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西洱河之戰(一)
字數:4018 加入書籤
沉默,隻有一陣陣沉默。
萬南山死死的盯著李九州的表情。
他顯得那麽的平靜。
“將他好好葬了吧。”過了半晌,李九州才說出了這句話。
即便他不說,萬南山也會把薑衝好好安葬的。
到此時,薑衝帶著一起投軍的數十人,已經死得一個不剩了。
並沒有太多時間給李九州去猶豫思考,接下來,他們要馬上殺向西洱河。
過了西洱河,便是太和城,陸千年說過,太和城裏還有數萬具自己同胞的屍體。
盡管如此,李九州還是抽出了時間,讓人將這些戰死的士兵葬了。
又打了一場勝仗,楊國忠更是對李九州刮目相看,主動找到了他:“李將軍,接下來打算如何做?”
李九州沒有猶豫:“我以為,當乘勝追擊,直奔太和城。”
“好,正合我意。”楊國忠建功心切,巴不得馬上奪取南詔都城,滅了南詔,建萬世偉業。
李宓沒有異議,陸千年沒有異議,其他人更沒有異議。
稍做休整,大軍便朝西洱河殺去。
“將軍,你見多識廣,可知道太和城長什麽樣,比長安如何?”一打起仗來,萬南山便沒了先前的病態,一路上跟著李九州左右,問個不停。
“我又沒去過,怎會知道。”
“南詔小國,想來那太和城應該比不上長安,我倒是更好奇陸將軍所說的萬人塚。”
李九州這才回頭白了他一眼,“有什麽好看的。”
說是這樣說,但自己心裏也很好奇。
“待到咱們攻進太和城,也給南詔人建一個萬人塚。”萬南山眼裏放光,似乎勝利近在咫尺。
“你想得倒挺美。”李九州知道,太和城可是沒那麽好拿下的,能不能過得了西洱河,都是個問題。
已經打到南詔家門口,敵軍以逸待勞,人數占優,糧草占優,勢必殊死一戰。
“若是到了西洱河,還要像今日這般渡河,又有誰可以去。”提到薑衝,萬南山尚自難過。
萬南山是個重情重義的漢子,雖然和薑衝相處時日不多,卻也被他舍命報國的精神感動得一塌糊塗。
為了防止敵軍偷襲,行軍速度並不算快,沿途不見敵軍的蹤影,想是都已退回了太和城。
萬南山衝李九州咧開了嘴笑道:“這幫南詔人學乖了,不敢再跟咱們正麵剛。”
李九州囑咐道:“注意防備,不可輕敵。”
萬南山搭上弓箭,朝山林中嗖嗖幾箭射了出去,一臉發愁的樣子:“還真沒人,白白浪費了我幾發箭。”
李九州呸了一口,“去太和城找南詔人賠。”
萬南山笑得像個爛柿子。
沿途山勢陡峭,叢林密布,楊國忠怕突然被襲擊,慢慢悠悠的縮在最後麵,嚴重影響了進軍速度。
李九州等不及他,先率了頭撥人馬快速前進,一日功夫便到了西洱河。
西洱河前開闊,老遠遠便已見敵軍營帳黑壓壓一片,烈日下甲光金鱗閃閃耀眼,旌旗飛舞,號角聲此起彼伏。
“瞅這樣子,敵軍不少。”李九州轉頭對萬南山說到。
“隻怕有數十萬。”萬南山也是心頭一震。
陸千年拍馬趕到,“敵軍人多勢眾,想是集全國之力做好了和我們決戰的準備,再加上吐蕃的大軍,想要過這西洱河隻怕不易。”
李九州便命先紮營,等待楊國忠一行。
敵軍也並未主動出擊,一看這陣勢,若是唐軍不主動進攻,不幾日便會糧草耗盡。
楊國忠帶著大軍已經到了。
見了敵軍這形勢,楊國忠大驚,“沒想到南詔還有這麽多士兵。”
南詔貧窮,因為其募兵製度仿照大唐府兵製,隻要從軍,家中便可免稅,是以全民皆兵,戰鬥力亦不容小覷。
何況唐軍已到家門口,人人都抱著守衛家鄉的心態,自當死戰。
李宓寬慰楊國忠:“這幫蠻子打仗全憑勇力,咱們避其鋒芒,以計取之,當可獲勝。”
楊國忠卻不太相信,隻說道:“敵軍勢眾,準備充分,俗話說窮寇莫追,我等現已取得大勝,不如班師回去。”
李宓有些擔心:“我軍若回去,敵軍必定複返。”
楊國忠直搖頭,又下了那道他常用的命令:按兵不動。
一麵派人向朝廷奏報:已大勝攻至南詔都城,南詔已服,請求準予班師回京,留李宓為劍南道留後,防止敵軍反撲。
楊國忠就這樣把李宓給賣了。
李宓自己策馬來到前方,見李九州亦在,便下馬,看著南詔大軍秣兵曆馬,直歎氣。
李九州好奇,問道:“李禦史為何歎氣。”
李宓尚自長歎不已,說道:“南詔受聖朝冊封,稱臣納貢,不違不悖,豈有風雲突變之理?自古征戰無情,知交對壘,弟兄仇殺,血染沙場,天理良心何在!”
素聞李宓和南詔國王閣羅鳳關係很好,這場戰爭,他也知道是大唐不對在先。
李九州於是安慰他:“為將者當稟忠於國,如今君命難違,縱然洞悉事態原委,也無回天之力,李禦史何苦傷精費神!”
李宓一奇,“你怎知此中緣由?”
李九州方覺失言,自己年紀輕輕,之前久在長安,又怎會知道這場天寶戰爭其中的緣由。
李九州嘴唇張了又張,將“我是個穿越者”這句話硬生生咽了回去。
李宓見他不說話,便找了個話題:“久聞李將軍乃藥師後人,先前所見,果是勇猛,真不愧是將門虎子。”
“不敢當,李禦史才是為國盡忠。”
李九州並沒有恭維他。
兩年後,皇帝會再命李宓與何履光帶兵十餘萬征伐南詔。
他的五個兒子也會在征南大軍之列。
李宓最後的結局,是兵敗,和五個兒子一起投洱海殉國,死得忠義。
而李宓兩年後的兵敗,是唐王朝“第一次”敗給南詔,即便死了,卻還要遭受世人的唾罵。
當然,這些隻有李九州知道。
一想到這些,李九州不禁有些同情李宓,咬牙忍淚。
李宓還道他是因為知道這是一場無端的戰事而難過,反倒安慰起他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