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開始搞發明
字數:3302 加入書籤
一夜無話,照常上完學堂,孫慶便獨自一人來到書庫,關上門,來到後院開始清理,隻見他拿出一把鋤頭,一點點將幹掉的雜草清理出來。
就在他清理時,突然發現幹草叢中有一棵長得特別粗壯的麥穗,隻好停下手裏的活計。
低頭仔細看了看,這才發現有何不同,原來在這個時代,農田裏的麥子普遍長得高大,但是結實很低,一般風一吹便會大片倒掉。而這棵麥穗,長得不算太高,但是杆很粗,結實也比農田裏的那些麥子更多。而且這個季節其他麥子才剛剛開始抽穗,而這株麥穗則是已經開始結穗,明顯各個條件都優於現在的麥子。
於是一個想法便不由自主地在孫慶心中萌生。
搞雜交小麥,作為一個穿越過來的人,他深知農業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如果真的能將雜交小麥弄出來,那榮國的農業將會有個大發展,大發展之後必會打仗,那自己就會有用武之地。
但是小麥到底能不能雜交成功,孫慶不敢打包票,隻能先試試了。
孫慶繞過那株麥穗,繼續清理其他雜草,在清理時,他仍想找到看看有沒有其他的麥穗,但讓結果他大失所望。
孫慶隻好認命,隻見他不知從哪找出一個破舊的涼席,折斷後圍在那株麥穗周圍,在不影響麥穗生長的同時,保護住那株麥穗。
處理好麥穗後,他稍微清理了一下自己,便來到大廳,拿出自己昨天在大街上買的工具,開始在桌麵上塗塗畫畫。
片刻之後,在孫慶麵前已經丟了十幾團的廢紙。
孫慶撓撓頭,自言自語道:“這東西明明在電腦上很好就能畫好,但用手畫不是這裏出差錯就是那裏出差錯,看來還是術業有專攻呀”。
孫慶搖了搖頭,繼續開始自己的創作。
終於,在某一刻,一聲如釋重負的喘氣聲出現在大廳。
之後就聽見孫慶哈哈大笑的聲音傳出,隻見他放聲說道:“這鬼東西,總算是被畫出來了”。
隻見在孫慶麵前,六張紙雜亂的擺在桌子上,紙上畫著一個類似現代水車的圖,在線條上標注著尺寸大小,在水車的旁邊是一個軸承類似的東西,還有一個大風扇。
如果讓現代人一看,那東西明顯就是風力發電的風車和水車的結合物。
這樣一個東西在現代很是平常,但是在這樣一個年代,這個東西將會很大程度上帶動農業的發展。
孫慶做完這些,沒有停下,將這些東西收起來,又拿出一些白紙。
他靠在椅子上,心想,他在青山鎮轉的過程中,看到街上現在來來往往的車還是木質軲轆的獨輪車,這種車一方麵載的東西太少,另外一方麵,木質軲轆承重很小,幾乎是不能運特別重的東西,這很大程度上會降低整個社會的運載能力。
看來製造一款車很有必要呀。
但是要製造什麽車呢。他陷入到了沉思。
最終他想起了當年在大學當誌願者期間看到的農村的架子車。那種架子車兩個軲轆,前麵可以套著牲畜,放到現在這個沒有石油資源和發動機的年代,製作這樣一個簡單的交通工具,應該剛剛合適。
說幹就幹,他腦海裏呈現出架子車的大概構造,先在紙上畫出一個草圖。
然後將水車的構造和軸承稍微調整了一下花在了紙上,一個帶軸承的軲轆雛形便呈現在了孫慶麵前,然後他按照架子車的樣子畫出整個車架。
有了第一次水車的設計,第二次的設計比想象中更快地被製造了出來。
就在他完成所有的東西,準備拿著圖紙去找劉家福時,那三個家夥鬼鬼祟祟地出現在了書庫門口,一看孫慶沒有在幹活,鬆了一口氣便進入到書庫中。
不怪這三個家夥這般樣子,關鍵是昨天的活確實是將三個平時錦衣玉食的人累得夠嗆。
孫慶也是看破不說破,但是還開口調笑道:“呀,你們三不是說不來嗎,怎麽天快黑了來了”。
三人哈哈一笑,說道:“這不是怕孫兄還沒忙完,我們於心不忍前來幫忙嘛”。
孫慶也不計較那些,他喊過來三個人說道:“正好你們來了,我正好要去找你們一趟”。
劉家福、周生和李岩三人都很好奇,孫慶找他們有什麽事。
隻見孫慶拿出剛剛隻做好的圖紙,對劉家福說道:“還記得我前幾天說過的要喊你們一起搞東西麽?”。
劉家福三人點點頭,相互看了一眼,說道:“記得,我還以為孫兄是開玩笑的,孫兄請講,不管搞什麽,隻要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的事,我們一定義不容辭”。
孫慶看著三人的表情,說道:“放心好了,不是什麽特別難做的事,而且一旦做成了,那對你們也肯定是有好處的”。
三人一聽先是鬆了一口氣,隨後聽見孫慶所說都是眼前一亮,一個能寫出這般詩詞的人,一定有大才,那他這般說,那估計好處不小。
孫慶展開那水車的圖紙說道:“你們可知對於青山鎮的人來說,什麽最重要”。
三人搖搖頭,表示不知,他們世代生活在這裏,沒有發現有何最重要,要說最重要那估計就是錢了。
孫慶心想,也難怪,他們不像自己穿越而來,很難發現周圍環境的問題,也確實是,人一旦適應一個環境,就很難再發現環境的問題,就如就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一樣。
隻見孫慶說道:“你們有沒有發現,青山鎮地處西北,常年缺水,而清水河又急,很難被用來農田灌溉,所以水是目前青山鎮最重要的東西”。
三人仔細想了想,點點頭,說道:“你這麽一說確實是這樣的”。
劉家福接著說道:“那按照孫兄所說,你有辦法解決這件事”?
孫慶點點頭,說道:“確實有辦法,但是是否能做成這件事,還是具體去實施”。
孫慶接著說道:“而要做這件事,就得靠這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