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司馬懿的投降條件

字數:7017   加入書籤

A+A-




    關羽順利奪取魏縣,東線就已經沒有了魏軍防守,整個鄴城都變成空門。
    他的兵馬在休整一日之後,就立即拔營,向鄴城開赴。
    很快到了十一月中旬,也就是關羽拿下魏縣的四日後,河內郡蕩陰縣縣城內,司馬懿也收到了消息。
    得知夏侯淵自殺,東線魏軍全軍覆沒,司馬懿就知道現在曹魏徹底沒有希望了,於是立即召集信得過的諸將前來縣衙府廳議事。
    廳堂內的燈光很暗,這幾日河內陰雲密布,下起了小雨加雪,濕冷的天氣讓人隻覺得刺骨冰寒,連室中的炭火,都好像在這呼嘯的冷風當中,散發不出多少熱量。
    郭淮、賈逵、王淩、徐質、王基、桓嘉、李禎等將領十餘人紛紛得到召集過來,事實上田豫和牽招也在魏軍當中。
    田豫和牽招之前一直是作為幽州邊境兵馬鎮守戍邊,後來南方戰事不利,曹丕就把他們調到了南方,帶著幽州鐵騎,想要利用騎兵來挽回頹勢。
    但可惜的是諸葛亮出山之後,中線的曹軍從來沒有占到過什麽便宜,屢次鬥爭騎兵都沒有用武之地,因此並不受重視。
    或者說因為田豫牽招閻柔等人並非司馬懿的直係部隊,不能完全掌控,且田豫和牽招早年與劉備交情莫逆,現在曹魏到了這個地步,司馬懿害怕他們叛變,所以才有意防備著他們。
    此刻諸多將領們來到廳中,司馬懿坐在主位上,麵沉如水,等大家都向他行禮問好,然後各自落座之後,他才緩緩開口道:“後方急報,大將軍已為關羽所破!”
    “這麽快嗎?不過短短半個多月的功夫,關羽就已經攻破了魏縣?”
    “天呐,漢軍的攻勢竟然已如此迅猛。”
    “那我們該怎麽辦?”
    這話一出,下方頓時亂作一團,一個個麵麵相覷,這才幾天時間,關羽就已經擊破了夏侯淵,這是誰也沒有想到的事情。
    司馬懿歎息了一聲,隨後說道:“大將軍敗後,關羽軍必直取鄴城,看來大勢已經不可更改,非人力所能逆天行事也。如今大漢三興,我等也確實需要該找一個歸宿了,諸位覺得,我們應該如何?”
    “大都督,我們之前就已經探討過,若是事情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那麽也確實應該做出決定了,我們都擁護大都督的選擇。”
    郭淮第一個站出來說道。
    賈逵也說道:“確實如此,大都督,我等唯大都督馬首是瞻。”
    “嗯。”
    司馬懿點點頭道:“再負隅頑抗下去已經沒有意義,縱使漢軍不來進攻,沒有了後方糧草,我們最多半年時間,就要被圍困覆滅於此,我打算遣使者去漢營,商議投降事宜”
    說著他環顧下方眾人,掃視了一圈,略微有些猶豫。
    這個任務肯定是要找心腹去做,最好是他的親屬去,因為這關係到未來自己以及家族的命運,要與對方談判,自然要把條件握在自己手裏。
    但他出征的時候,曹叡十分提防,將他的家人全都圈禁在洛陽,後來遷都之後,又轉移到了鄴城去。
    所以眼下司馬懿親屬一個都沒有在,要是長子司馬師在就好了。
    他心中歎息了一下,目光就望在郭淮賈逵以及王淩身上,這三人當中,郭淮跟他交集不深,曆史上一直到公元31年,郭淮才跟著司馬懿打仗,現在才認識沒多久,自然不算心腹。
    賈逵的話,與他還算有點交情,主要在於賈逵早年與王淩司馬朗相識,是朋友關係。司馬朗是司馬懿的兄長,因此也算是比較早認識。
    不過認識歸認識,但感情不算深厚,相交不深。
    最後司馬懿就把目光放在王淩身上,王淩稍微好一點,除了是司馬朗的朋友以外,還是王昶的同宗兄長。
    王昶之前是曹丕的禦用文人,後來在外地為官,寫了很多策論給朝廷,司馬懿作為曹丕留下的輔政大臣,對王昶提出的建議很是欣賞,於是經常給他寫信交流。
    就這樣一來二去,王昶與司馬懿漸漸熟絡,去年曹叡剛上位的時候,求賢如渴,希望能夠得到有用的人才,司馬懿於是舉薦了王昶。
    王昶就這樣從地方官員調到了中央。
    可惜的是就算有人才現在曹魏已經江河日下,再有人才也已經沒什麽用處,所以王昶基本上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
    不過司馬懿和王昶之間亦師亦友的友誼卻保留了下來,讓他們的關係頗為深厚。
    漢代世家大族之間是最講究人情關係的時代,王淩和王昶都出生於太原王氏,且王昶一直把王淩當兄長看待,雙方的關係自然不同。
    所以有了司馬朗和王昶這兩層關係,司馬懿也就更看重王淩一點。
    想到這裏,司馬懿目光看向王淩說道:“彥雲,吾意以汝為使者出使漢營,你覺得如何?”
