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和州之戰(二)

字數:4761   加入書籤

A+A-




    陸慶的算盤劈啪作響,響的上京都快聽到了。
    這也不能說陸慶的算盤打錯了,畢竟他分析的各種因素其實相對靠譜。
    無論是官還是武將,隻要是朝廷的命官,提起禁軍的印象都是糜爛,將不知兵,兵不習戰,武備鬆弛。
    但若是讓他們說說禁軍三大衙,九位殿帥,三十六衛指揮使,以及這三十六衛的具體情況,恐怕就連兵部尚書也說不出個一二三來。
    但這是要是問問遠在河東的馮神績,已經率軍趕到宣州的李世忠,剛剛得勝歸來的傅懋修,兗州坐鎮的王彬,這幾位勳貴倒是能說個大概齊。
    而陸慶在起於邊軍,沒在禁軍任職過,自然也不清楚禁軍水多深。
    禁軍之中共有三十六衛,其實也還有那麽幾個衛算得上訓練有素。其中就包括武功中衛。
    武功中衛以及武功左衛武功右衛,這也是因為這三衛在西京作為都城時期,駐紮在關中的武功而得名。
    與其他衛多招收京畿道和上京人不一樣,武功衛曆隻招收關中健兒,是禁軍中唯一全都有關中士卒組成的。所以從兵員上來說,武功衛的士卒就比其他禁軍要出色。
    而杜佑又是禁軍之中難得的即撈錢又不耽誤練兵的。
    武功中衛本來應該五個都,直接被他幹成四個,三個步兵都,一個騎兵都。其中騎兵隻有滿編數量的六成。整整吃了將近四千人的空餉。
    這四千人的空餉,有他自己的一大半,剩下也有各級將校的,而餘下的兵士也能足糧足餉,甚至偶爾還能有些賞錢。
    這就讓兵士們對日常的訓練,熱情高漲。
    所以實際上這支主要由關中軍士組成的武功中衛,已經算是禁軍中難得的精銳了,雖然他們大多也沒打過仗...
    傅津川是在收到和州軍報的第三日,率軍安國軍兩都,以及自己的一千五百牙兵從烏江出發。
    隨後按計劃在和州城西北十裏處與禁軍武功中衛匯合。
    其中有禁軍的一個不滿編的騎兵都,一千八百人,傅津川麾下的牙兵騎軍一千五百人。
    餘下都是步軍,禁軍武功中衛三個都,安國軍兩個都,共一萬兩千五百人。
    在加上輔兵和輜重兵,合兵之後全軍共兩萬餘人。
    這幾日叛軍不斷的猛攻,前後已經有近萬人的傷亡。而守軍在叛軍源源不斷的攻勢之下,也有近三千的兵力折損。
    所以在看到援軍來到,直接在城牆上開始歡呼起來,特別是看到大都督的旌旗之後。
    官軍井然有序的趕到城外,在和州城北五裏處紮營,與和州形成掎角之勢。
    而叛軍在看到那三千騎軍在外圍警戒護衛之後,也就沒有趁官軍立足未穩發動突襲。
    首先無論是烏江還是含山,距離和州城都不遠,官軍遠遠談不上疲憊。
    而在此前傅津川甚至想要集合全部騎軍疾行,突襲正在攻城的叛軍。不過行軍的時候,就接到了前線的斥候回報,說叛軍的探馬數量極多。突襲的想法立馬就被他自己否定了。
    所謂突襲,必須達成突然性,不然傅津川這裏數千騎兵奔襲過去,敵軍的探馬探知消息,叛軍在城下嚴陣以待,三千騎兵疾行過去難道去衝陣嗎?
    就算是三千具裝甲騎也不敢這麽幹!
    於是一貫喜歡出奇兵的傅津川,選了穩紮穩打,各部交替行軍,騎兵兩翼護衛,把行軍途中該做的事情都做的極為紮實。
    所以在一群叛軍將領陪同這吳王登上樓船的時候,陸慶就顯得多少有些尷尬,好像跟他說的不太一樣啊...
    吳王望著數裏之外的官軍大營,心裏憂慮更重了。
    不過他還是準許了王炳和陸慶的求戰。
    王炳為前部,陸慶負責指揮全軍。
    這也是沒辦法的,雖然前後左右四將軍各有其能,但邊軍出身的陸慶毫無疑問是更了解官軍而且指揮作戰也更有經驗的一位。
