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三藏之魔性可怖,三界罕見;是貧僧自不量力了
字數:7196 加入書籤
佛門十大菩薩。
除了在冥界地府的地藏王菩薩與文殊菩薩之外,以及早已成佛的彌勒之外便隻剩下了一位還沒有出手。
此番也正是這位大定不動尊菩薩,出手將被埋了半個身子的金剛手菩薩提出來。
大頂不動尊菩薩,又稱不動明王。
乃是靈山最修行密宗之法的菩薩,乃是密宗五大明王之首座,受大日如來之教令,示現二臂之忿怒形,降伏一切鬼魅惑亂之明王。
“明王,請!”
西天路上的時候,法海才曾經掐過不動明王印,借用這位明王的力量降服妖魔,因此他深知這位明王的厲害。
如今與本尊切磋佛法,法海自然也是十分慎重。
“貧僧有一劍,可斬煩惱根。”
而後,他手上便出現了一柄法劍。
“小僧身墮無盡業障之中,不知明王可斬否”
不動明王的法劍,法海自然知道來曆,傳聞隻需要輕輕一揮,這把劍就能將人的煩惱根盡數切斷但法海並不認為這把法劍會對自己起作用。
畢竟自己的煩惱根,與尋常眾生可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若說心念之堅定,不動明王可謂靈山第一,雖其常現忿怒相,但其慈悲心無可撼動。況且他的憤怒相,也並非麵向眾生,而是要讓侵擾眾生之邪魔畏懼而遠離,使眾生於修行路上不致動搖善念菩提心。
想要讓眾生堅定信念不動搖,自己當然要以身作則否則,又如何能護持得眾生
自通天河與五天魔祖一戰之後,三藏佛魔同體之事,在靈山徹底不是秘密。
或許別的菩薩會因為種種顧忌,對三藏現狀裝作不知,視而不見,但不動明王無愧於他的名號,此番要在大雄寶殿,行斬魔之事。
“請接此劍。”
“善。”
法海並沒有拒絕,他甚至將九環錫杖收起來,雙手合十於胸前,沒有絲毫要抵抗的意思。
不動明王見狀,輕輕揮劍斬下,一道金色佛光自他手中的法劍斬出,劈入三藏靈台之中。
呲——
佛光才入靈台,便消散一空,似乎沒有引起絲毫波瀾。
對此,在場的眾生似乎都不意外,不動明王本人,也並沒有因為自己這一劍沒有效果,而露出異樣神情。
至於不動明王此刻麵色慈悲,並非以往憤怒之相那也是因為三藏乃是佛門高僧,並非邪魔外道,既然不是降妖除魔又有什麽可憤怒的呢
況且三藏法師的品行,不動明王也非常欽佩。
而他之所以想要以劍斬去三藏體內的魔性站在他本人的角度來說,是在幫助三藏除卻心魔。
第一劍,隻是試探。
他立馬又運轉法力,原本握著一捆絹繩的左手,甚至結起了印法,心中還默念密言,三者加持之下,劍光縱橫之間,一時間佛光大盛——
別說在場的羅漢與菩薩們,即便是一些根基稍淺的佛眾,都不一定能夠如此威勢此刻見之,心中甚至還有些慌亂之意,若這劍斬在自己身上,自己是否能承受得住
當然了,他們自然不會跟三藏法師一樣,就這樣站在原地,不躲也不擋,任由不動明王以佛劍斬下。
其實能位列佛門十大菩薩的,每一位都有其獨到之處,甚至於成佛都在他們的一念之間,區別隻是在於想與不想。
而一旁的大日如來見狀,卻直接開口說道:“不動明王的佛劍斬得了邪魔,卻如何能斬得了真佛別看三藏未證正果可他的佛性之深厚,甚至還要在不動明王之上。”
大日如來的話,並沒有刻意藏聲。
或許遠一些的注意力全在三藏與不動明王身上,但他周圍的佛眾與菩薩們,卻聽了個清清楚楚。
尤其孔雀大明王還附和道:“若隻是以佛法催動佛劍,恐那些佛光不僅斬不斷三藏的魔性,恐怕反而會成為三藏的養料。”
坐在佛祖一側的始終不怎麽開口的琉璃藥師佛,此刻也跟著說了一句:“或許這就是不動明王的意圖呢”
“佛祖此言何意”
有些看不清局勢的,立馬出言詢問。
琉璃藥師佛神情嚴肅,麵色沉靜:“三藏之魔性可怖,三界罕見他之所以能夠始終壓製住這一股力量,除了心智堅定之外,或許也是他的佛性本就要超出魔性一頭,兩相抗衡之下才叫人性顯現。”
眾僧聽了深以為然。
可不就是這個道理
三藏一體三性,其中佛性與魔性天生對頭,互相抗衡壓製,便讓其人性占據了上風。
那麽
“若是不動明王要化自身的佛性為養料,全部供養於三藏法師,讓他的佛性遠遠超出其本身魔性”藥師佛身邊的日光菩薩若有所思,“或許就能全麵將魔性壓製,從而使三藏佛性徹底占據主導地位,如此一來我佛門便又多一尊真佛!”