    王淩渾身一顫,就拱手說道:“聽大都督調遣。”
    “嗯。”
    司馬懿點點頭道:“那今日軍議就先到此,你隨我來。”
    說著起身離去。
    眾人互相對視,一個個心事重重地離開,隻有王淩起身跟著司馬懿去了後院。
    蕩陰縣衙府邸後院內,樹木森森,枯葉漫天飛舞。小雨夾雜著冰棱雪花飄落,呼嘯的北風令人感覺到徹骨的寒意。
    二人到了後院亭舍廊下,司馬懿負手而立,抬起頭看著遠處灰蒙蒙的天空,王淩拱手一禮站在身後。
    過了片刻,司馬懿說道:“彥雲,你知道為何讓你來嗎?”
    王淩搖搖頭道:“卑不知。”
    司馬懿笑道:“你素來沉穩,又與我兄長和文舒相交莫逆,我自然是信得過你,要跟你說的事情,希望你萬不能告訴第三個人。”
    王淩忙道:“請大都督放心,卑必守口如瓶。”
    “嗯。”
    司馬懿沉聲道:“既然要投降,那自然還是要談條件,若是不能保證我們與宗族之利,又何必屈膝投降呢?你覺得,我們應該談什麽條件最好?”
    王淩想了想,試探性說道:“保留宗族人口、土地,投降過去之後,希望能夠繼續出仕為官?”
    “嗬嗬。”
    司馬懿笑著說道:“這世上哪有這麽好的事情,我們是降將,若還是戰時,降將有用處,還是能夠得到重用。但南方打贏這場戰鬥,天下承平,還要降將做什麽?至於宗族人口和土地”
    王淩眼巴巴地看著他,太原王氏是一個大家族,但組織結構比較鬆散,他作為領頭羊也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王氏利益,所以他希望的是保留自己那一支的人口和土地。
    可司馬懿卻搖搖頭道:“這也很難,分離世家人口,削減世家土地是南方大漢的國策。當年光武皇帝做度田令,是因為他由世家大族支持起兵才能夠奪取天下。但劉備這廝手下多有寒門,南方世家被他殺了不知道多少,豈能會廢掉這個國策?”
    劉秀建立東漢後也想通過土地改革緩解日益尖銳的土地問題,但他成功是靠南陽和河北世家支持才奪的天下。結果度田令一下,反對者如雲,迫於世家壓力,劉秀也隻能讓這個命令不了了之。
    而劉備在南方建立漢朝,主要支持者是劉琦以及荊州寒門,甚至荊州世家裏龐家、黃家、馬家等少數家族,還是支持他進行土地改革,背叛階級有理想的大家族。
    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劉備迅速通過土地革命獲得了荊州的底層平民支持,然後有了優秀的兵馬來源,就不需要世家的兵力。
    之後他馬不停蹄奪取巴蜀以及江東,通過底層平民以及寒門的幫助,不斷打壓世家力量,甚至還拉一派打一派,拉攏的一部分世家不會收繳全部土地人口,給他們留下一部分,並且優先選他們做官員。
    一係列操作下,南方的土地矛盾大大緩解,雖然若幹年後可能會有新的利益集團組成新的世家出現,但至少目前來說,土地改革是大漢的國策,絕不會因為司馬懿投降而改變。
    聽到司馬懿的話,王淩頓時有些失望道:“如果宗族不能延續,人口和土地不能保留,那投降過去還有什麽意義?”
    司馬懿笑道:“可以給後世子孫一個機會,交出人口和土地,投降之後,南方大抵也不會太為難我們,就像江東世家投降之後,多會授予官職。職務不高,但總歸有希望。何況我們是帶十二萬人投降,職務不會低的。”
    “大都督的意思是,我們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夠得到妥善安置?獲取一個能夠晉升的官位?”
