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103
字數:6856 加入書籤
聽說過皇帝寵臣子的, 卻沒聽說過寵臣子到讓對方經常留宿。太陽底下無新事,從前也有許多媚上的寵臣, 具體到哪種程度大家心知肚明。
沒想到陳世子年紀輕輕, 居然也走這條路!!
然而在波譎雲詭的朝堂,這點風月密談轉瞬即逝,無法占據眾人太多心神。
陛下大婚之後,其次便是平內亂, 安四境。
同年六月, 陛下派出的大軍在南疆與五皇子等叛黨交戰數場, 有戰有敗。
叛軍在此地經營許久, 五皇子舊黨大多是當年威武侯將軍遺部,驍勇善戰。但先皇駕崩太早, 五皇子根基尚且不足,麵臨大軍壓境,終究是敗多勝少。
數月過去,已近第二年夏末。在負隅頑抗大半年後,叛軍宣布投降,五皇子兵敗後於帳中自刎。
關於五皇子是否是自殺,這件事卻有爭議。
據五皇子舊部所言,在兵敗半月前, 五皇子與部下商談過投降的下場。那時的五皇子雖然心理壓力很大,卻抱有期望地幻想, 或許他隻要向太子低頭,自己會被貶為庶人和被圈禁。
五皇子明顯有求生的欲望,又如何會在投降前夜自刎。
這其中疑點重重, 卻沒人敢說。
無非是因為凶手極有可能是坐在龍椅上的陛下, 如今天下的主人。
距離先皇駕崩陛下登基也過去了大半年, 若說當時眾人不清楚,現在卻也都看清了一切都是陛下的算計。
五皇子和先皇的死是否有關係尚且另論,但若是對方沒有選擇謀反,最差的結局也不過是圈禁。
然而陛下從一開始便沒打算留下五皇子的命,所以才會故意逼其離京謀逆。
如今又怎麽可能心慈手軟,留下後患。
五皇子死的當天,捷報傳來,謝仙卿卻似早有預料。他看完那張密信,隨意鬆開指尖,那張信紙便輕飄飄地落於案麵。
回憶起不久前收到的消息,得知五皇子城破前試圖舉兵投降時,他眼眸微冷,淺歎一聲。
“五弟既死前已有悔意……我記得他有幾個兒子?”
“回陛下,共兩子一女,長子已七歲了。”
謝仙卿神情淡淡,似隨意歎道:“已能記事了。”
張公公心中一緊,並不敢出聲。
時人不少人猜到了五皇子一事與陛下有關,私下也曾有流言抱怨陛下心狠,沒有兄長容人之量。
張公公跟隨陛下已久,卻明白對方的良苦用心。
五皇子有謀逆之心,即使被圈困於長安也不會安穩,謀逆是遲早的事情。
長痛不如短痛,與其靜等他日後爆發,倒不如趁他現在根基不穩時一舉鏟除,方能避免更激烈久遠的戰爭。
戰爭帶來動亂,使民生不穩。內亂不平,外敵也會虎視眈眈。陛下從沒有將五皇子放在眼裏,卻不能任由禍端彌留。
謝仙卿問了兩句,便輕飄飄揭過,好似沒將這件事放在心上。
他忽然側首,抬眸詢問身旁的張公公:“皇後何在?”
“回陛下,皇後娘娘一早便出宮去了,聽說與永安侯有關。”
謝仙卿眯起了眼:“永安侯?”
……
叛黨已平,國家安定下來,便有人心思動了。
今日早朝後,李大人率先道:“如今內亂已平息,臣等認為,陛下是否應將選妃一事提上議程?”
距離陛下大婚已過去近半年,期間皇後娘娘一直沒有傳出好消息。偌大的後宮,如今竟然隻有皇後娘娘一人,以及時不時留宿的陳世子。
前些時日大家還認為陛下龍馬精神,認為其豔福不淺。可如今半年過去,陛下身邊依然隻有陳氏姐弟二人,大家便覺得不對勁了。
普通大臣家中也有幾名小妾,陛下何等身份,沒有後妃三千便罷了,居然明麵上到現在隻有孤零零的一位皇後!
這是他們作為臣子的嚴重失職啊!
從前陛下推辭時局不方便選妃,如今五皇子叛黨已平,陛下也該廣納後宮,為皇家開枝散葉了吧!
故而李大人此話一出,朝堂短暫的沉默後,頓時響起不少附和聲。
侍中郎麵色凝重:“陛下膝下無子,應以國家社稷為重,充盈後宮廣納賢妃……”
陳皎今天沒什麽事,本來正雙手揣袖摸魚睡覺呢,驟然聽見有人提議給她男朋友選小老婆。
她當場就清醒了,扭頭就想看看究竟是誰這麽缺德。
神經病啊,一天天沒事做還要管皇帝娶多少個小老婆。
李大人得到眾人支持,正侃侃而談勸說陛下充盈後宮時,忽然覺得後背冷颼颼的。
他轉過頭,便對上了陳皎憤怒的眼神。
李大人:……
忽然想起來了,這小子也跟陛下有一腿。
謝仙卿未料叛黨平息後,這些人卻將目光放在了他的後宮中。他扶額,思量道:“朕與皇後恩愛情深……”
恩愛情深四個字一出口,謝仙卿還沒說完剩下的話,眾人便齊刷刷地看向陳世子,等待對方的反應。
陳皎正瞪李大人呢,忽然受到了所有人的關注,茫然了。
……看我幹嘛?
謝仙卿坐於上首,自然沒有錯過大家的眼神。
想到民間那些關於自己的風月流言,他頓時頭更疼了。
謝仙卿心中歎了聲氣,沉吟道:“未免皇後傷感,朕此生不會納妃。”
這話一出,就如同油鍋裏進了一滴水,所有人都炸了。
“陛下!”