    至於吳王自己,他從來不擅長兵事,更遑論親自指揮大軍作戰了。
    有些人哪怕一輩子身在軍旅,諳熟戎機,卻怎也算不上真正的將軍。
    便如吳王趙德玉,他見聞廣博,也能參與軍隊的組織調度,平日裏發號施令也有模有樣。
    可是到了兩軍對壘的關鍵時刻,他缺乏對戰機的敏銳洞察,同時也無法在毫厘之間作出最為正確的決策。
    趙德玉當然清楚這一點,所以他直接把戰事的指揮權交給邊將出身的原杭州司馬陸慶。
    傅津川這邊,也沒有閑著。大軍在紮營的時候,他與杜佑,檀琿,張杲,王左丘,謝安持、許應龍幾人,登上了一處高地眺望叛軍大營。
    “果然是北人便於鞍馬,南人便於舟楫。背靠大江立營,有舟船之利,好一個進退自如啊。不過如此瞻前顧後,這吳逆倒是少了幾分豪氣...”
    傅津川的評論看似誇讚,但實際上充滿了朝廷勳貴對於反叛宗室的輕蔑。落在眾人耳朵裏倒也尋常,除了謝安持,神色有些迥異,他聽著有些像是諷刺南人...
    不過南北之爭由來已久,這到也是正常。
    而傅津川本意其實是想說這吳王趙德玉,都特娘的造反了還給自己留後路呢?紮營直接正在江邊,看營壘應該是兩三萬人的營帳。就是說剩下的那些人還都在船上。
    光看這一點,傅津川就覺得對方成不了事。
    想贏怕輸,思慮過重。
    都造反了,這時候不來個破釜沉舟還等什麽呢?
    “我觀叛軍營壘,倒是有些手段,都督不可輕敵啊。”
    武功中衛指揮使杜佑勸諫道。
    “杜將軍放心,都督曾經親自前去潤州觀察敵情,還曾經...”
    “咳...”
    卻原來是傅津川沒說話,身為幕僚的王左丘想著替都督解釋一下,結果差點把百騎劫營的事說出來。
    幸虧許應龍及時一個咳嗽,讓王左丘把後麵的話咽下去了。
    杜佑聽了束手道:“倒是末將孟浪了。”
    傅津川笑道:“都是一家人,杜將軍也算是我半個長輩,何必如此客氣?”
    這話一出口,杜佑頗有些受寵若驚,笑道:“都督嚴重了,不敢當不敢當...”
    說起年紀,杜佑四十幾歲,倒是足夠當傅津川的長輩。但這個長輩那是那麽容易當得?
    說他是半個長輩已經很給麵子了。
    杜佑是關中人,自幼習武,十八歲的時候作為關中戍卒隨老英國公一起參加過滅高昌之戰,那一戰之中他斬首十二級,老國公看他驍勇,選他做了親衛,後來又傳授他兵法和治軍用兵之道,舉薦他為官。
    按照主從關係來說,他無疑是國公府門人,傅津川這個國公府的嫡派子孫,那就是他半個恩主。
    而傅津川對他絕口不提老國公的恩德,反而說他是“半個長輩”,這臉已經給到天上去了。
    現在就讓杜佑拎著大刀一個人去砍吳王全軍他都不會說半個不字!
    “許兄,你是上京才子,詩雙絕,回去寫一封檄,或者戰書也行,最好要讓吳王氣急敗壞,主動來攻。”
    許應龍點頭道:“諾。”
    傅津川的想法其實也很簡單,紮好營壘,吸引敵軍來攻。
    不過趙德玉這個老狐狸在看過上京才子許二郎的檄之後,卻是大笑。
    然後命長史顧鄉林同樣寫了一份書信,卻是勸降的。然後摘抄多份命弓箭手射入官軍大營。
    信上說吳王討逆大元帥愛惜傅津川的驍勇,隻要他“反正”幫助吳王清君側,事成之後就讓他繼承英國公的爵位,延續家門...還繞過他父親傅懋修一命。希望他不要負隅頑抗...
    “哈哈哈哈...”
    傅津川看過書信之後直接大笑起來,然後道:“我如今才知道什麽叫癡心妄想啊,他這吳逆居然覺得他能贏...”
    說笑之後這位年輕武人終於露出那久違的崢嶸。
    “擂鼓,聚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