“若是這般簡單又何必等到現在”此刻說話的燃燈古佛,他說完這一句之後,卻是看向了一旁的觀音菩薩。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雙手合十,道一聲:“正如古佛所言,存在於三藏身上的問題,並非是此三性孰強孰弱的問題關鍵還是在於三藏自身之心誌。三界皆知,不動明王定力之強,諸天神佛少有能及者不過貧僧也請諸位細思,能夠背負殺生斬業之罪孽的三藏,其心誌又將會是如何”
“以凡人之心,法於心中佛魔。”觀音菩薩環顧四周,道一聲:“不知諸位,可能做到幾分”
眾僧當即沉默不言。
別說下方那些普通的佛眾與菩薩,即便是他們這些頭部大能,想要完美駕馭佛魔兩種力量,也絕不容易。所謂一念佛魔,本也是他們特性,但大部分佛眾一念入魔容易,可想要再回歸佛性,那可就太難了。
似三藏這般,可以在兩者直接轉圜,且還顯得遊刃有餘即便是當日通天河畔的無天魔祖,見之也十分驚歎。
也果真如同觀音菩薩料想,對於不動明王主動輸送過來的佛性,三藏是來者不拒,盡數被吞噬。
海者,可納百川也。
他既然有融匯三界罪業於一身之心誌,又何妨此等氣魄
隻是以不動明王的佛性加持,似乎並不足以撼動法海一身的魔性,反而原本展露這慈悲之相的不動明王,此刻麵相漸漸生出怒意。
法海看的清楚。
堅定如不動明王,此刻似乎也生出了幾許動搖,最直觀的表現便是他麵上怒意才生時,便見他左手上的絹繩,便束緊一分。
這是不動明王除了那佛劍之外的第二件法器,不知情的,會將其當做是縛妖索、捆仙繩一類的法器。當然了絹繩也確實有這樣的功效,但其最主要的功能,卻是束縛自身心中之“執魔”。
乃是一件約束自我心魔的法器。
不動明王之所以能有大定不動尊菩薩的名號,除了他本身心誌堅韌之外,跟這件佛寶對心誌的加持也不無關係。但是眼下,在不動明王自身佛性毫無限製的消耗之下,被他封鎖在自身體內的魔性,自然也就隨之漸漸複蘇。
“不好!”
金剛手菩薩見狀當即驚叫一聲:“明王快停手,再這樣下去你的佛性要被三藏吸幹,魔性若是無法壓製,是會入魔的!”
金剛手菩薩的擔憂不無道理。
但此刻已經由不得不動明王自己做主了,不知何時他的意識順從著佛劍展出的佛性,一同遁入到了法海的靈台神府之中。
三藏真經,化作一座恢弘廣博之殿堂。
他的佛性,則全都灌入其中並且化作一卷經文,匯入其中——《不動明王守心經》。除此之外,另有附卷,其上注明了“不動明王真言心咒”與“不動明王十四根本印”。
自己的一身佛法,竟然全都化作了三藏的底蘊
轟——!