“陛下三思啊!!”
在一片喧囂聲中,謝仙卿揉了揉眉心,道:“此事朕心中已有決斷,日後無需再提。”
這件事顯然有許多人接受不了,為避免剩下的嘮叨和勸誡,謝仙卿直接起身,讓張公公宣布退朝。
謝仙卿走後,朝堂上依然充斥著各種聲音,原本平靜的宣政殿沸騰至極。
“聞所未聞,荒謬!”
“陛下怎會有此意,必定是有小人背後蠱惑!”
“中宮無子便罷,居然妄想霸占陛下,莫不是想好事都讓他永安侯府占光了!”
眾人反應如此激烈,除了震驚之外,也有因為利益被觸及的憤怒。
後宮也代表著朝堂的勢力,此前眾人追逐皇後之位,未想被永安侯府後來居上搶到手。大局已定,此後眾人便更加認真地盯著陛下後宮中的妃位。
可現在,陛下居然說他不納妃了?
陛下不納妃,也就意味著下一任皇帝無論是誰,都隻會出在永安侯府!
一群人背後議論許久,然後異口同聲地將矛盾怪在了永安侯府上。
也不知陳氏姐弟如何蠱惑陛下,才唆使對方同意。
大家也不是不講理的人,皇後之位歸你家了,妃位總得給其他人分一分吧?都是太子黨有功之臣,總不能你吃肉,連湯都不給兄弟們剩一口啊!
大家氣憤之下,連續上表多日。陛下對所有勸他充盈後宮的折子視而不見,就連右相和太傅等人出馬都無功而返。
看樣子果真如他前幾日所說,心意已決。
此事可大可小,陛下已經娶妻,又不需要用充盈後妃來平衡臣子間的關係。皇後雖然無子,卻也才過半年,遠沒到‘皇後無子需要廢後’的地步。
納妃跟社稷也沒什麽關係,以至於大家勸陛下的言辭也不敢太過激。如果是其他關乎社稷黎民的國家大事,諫臣們早就前仆後繼地撞死在宣政殿了。
可如今隻是因為陛下不納妃這件事,他們便大張旗鼓地一頭撞死,那史官記載下來,說出去也不光彩啊?
大家勸不動陛下,便決定找當事人負責了!
幾日後,永安侯下朝後,便被眾人團團圍住了。
聽完眾人的來意,他指著自己的鼻子:“你們叫我去勸皇後,讓皇後娘娘勸陛下選妃?”
侍中郎義正言辭,沉聲道:“陛下年近而立,膝下尚且無子。即使不大選,也得盡快小選幾位妃子進宮了。”
大家鬧騰許久,也想明白了。
永安侯府的人想要霸占後宮,但這件事根本就不現實,他們總不能真的讓陛下不選妃了。
所以大家覺得退一步。不大選後宮可以,但也要小選吧。
提出這個提議後,大家都認為永安侯會滿口答應,誰料對方神情更加古怪了。
永安侯此前也聽說過陛下似有有不納後妃的意思,不過他也不敢相信,直到前幾日陛下金口玉言,當著群臣麵拒絕此事,永安侯才敢相信。
自己女兒不用傷心,永安侯自然歡喜。
而朝堂上這些人因此鬧騰的事情,永安侯也早就知道了。
因為侯府的立場,永安侯從未參與其中,每次見著這些人都避開走。
沒想到在其他人眼中,他好像是個傻子!這群人居然找他去勸說陛下納妃。
如果是從前,永安侯肯定二話不說開始破口大罵了。但今天他看著麵前這十幾人,他冷靜了一下,沒有第一時間口吐芬芳。
倒不是永安侯不想跟這些人吵架,主要是他怕一言不合打起來。
自己勢單力薄,到時候肯定是被打的份。
永安侯收回手,假裝聽不懂這些人在說什麽:“你們為何不自己去求陛下?”
見他揣著明白裝糊塗,李大人當即笑著威脅道:“不知永安侯是否察覺,陳大人近日常留宿宮中,與陛下關係疑過親近了些……此事一旦傳出去,恐對陳世子名聲有礙啊。”
你兒子媚上,你女兒慫恿陛下不納妃,她們不懂事你也跟著不懂事。
此前大家都揣著明白當糊塗,如今眾人卻直接揭開了此事。
如果是從前,好麵子的永安侯聽到這話,必定會羞得滿臉通紅。
從前他不讓陳皎跟太子走近,便是擔心永安侯府像如今這樣,被眾人指摘媚上,名聲受損。
但這兩年大大小小的都經曆過了,永安侯也成長了。
通俗點來說,就是他不要臉了。
被侍中郎王尚書等人圍著,永安侯雙手揣袖,感歎道:“陛下向來信重犬子,時常命她陪伴在旁處理宮務,有時太晚了些也正常。諸位如有意見,不若去找陛下商談。”
他都被人連續寫了多少封信被罵綠王八了,還有個屁的麵子。
再大的臉麵,哪有女兒重要。
這世上誰不願意丈夫隻有自己一人,誰會想跟其他女人爭一份寵愛。
他娘他妻子都沒吃過的苦,憑什麽叫他女兒去吃?縱使陛下坐擁天下,永安侯也不服氣!
永安侯巴不得陛下一輩子不納妃,怎麽可能會幫著這些人出謀劃策。
永安侯義正言辭,梗著脖子說:“諸位大臣如此關心陛下後宮之事,倒不如將目光放長遠些,落在民生之事上。”
陳皎不知從哪裏冒了出來,探頭附和道:“對啊,諸位大人若是實在沒事做,不如去城郊村口挑大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