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馬氏五常

字數:4246   加入書籤

A+A-


    安排好了江陵的具體事務後,劉琮留下費禕和魏延,帶著龐統和徐峰,率領三千騎繼續南下,朝著荊南四郡進發。
    距離江陵最近的是長沙郡,劉琮決定先去長沙郡,長沙郡有他想要擁有的大將!
    官道上,劉琮一行人策馬奔馳,身邊的徐峰突然指著前頭道:“主公前麵好像有人。”
    劉琮順著徐峰手指的方向看過去,一輛馬車停在路中間,卻沒有馬,車轅杵在地上。
    一個身著青綠色服飾的文士站在路中間,看到劉琮一行人,揮擺著手臂。
    “走,過去看看!”劉琮下令道。
    “主公,還是讓末將先過去查探一番吧?”徐峰道。
    “哈哈哈,目之所及,不過那文士一人,何所懼哉?隨我來!”劉琮爽朗一笑,隨即率先策馬而去。
    幾十騎圍住馬車和那青年,劉琮打馬上前問道:“你是何人?為何在此?”
    那青年對著劉琮躬身道:“在下襄陽宜城人,馬謖馬幼常,車上的是我四哥馬良和他的書童。”
    馬謖!馬良!
    “馬氏五常,早有耳聞。不知幼常何故在此?”劉琮聽到這兩個名字,直接下馬走到馬謖身前還禮,一臉關切道。
    馬謖歎了口氣:“我和四哥來荊南遊訪,卻不想遇到了五溪蠻族部眾,我四哥與他們理論,卻被打傷。”
    “四哥的書童情急之下,為我四哥受了一錘。我拿出所有的金銀細軟,獻出馬匹,他們才收手而去。”
    五溪蠻族盤踞在武陵郡和長沙交界處,人口近二十萬。
    或許說五溪蠻族不太清楚,沙摩柯聽說過吧。曆史上劉備討伐江東,就是派遣馬良出使五溪,賜予沙摩柯官職爵位,金銀糧帛。
    沙摩柯接受劉備的賞賜後,出兵助他討伐東吳,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率軍斬殺!
    劉琮一時間也是有些唏噓“這馬良難道是和五溪蠻族有緣?不過,這波幹的漂亮,算是便宜我了!”
    馬謖揭開車簾,裏頭躺著一身著暗紅服飾的文士,鼻青臉腫,右邊眉毛上有一撮白色毛發。身邊是個小書童,後腦勺上鼓起來一個大大的包,流出來的鮮血已經幹涸。
    “我一個人實在無法將他兩人帶走,請這位將軍幫幫忙吧。他們都需得趕緊救治啊。”馬謖一臉急切的對著劉琮懇求道。
    “山榮,此地距離益陽還有多遠?”劉琮問道。
    他們現在已經進入了長沙郡的範圍之內,但是長沙郡的治所是在益陽。
    “主公,約莫還有六十裏。末將已經派人去通知長沙太守韓玄了。”徐峰想了想道。
    “再派人去告訴他,讓他先等著,就說我這還有要事。”劉琮平淡地說道。
    馬謖聽到這裏,也體察到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或許不是普通的將軍,不過他救人心切也沒有多問。
    “主公欲行仁義於天下,當救人為先啊。”龐統深知劉琮的心思,而且他也知道馬氏五常的名頭,自然想替劉琮拉攏二人。
    劉琮讚賞地看了看龐統,點頭下令道:“山榮,牽匹馬來,將馬車架上。派出千騎,查探此處往益陽方向,是否有醫者。”
    “諾!”徐峰領命而去。
    “多謝將軍,多謝將軍!”馬謖對著劉琮連連叩首道。
    “哎,幼常不必如此,我早就想去拜會馬氏五常,尤其是你四哥,不想今日在此見到,此皆天意也。”劉琮扶著馬謖道。
    花花轎子人人抬,一番溫聲安撫加之言語間的敬重,惹得馬謖也是有些不好意思和深切的感激。
    “不知將軍名號?”馬謖看著架馬車的士卒,也放下心來問道。
    “哦,忘了自報家門了。在下劉琮!”劉琮對馬謖道,又指著龐統道,“此乃,鳳雛龐統!”
    龐統也是對著馬謖見禮,馬謖還禮:“原來是劉公子和鳳雛在此,馬謖失禮了!”
    幾人笑交談間,徐峰領著人回來:“主公,前麵五裏處,有處莊子,士卒打探到,裏頭有個叫張機張仲景)的老頭,精通醫術。他叫我們把人帶過去。”
    劉琮心頭一顫“今天是什麽好日子啊?”
    “立刻出發!”劉琮上馬下令道。
    “諾!”
    馬謖也上了馬車,照看他馬良和小書童。
    一行人都是騎馬奔馳,不過一刻便到了徐峰所說的那處莊子。
    士卒準備敲門時,劉琮親自上前,開門的是一個中年男子,身後跟著兩個小童。
    “家父等候諸位許久了,請各位進來吧!”中年男人對幾人拱手道。
    “士元和幼常,山榮隨我進去,除了抬人進去的士卒,其餘人等守在莊外!”劉琮下令道。
    “諾!”
    走進莊子內,劉琮等人就聞到了非常濃鬱的草藥味道。
    越過前院,進入堂屋裏,隻看到一個背影,雖白發蒼蒼,脊背卻挺得筆直,手裏拿著竹扇,輕輕煽動著熬藥的火爐。
    “爹,人到了。”中年男子上前一步道。
    “將受傷者抬進來吧,放在那兩張草席上。”老者回頭瞅了眼眾人,用手中的竹扇指了指鋪在地上的兩張草席道。
    劉琮身後幾個親兵,將馬良和那小書童放在草席上,退出堂屋。
    老者緩緩起身,走到兩人身邊,將馬良的衣物剝開,看了看便轉身去看那小書童。
    馬謖緊張的看著這一幕,卻沒有開口打擾張仲景。
    掰過小書童的頭看了看他後腦勺的包,又摸摸已經幹了的血,張仲景歎了口氣:“替這小娃娃準備後事吧。”
    聽到這話,馬謖麵露悲容,劉琮看著躺在草席上的書童,不過十來歲,若是放在後世,還是個小學生。
    而如今,卻因為這亂世而早夭。想到這裏,劉琮也沒有了剛剛遇見馬氏兄弟和醫聖張仲景的喜悅。
    劉琮緊緊捏著拳頭,麵色不忿,但他知道如果不結束這個亂世,死的人隻會更多。
    真的按照曆史三分天下,三國連年征戰,最受苦的永遠都是百姓。
    雖然說,西晉建立後,朝政混亂腐敗,導致五胡亂華,但這隻是根本因素。
    西晉建國之初,人口隻有一千六百多萬,不得不引胡人入內地,來充實人口。
    從客觀原因看,三國幾十年的戰爭,以及三個國家各自為政的消耗,是人口在三國時代增長緩慢的重要因素。
    所以西晉初年的引胡人入華夏,也是逼不得已的策略,但這還是人口稀少引發的。
    馬謖雙眼布滿眼淚:“這孩子是我四哥找來給秉兒馬良的兒子)當書童的。昨日那孩子的爹娘,還滿心期望地送走孩子。今日卻……”
    這個時代的窮苦人家,也是比較樂意把兒子送到大戶人家府裏讀書。若是能識得一文半字,將來也不用跟老輩人一樣,一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
    在這個求學艱難的時代,華夏的窮苦人家,已經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了。他們就算沒錢送兒子去學堂,請個先生,也會想方設法的為孩子選擇對他好的路。
    眾人聽到這裏,都是沉默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