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藩王製
字數:3719 加入書籤
徐達其實早早就知道,朱元璋有了確立藩王的想法。
這個古來有之。
但其中也隱藏了不少的問題和隱患。
比如朱元璋為了保證後世的子孫,不出現一些昏君,他然在《皇明祖訓》中就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這樣坑害子孫的規矩。
藩王是什麽,那說到底就是和皇帝一個姓氏的人,人家也有皇家的血脈。
這個現在可能不會太在意,但在那個皇權受命於天的時代,天子的血脈,既然你有,我也有,那我為什麽就不能當這個皇帝呢?
清君側!
這個看起來很有些匡扶社稷,撥亂反正的做法,其實已經是在說明,皇帝的昏聵。
要不是你不行,那你身邊怎麽會有奸逆呢?
所以這個說法,當時的朱元璋可能並未清楚的意識到,可能引來的後續問題。
而說道藩王製度,其實這個也不得不從朱元璋的以往說起。
1368年,朱元璋經曆了十六年的艱難險阻,南掃群雄,北逐蒙元,於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為大明開國之君洪武大帝。
這位赤腳賤民出身的皇帝,放過牛、當過和尚、做過乞丐、參加過紅巾軍的造反運動,其彪悍的人生成長軌跡宛如一部勵誌大片,冠絕於曆代帝王的漫長稱帝心路。
可他也知道,執掌國之重器的人,是關係到了千萬人生死的人,他的一個想法,都可能是關係到很多人的存亡。
所以,他不想後麵的子孫,出現一些他認為的昏庸的人。
這個想法是不是有些單純了。
甚至感覺有些幼稚。
畢竟,他怎麽來決定一個人的成長呢?
就算是皇帝也不行。
當然,朱元璋的發跡,因為是出身草根,所以,他對於有些事情的看法,還是有著一些階層的局限性。
在朱元璋尚未發跡前,在苛政猛如虎的元朝末年,其曾祖父至父輩作為破產的流民四處乞討過活,朱元璋的童年就是在這樣顛沛流離遭人白眼中艱難度日。
這可能是讓他,對於那些貪官汙吏,還有昏庸的帝王,感覺到深惡痛絕的地方。
所以他不允許,他也不能讓,自己親手打造的帝國,就交到了一個昏庸無道的人手上。
為了確保這件事發生的幾率小。
他的藩王製度也被他賦予了一些,本不該這些藩王該有的權利。
比如上麵說的清君側。
朱元璋不得不說,他是一個能為百姓想的好皇帝。
這和他的經曆也是離不開。當年,濠州城嚴重的天災瘟疫肆虐,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和母親陳氏等人先後在災難中撒手人寰,幼小的朱元璋不得不和二哥用破門板抬著父親的屍體到處尋找葬身之所。
以至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誌落魄而泱佯”成為多年後能吃飽飯的朱元璋最深情的回憶。
這種深刻的人生遭遇,讓這位帝王在小的時候,就打下了一個念頭,就算是我成了有權柄的人,也絕不能傷害百姓。
所以,他是個合格的帝王,他甚至想到了,清君側的這個規矩,可能讓大明的朝廷出現紛爭。
可他還是將他寫進了皇族的規矩之內。
這個說明了朱元璋的大義。
其實你如果仔細想一想,這樣的人,怎麽可能不考慮到引起的後續問題呢?
他可是朱元璋,就算是他不想,那些大臣呢,哪一個不是明白人。
由此可知,朱元璋是合格的。
說回藩王製度。
也正是由於朱元璋飽嚐人情世故的酸甜苦辣,因此,起兵稱帝後的朱元璋對待家族親人極其優渥,甚至由衷地發出了:“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的感歎。
他這個時候,就感覺到了藩王製度的必要性,分鎮諸國,這個時候,朱元璋對於藩王製度的真正作用,其實已經明確。
明的版圖外,真的有太多的不安全因素,元廷,瓦剌,還有東察合台,還有雲南一代。
實在是因為大元朝的宗國外,還有四大汗國,他們的子子孫孫,其實還在大明的外麵,虎視眈眈。
朱元璋是個受過苦,經曆過苦難的人,自然憂患意識就很強烈,所以他早早就準備了自己的藩王製度。
這些兒子,他最後都給封王,讓他們就藩。
但隱患也從此埋下。
明代的帝王和藩王之間,就沒有一時一刻,停止他們之間的猜忌和懷疑。
而他們的明爭暗鬥,也讓大明的政局,動蕩不堪,以至於,明代的那些帝王,搞得一個個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他們不得不將權力交予那些宦官。
這也是大明政治的一個特別之處,沒人能說的好,到底和藩王製度有多大的關係,可,有一點你不得不承認的是,藩王從朱棣開始,就讓皇帝有了幾分的忌憚。
朱元璋一口氣將朱氏大家庭的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分封到了邊疆做起了塞王,以確保大明萬世穩固。
這是大明開國皇帝的做法。
他不可能不明白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和晉朝的“八王之亂”皆因分封建藩問題而引發骨肉同門的血腥廝殺,致使帝國疆域山河破碎的道理。
所以朱元璋的臣子們才有人說:“昔賈誼勸漢文帝盡分諸國之地,空置之以待諸王子孫。向使文帝早從誼言,則必無七國之亂。願陛下及諸王未至國之先,節其都邑,減其衛兵,限其疆域,以待諸王之子孫。此製一定,世為屏藩,與國同休。割一時之恩,製萬世之利,消天變而安宗社,莫先於此。”
節其都邑,減其衛兵,限其疆域,以待諸王之子孫。
這其實也成了後來,大明皇帝對於藩王的對策,藩王隻是有了一個監督的職責。
後來的藩王再難行使清君側的義務。
那些昏聵的帝王放心了,可這也失去了藩王製度的意義,不得不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藩王製度也是如此,福禍參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