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第 144 章
字數:5848 加入書籤
次日百官休沐, 皇帝口中最賊的“小狐狸”,帶著其中一卷“順走”的聖旨正趕往南平伯爵府。
那夜禦書房與皇帝飲酒下棋,究竟是君臣間私下閑敘, 趁著皇帝興致高,裴少淮伺機“索要”, 自不可能失了分寸,言之非分。否則事後傷了君臣情誼不說, 也易被他人攻訐為奸臣。
兩壺薄酒, 意醉人未醉,裴少淮提的都是私事而已。
那夜談及棉株種植和棉布紡織,這其中一卷聖旨自然與三姐的棉織造坊有關。另一卷聖旨, 則是裴少淮為娘親而求——
裴秉元自太倉州辭官致仕, 朝廷先為其虛晉了正四品官,卻未封林氏四品恭人誥命。此事倒也正常, 畢竟裴秉元政績在五品而不在四品, 且等到裴秉元承爵之時, 林氏自會受封,並不急於一時。
然兩者於林氏而言意義大有不同。
娘親這些年受了不少委屈, 裴少淮身為兒子, 能替母親多做一些是一些。百事孝為先,盡孝不宜遲。
那道聖旨如今仍藏在裴少淮書房中, 他心想,等到工部神帛製敕局織好誥命卷軸,禮部備好禮製,聲勢浩蕩到府宣封, 再告訴娘親也不遲。
朝中四品五品的官員並不少, 但能隨夫君受封的官婦並不多, 想來此事能讓娘親高興一場。
……
馬夫長籲一聲,馬韁一勒,馬車緩緩停於南平伯爵府門前。
裴少淮抽回思緒,將聖旨藏於寬袖之中,進了喬府。
正堂中,雪盞茶杯熱氣氤氳,裴少淮將金色聖旨取出,推至三姐、三姐夫跟前,他自認為動作已頗為鄭重,然裴若竹、喬允升相視,皆是驚詫——弟弟竟就這般風輕雲淡地從袖中取出了一卷聖旨。
且不論聖旨中言之何物,單是這番舉止,已叫人吃驚。
半晌才回過神來。
“三姐且打開看看。”裴少淮說道。
裴若竹鎮定了幾分,緩緩撤開卷軸,唇間默讀微動,當讀到“賜名‘北直隸棉織造坊’,選民女織婦為工,機織天下棉布”一句時,顧不得繼續往下讀,抬頭望向裴少淮,滿臉喜色,一時間不知言何。
弟弟為她求來這樣的聖旨,顯然是明白她的心思。
賜名為“坊”,而不似“杭州織造局”那般為“局”、為“司”。
裴若竹感激道:“謝弟弟助力,弟弟之思量,叫人敬佩。”
“三姐之作為,才真叫人敬佩。”裴少淮認真說道,“三姐傾盡家財開設棉織造坊,並非想當一‘錢袋子’,而是為大慶婦人謀一容身之所、養家之本,此等氣度,鮮有人能及。”
把棉紡織當作生意來做,做得再大,也不過是朝廷的“錢袋子”而已。太平時產布,戰亂時貢銀。
三姐若是想要借棉布謀財,方法何其之多,何須進宮獻布皇後?
裴少淮言道:“聖旨已帶到,請三姐仔細收好。”他起身負手踱步,思量了一番,又隱晦說道,“等過了幾年,家家戶戶民婦采棉織布以養家,成了常事,則又是另一番說道了。”
這道聖旨能用上幾年,但一朝君主一朝臣,聖旨亦隻是一時的旨意而已,不是沒有變數的。
百姓從中得利,人人習以為常,才是最穩當的立足。
裴少淮相信三姐能想明白這番話的意思。
裴若竹應道:“我省得了,謝弟弟提點。”
窗外天色有亮堂了幾分,估摸已是巳時末,裴少淮告辭道:“時辰不早了,我便先回去了。”
喬允升留他用過午膳再走,裴少淮並不掩飾,笑笑直言道:“難得休沐,我回去陪陪小南小風。”
“應當的。”喬允升應道,“我送送內弟。”
……
……
元月下旬,福建快馬傳回一本折子,早朝時,皇帝命人當朝宣讀了此折子。
原來,遠在福建布政司巡檢的裴尚書傳回“捷報”,他與南鎮撫司副官從布政使的私人山莊中查抄出白銀二十萬餘兩,涉事官員皆以捉拿,白銀不日將運送歸京以充國庫。
皇帝當朝宣讀此事,頗有殺雞儆猴之意。
人未歸,功先至,雖是立功也是立險,誰知歸途中會生出什麽凶險?裴少淮心想,裴玨此等善於算計之人,為了讓幺孫能參加今年的春闈,是有些鐵心一橫、不管不顧了。
叫人唏噓。
二月初三,皇帝任命當朝首輔胡閣老為今年春闈的主考官。如此任命盡在意料之內——首輔、次輔接連倒台,胡閣老由群輔一躍成為首輔,尚未立過選臣之功,今年自然要任春闈主考官。
隨後,又從翰林院、六部、九卿中遴選了十八房考官。
此後數日,不止京都城裏,連朝堂上,皆是圍繞春闈議論紛紛,猜測春闈會元將落入哪一省哪一府。
防止失聯,請記住本站備用域名:
春闈前夕,裴少淮在京都城內聲名再起,一來他是三元及第,被各個會館的考生們所信奉;二來他以“北客”為名所寫的文章,被書局刊印成冊售賣,堪稱策論範本,一書難求。
裴少淮是萬萬沒想到,他低調數月,還要在開考前兩三日被人攻訐一番。
禮部一名給事中上了一道折子,寫道:“……春闈考生奉裴給事中為文曲星再世,上香祈禱以求榜首有名,此等歪風邪氣不可長。”
對於此等沒事找事的折子,皇帝本已扔至一旁晾著,可想到裴少淮這段時日盡躲著自己,心生一樂,叫人把裴少淮叫了過來,還把折子丟給了裴少淮。
“伯淵啊,你自己看罷。”
皇帝本想聽裴少淮“解釋”一番,卻見裴少淮閱後滿臉鄙夷,似是恨不能立馬把折子扔回案上,遂問道:“伯淵,你可有什麽想說的?”
