿了。”
    “”
    諸葛亮沉默許久,緩緩彎腰行禮道:“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