不動明王的神識,推開殿堂之門,入內之後才驚覺恐怖之處——
若說三藏構建出來的識海外部,乃是佛門大宗氣象,那麽其內也當真不負他此前所言之“吾身既地獄”。
驚雷陣陣,業火燎原,罡風肆虐,銀蛇狂舞。
即便是冥界地府那等無邊鬼蜮,都遠比此地福善。
此地獄之中,不見惡鬼冤魂,卻隻有一位著上身,背後紋秀著一條飛龍的精壯僧人,正時時刻刻承受天雷轟擊與佛焰焚心之痛。
轟!
一聲雷霆震天響。
似乎要將不動明王的神識摧散,但那立於中央的僧人,忽睜雙目,乍現一縷佛光將不動明王的神識包裹,直接送了出去。
而在外界,眾僧隻見得不動明王的魔性複蘇,原本的法身都快要不能維持,似乎隨時都有可能入魔正在金剛手菩薩想要強行出手,將不動明王手中的佛劍打落之時,唰——
沒有一點點征兆,不動明王手中的佛劍在一瞬間就失去了光芒,咣啷啷——
不動明王竟然都握不住這佛劍,將佛劍摔落在了地上,連帶著不動明王本人的身形也忽然向後一趔,若不是金剛手菩薩就在他身側,及時出手將他扶住,怕是都要站不穩,就此摔在地上。
“明王”
金剛手菩薩見不動明王麵色蒼白,雙目緊閉,身形微顫,額頭之上細汗密布,便連聲關切。
隻是還不等不動明王有所反應,卻見自三藏法師處,一股純粹的佛光橫貫而來,直接渡入不動明王的身軀之中。
這股佛光溫順和煦,將不動明王體內那正不安分的魔性直接強壓了下去,等佛光漸漸被不動明王吸收之後
卻見不動明王卻雙手合十,向著三藏法師的方向行一大佛禮,而後說道:“多謝法師手下留情,是貧僧自不量力了。”
去斬三藏的煩惱根
我剛才究竟是在發什麽瘋,竟然會生出這個想法來
別的不說,隻說三藏那般模樣的識海,不論是魔劍還是佛劍,都很難起到什麽有效的作用而且,自己這等“微末”法力,進去了也隻是羊入虎口。
此前不動明王還有些奇怪,此等識海重地,三藏竟然如此不設防,任由自己的神識遁入其中。
可適才進入一看才知道,有那個命能進去,可能不能再出來,就全看三藏是否慈悲了。
不動明王行禮之後,撿起了落在地上的佛劍,在金剛手菩薩的攙扶之下,回到了自己蒲扇之上,打坐入定。
他需要一些時間來平複一下自己的心緒,畢竟一個三界公認的高僧的識海,竟是一片無邊煉獄這無疑是給他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即便是以他的定力,接受起來也得花費一番功夫。至於他在法海識海之中所見,自不會向外吐露一個字。
等眾僧將此事稍稍消化一陣之後,佛祖見再無菩薩有出列討教之意,便開口問了一句:“靈山諸佛,也有向三藏切磋佛法者”
靈山諸佛的定力,顯然就“更勝一籌”,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就是沒人把目光望向佛祖,給予回應。
生怕一個不小心,就跟佛祖對上眼,被點名叫起來。而大家都不給回應,雖然也有被佛祖隨即點名的風險,但畢竟幾率小了很多。
當然了。
大日如來此時就毫無壓力,畢竟他可是早早就上過場的,還將三藏拐帶著加入了密宗雖然隻是客卿,但已經算是難得的收獲了。
身為密教教主的大日如來,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野心,那就是要讓密教淩駕於小乘與大乘之上!
雖然這個任務任重而道遠,但如是想都不敢想,那也沒什麽前途可言了。
動力從何而來
當然是要先製定一個為之奮鬥的目標。
在場眾僧,有此類似野心的可不少。
不說大日如來,便是法海本身不也想要開宗立派,立下唯識宗的傳承,還是不斷絕的那種。
其次,便是觀音大士,當年她在靈山同佛祖論佛之後,佛祖曾有過想要將佛門真正一統的設想,但此事根本不是口中言說得那般容易,再加上佛祖一心想要去輪回渡劫便暫時擱置。
不過菩薩本人,則是認為自己身負禪淨密律四宗所長,而靈山諸佛腐朽,不足與謀,自己未嚐不能在南海另立佛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