“微臣覺得晦氣。”裴少淮言道,“誰人願意活著受人上香供奉?黃大人彈劾微臣,莫非覺得微臣有意如此,助長此風?”
他知曉皇帝在拿他打趣。
這樣無事生非的風氣不能長,裴少淮決定反參一本,隨即言道:“學子有此荒謬之舉,無非是想求一份心安、求個好兆頭罷了,實在無需上綱苛責。再者,臣若因此而受責罰,豈非身有學問而有過錯,黃大人非彈劾微臣,而是彈劾學問者也。”
又言:“黃大人身為禮科給事中,若是無話可諫,自有賢能者願意擔任此責。”
河西派雖倒,但這種言官亂彈劾的風氣,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根除的。
裴少淮反擊得行雲流水,皇帝便不好隻將這本折子晾著而已了,連說要為裴少淮主持公道。
說著說著,君臣二人皆笑了起來。
……
二月初八這一日,胡閣老領簾內簾外考官,一同祭拜聖人孔子,隨後進入貢院,各司其職。
春闈即將開始。
裴少淮為了送考,特地告假一日。
相較於三年前,這回的天氣要好很多,雖天寒地凍,但至少沒有下雨,考生們不用受濕寒之苦。
入夜時候,幾經點驗無誤之後,兄弟二人登車,啟程前往貢院。
裴少淮當年春闈時,得了楊時月送來的一方衾被,陪他在貢院小小號房裏度過了九日。而少津這回參加春闈,陸家小姐為他送來了各式吃食,樣樣都是精細烹製,耐藏飽腹還可口,可謂費了好一番心思。
少津準備得充分,精神頭十足,不時撩起車簾,望望車外已行至何處。
胸有成竹。
該聊的都已聊過,裴少淮忍不住最後再叮囑一次,道:“春闈長達九日,身居小小號房當中,饑寒苦累,第三日時初顯,第六日時最盛,熬過前六日則後三日一鼓作氣。以你的學識,自可坦然應對所有考題,要當心的是身子,若是身子不爽,則學識無處施展。”
“大哥,我省得了。”少津應道,“我必定聽大哥叮囑的,夜裏好生歇息,不求一時之快,循序作答。”
“你記得便好。”
馬車在貢院外門前停下,不多時,徐府的馬車也到了,言成背著包袱提著考籃下車,與少津一樣,亦是胸有成竹之態。
十數年的寒窗苦讀,兩年的南下遊學,四書五經銘記於心,真知灼見了然於胸,今日赴考,不過是將所知所想付諸筆下而已。
“伯淵,仲涯。”徐言成一邊打招呼,一邊奔赴而來。
裴少淮嘮叨,又把方才提醒少津的話,又同言成說了一遍,他穿著大氅猶覺得生寒,說道:“今年雖無雨,卻異常天寒,你們入了貢院進了號房,勿忘了先生火取暖。”
少津、言成頷首應著。
話才說完,裴少淮忽感覺有目光望來,故回首一望,正巧看到了一輛有些熟悉的馬車。
裴少炆正撩起車簾,朝他望過來,兩人的目光碰到了一起。裴少炆頭發梳得有些淩亂,因為消瘦而深邃的眼窩中,眼眸裏沒了那股偏執的勁兒,卻多了幾分淩人的寒意。
車簾放下,裴少炆沒有下車。
馬車又動,折向西行,似乎是因為遇見了裴少淮兄弟,裴少炆選擇換一個門入貢院。
“大哥,怎麽了?”裴少津問道。
“沒什麽。”裴少淮回過頭,不願擾亂弟弟的心緒,遂編了個由頭,笑笑道,“方才見到一輛馬車,以為是楊府的馬車,是我認錯了。”楊向泉也參加今年的春闈。
幾人重新點驗了一遍物資,一切無誤,時辰也差不多了。
裴少淮最後作別道:“借用盛唐詩豪夢得先生的一句詩,‘他日臥龍終得雨,今日放鶴且衝天’,二位且大膽施展才華,於筆下與眾人一較高下,我在院外靜候佳音。”
少津、言成鄭重作揖,相視一笑,異口同聲道:“承狀元郎吉言,師門盛名,莫不敢負。”仿佛是商量過一般。
轉身,一同向貢院東大門走去。
防止失聯,請記住本站備用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