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丹書鐵券
字數:3134 加入書籤
“放心吧,我會像聖上請命,與你一個臨時的軍職,可調動三千的兵力,從這三千人中挑選些會踢球的人應該不難吧?”
朱元璋淡淡的說著,而李泰卻有些猶豫的問道:“隨便予我一個軍職,這恐怕不合規矩吧?”
朱元璋笑道:“你且看今日來保你幾位,內閣大臣五來其二,你爹又是大明首輔,隻要聖上首肯,予你軍職一事,何人敢阻攔?”
李泰也是一愣,他還真沒意識到這一點,以如今這樣的形式看起來,自己貌似隻要不惹怒朱元璋,好像還真的能在大明橫著走了。
隻不過李泰依然沒有誌得意滿,反而心中升滿了警惕,他深知道這一切不過是虛妄,隻要朱元璋心思一動,這一切都會瞬間煙消雲散。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最近似乎有些得意忘形了,違背了他穿越伊始低調的行事準則,如今竟然已經走到了朱元璋的視野之中,李泰一貫的想法便是離朱元璋這大殺神越遠越好。
想到此處,李泰急忙搖頭,言道:“不可,萬萬不可,此事太過敏感,真要是驚動了聖上,我豈不是容易全家人頭落地?”
朱元璋頓時一拍桌子,怒道:“朕……真是個不知好歹的臭小子,你當聖上是什麽人,難道還害怕你功高蓋主麽?”
即便朱元璋發火,李泰依舊不住的搖頭,半點沒有鬆口答應的樣子。
看李泰竟然是這種態度,朱元璋又是生氣又是無奈,他也不清楚,這小子為何便對當他的官這麽排斥,而且好像很怕死的樣子。
可突然,朱元璋靈機一動,重新恢複笑顏,說道:“泰兒,你可知道如今聖上最苦惱的事情是什麽?”
“什麽?”李泰下意識的回問了一句。
朱元璋笑著言道:“無他,便是這北伐一事,以及淮南旱災之事,而我讓你去軍中任職,一可挑選優秀的球員,能否讓百姓們掏口袋出錢出糧,全看這你所說的比賽是否精彩,畢竟此事是你提出來的,自然是你更知道什麽樣的球員才是合適的人選。”
李泰聞言點頭,雖然心中一百萬個不願意,但是朱元璋此言他無法反駁,畢竟這個時代的人又沒看過足球比賽,誰知道那是什麽樣子。
而朱元璋見李泰點頭,便又繼續說道:“其二,我想讓你去軍營,給你調動三千兵丁,便是看看你是否有什麽新奇的練兵之法,我隻泰兒你一向奇思妙想,左右也隻是一種嚐試,所以想看看你能否為聖上分憂。”
李泰急忙擺手,說道:“我可沒有什麽練兵之法,四爺你太抬舉我了。”
朱元璋卻是笑道:“你先聽我說完,你若是能將這兩件事情辦好,替聖上解了心憂,我或許可以替你向聖上求一塊丹書鐵券!”
“我真的不行……等等,丹書鐵券?”
李泰突然愣住了,原本拒絕的揮手也愣在了半空中,看著對麵露出得意笑容的朱元璋。
“沒錯,你若是真的能練出三千精兵,我可以向聖上討要一塊丹書鐵券,以我對聖上了解,你若是能解決聖上的憂慮,以你之功勞,聖上絕對會答應,泰兒,我可從來未開下過海口!”
聽著朱元璋的話,李泰莫名的開始有些激動了起來,那可是丹書鐵券啊。
這東西,始於漢高祖,後代沿之,原以丹書於鐵板,故名丹書鐵券,一開始僅為頒發給臣下的一種封侯及榮譽憑證,相當於後世的光榮之家之類的東西,榮譽大於實際意義。
可等到南北朝之後,這東西便變了味,開始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西魏立國時還密賜予欲歸附者,作為歸附後享有特權的保證,並聽世相傳襲。
而後世便開始依照南北朝時的慣例,賜下丹書鐵券,那便相當於給了大臣多一條命,可免除除了造反謀逆以外的一切罪名。
唐朝時曾經發下過不少,尤其是那群陪唐太宗李世民打下江山的那群開國功臣,為何開國皇帝誅殺功臣已成慣例,而唯獨李世民沒有,這其中自然有李世民自身能力足夠壓服這群人的原因,這丹書鐵券也發揮了作用。
而這東西在宋時便很少出現了,畢竟宋朝的皇帝大多都有疑心病,這東西自然不會輕易發放。
可現在,李泰竟然聽見朱元璋說能為自己求來一本丹書鐵券?
“四爺,這可不好說笑啊!”
許久之後,李泰方從震驚中恢複過來,半是試探但內心卻極度渴望的說著。
而朱元璋卻是臉色一板,言道:“你覺得我還會誆騙你不成,我說了,你若能將這兩件事辦好,我定然能從聖上那裏求來丹書鐵券,以後你也不用再總是擔心自己人頭落地了!”
李泰聞言,頓時眼前一亮,急忙言道:“放心,四爺,你就包在我身上!”
看著李泰這種反應,朱元璋頓時滿意,同時也有些興奮,因為李泰既然敢這麽打包票,必然是胸有成竹,因此有些期待的問道:“泰兒真有練兵之法?”
頓了頓後,朱元璋又說道:“聖上可是從刀山血海中殺出來的皇帝,你若是練得不好,聖上可不會滿意的。”
“四爺,我自有辦法!”
知道自己有可能獲得丹書鐵券這個消息之後,李泰什麽顧慮都拋到腦後麵去了,不就是練兵麽,李泰確實不會,但是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麽,實在不行就照著上輩子軍訓的時候來。
後世那麽多人累積的訓練新兵的方法,沒道理還比不上現在那十日一操,一月一操的所謂精兵吧。
“好,泰兒既然這麽說,那我便姑且先信了你!”
朱元璋看著李泰如此回答,頓時也有了些信心,大笑著說著,隻是突然臉色一正,似乎是回想起什麽,急忙問道:“練兵一事暫且隔議,你剛剛說賑災,你有上中下三策,如今中下已經說完,卻不知這上策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