    王淩試探性詢問。
    “不錯,除了這些以外,還要有爵位、散官、勳官,南方官員改製,我都一清二楚,不求能有個實職高官厚祿,但希望能為子孫後代求個上升階梯。”
    司馬懿點點頭:“現在南方雖然實行科舉取士,但百姓能有幾人識字?我聽說南方的官員依舊是世家出身的較多,按照這樣的發展,將來天下官員,還是得多出身於世家大族,我們的宗族,就還有壯大的可能!”
    不得不說,雖然司馬懿一肚子壞水,但他確實做到了知己知彼。
    如今南方的官製雖然依舊保留著三公九卿製度,但實際上已經進行了改製,分為職官、爵位、勳官、散官,跟唐朝相當。
    而且三公九卿沒實權,三省成為中央實權職務,曆史上隋唐時期開六部,目前南方大漢還沒有開六部,六部職能主要集中在三省裏的六曹尚書當中。
    所以基本上隻要把六曹尚書改為六部,整個製度基本上已經跟唐朝沒什麽區別。
    由於漢代世家的能量還是很大,且底層平民百姓的識字率不高,就算沈晨在南方開科舉取士,為官者也大多數都是世家子弟。
    司馬懿認為,他們可以把土地和人出去,但也不希望南方大漢虧待了他們這些投降的人,除了應該有的高品級官職以外,最重要的是能夠保留子弟的上升通道。
    按照大漢目前的製度,爵位、散官和勳官都沒那麽容易冊封。
    即便是沈晨自己,爵位是武鄉侯,勳官是上柱國,職官是驃騎大將軍,沒有散官職務。
    諸葛亮倒是有個散官職務,他的官職全稱是,金紫光祿大夫、正治上卿、文安侯、丞相,其中金紫光祿大夫是散官、正治上卿是勳官、文安侯是爵位、丞相是職務。
    本來按照劉禪的意思,像關羽、沈晨、諸葛亮、張飛這些國之重臣,封賞都要往頂格封,職務官是實權正一品,散官勳官爵位,也都應該是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國公這樣的待遇。
    但諸葛亮堅決不幹,並且屢次上表規勸劉禪封賞散官勳官和爵位的時候應該要謹慎,千萬不能隨意封賞。
    原因在於看似散官和勳官爵位沒什麽用處,但實際上對家族的庇護和成長有很大幫助。
    就像漢初的時候封爵都十分金貴一樣,現在散官和勳官也都十分珍貴。
    或者說,是正四品以上的散官和勳官比較珍貴。
    因為按照漢朝律令,正四品以上的散官和勳官以及關內侯以上的封爵都有門蔭,級別越高,給子弟的門蔭入仕級別就越高。
    如果一個官員有正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縣侯的散官勳官與爵位,那麽他可以讓自己的三個兒子直接入仕,而且入仕就是正五品起步,且基本都是職務官或者散官。
    這就意味著如果一個家族當中有頂尖勳官、散官和封爵,就可以至少保證一個子嗣順利入仕,起點還很高。
    同時要是子嗣比較出色,得到重用繼續往上升遷,又能得到頂尖勳官、散官和封爵的話,那麽這個家族的榮華富貴,就能一直持續下去。
    看起來跟那種四世三公還是有點相似,但雙方還是有很大區別。
    四世三公這種,漢朝前中期三公有實權,再加上複雜的關係網絡,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能夠扶持子弟一路上升,讓子孫繼續當三公掌權。
    但南方漢朝的這個製度基本都是唐宋時期的製度,唐宋的頂級勳官、散官和封爵都能門蔭,甚至皇帝還往往會格外恩賜同進士出身,可卻基本沒怎麽誕生出權傾朝野的世家大族出來。
    就像宋朝權相呂夷簡,幾個兒子都門蔭入仕,也沒見到有呂世家族。
    所以這個製度表麵上看好像會維持家族長久利益,但實際上能不能得到重要也往往要看君王,因而真正施展起來,難度還是非常大。
    不過就算如此,也還是會給予那些重臣子孫後代一條上升捷徑,因此諸葛亮才提出勳官散官和封爵謹慎對待,除了確實有功勞的開國重臣以及做出重大突出貢獻的官員以外,基本都不會授予。
    而司馬懿的目標,則正是希望獲得一個比較高的勳官、散官或者爵位,以保證家族利益連綿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