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四章 命皇四子靖垣即皇帝位

字數:8527   加入書籤

A+A-


    朱靖垣大致確認了應天新城的建設成果,大明太上皇朱仲梁在第二天就搬家了。
    他直接搬進了新宮殿北部山穀內的行宮區域。
    在當天的早朝上,大明皇帝朱簡炎首先下達聖旨,宣布大明應天府新城正式完工。
    同時正式宣布了主要宮殿的命名,仍然照搬原有紫禁城的名稱。
    正殿名為奉天殿,文常殿名為文華殿,武常殿名為武英殿。
    後宮皇帝寢宮名為乾清宮,皇後寢宮名為坤寧宮。
    太上皇寢宮名為仁壽宮,皇子、皇女住所名為春和宮。
    兩宮太後寢宮分別名為慈寧宮、慈慶宮。
    其他次級妃嬪宮殿一如既往。
    然後繼續下旨,要求內閣組織協調朝廷各部,開始辦公和住宿機構的搬遷公國。
    並要求官營和皇家的客運和貨運公司全力協助。
    皇帝接近著發布了第三條聖旨,宣布正式的《大明建築規格標準規定》從今日開始實施。
    這個標準明確了大明民間建築的高度限製為六十四米。
    同時對其他的建築總體的長度、寬度,單間房間和廳堂的高度、寬度、長度,都做出了非常明確的規定。
    相對現有的民間建築而言,絕大部分數據都是非常寬鬆的。
    應天新城將皇室和朝廷的官方建築標準,相比以前拉高了一個巨大的量級。
    即便是在朝廷官方建築的基礎上,再稍微降級之後作為民間建築標準,仍然頗為寬鬆。
    民間可以建設高度最多六十四米,樓層最多二十層的樓房了。
    當然,按照朱靖垣當初的建議,這個最高標準是針對南北兩京的。
    其他低級的省城、府城、鄉村的建築標準,要在這個指標之上依次向下縮減。
    這個規定在製定的過程中,已經在朝堂和民間廣泛的流傳和討論過了。
    大部分官員和貴族們不是完全滿意,但也沒有太過失望。
    他們知道皇帝正在建造一個高的離譜的大殿,那絕對不是一百米兩百米能打住的。
    很多消息靈通的人士,本來準備囤積建築材料,甚至準備大規模買地。
    有足夠商業頭腦的人士都知道,建築高度是會直接影響地價上限的。
    一旦民間開始廣泛建設兩百米的高樓,那城市地價和房價也會蹭蹭往上飆升的。
    其實相關消息傳開之後,地價和房間就已經開始上漲了,隻是因為還沒有準確的消息,所以上漲的趨勢比較緩慢。
    結果在標準製定的時候,皇帝直接給出了一個大概框架,把建築高度給卡死了。
    民間建築的限高標準,要按照朝廷正式辦公樓的標準向下縮減,而不是按照皇帝的正式大殿向下縮減。
    地價、房價、建築材料的預期上漲幅度,很快就大幅度的同步下調了。
    與原來的行情相比肯定是上漲了的,但卻不可能漲太多了。
    前期的投資不至於打水漂,但也不會賺太多了。
    這三道聖旨都沒有出乎臣子們的意料,做好了心理準備的他們老老實實的接旨。
    大事宣布完了,皇帝開始帶著大臣們討論日常事務。
    早朝結束之後,大明中央朝廷的搬遷工作也就馬上開始了。
    新城和舊城本來就在同一個城市,總共隻有十幾公裏的路途,還有專門修建的快速鐵路和公路連接,搬遷的速度還是非常快的。
    到了安康十五年六月底的時候,絕大部分機構都陸續搬進了新城區。
    朱簡炎作為皇帝沒有住進後宮核心區的乾清宮。
    而是直接搬到了後宮區域北部的行宮區域,跟自己的父親太上皇作伴去了。
    安康十五年七月七日上午,大明皇帝朱簡炎在新正殿升座。
    這個新的一萬六千平方米的大殿,比原來紫禁城奉天殿麵積大了六倍。
    大殿內的格局也發生了巨大改變。
    原本和文華殿類似,中間一個大型討論台,周圍擺四排座位。
    隻有九卿尚書級的官員,以及根據實際需要特別安排的人員,才有資格參加會議。
    現在的格局改成了類似後世大禮堂的模式。
    正中間坐北朝南的位置,安置著兩代皇帝的兩個寶座。
    和條幾。
    大殿內總共安排了一萬個座位,環繞在皇帝寶座的左右前三麵。
    這種布局決定了不會再在這個大殿裏麵討論實際事務了。
    隻會用於舉行重大儀式,宣布重大旨意和命令。
    以及直接對盡可能多的人員訓話教導。
    現在,有官職在身的宗室和貴族成員,大明中央朝廷的所有從五品以上官員,以及同級別的中央軍事機構軍官,皇室財團和大明財團同級別掌櫃們,非常罕見的齊聚一堂了。
    所有站在自己的位置前,對著台上的皇帝一起躬身行禮。
    朱簡炎施施然的在寶座上坐下,環顧現場的所有官員之後揮手示意。
    典儀官大聲宣布讓所有人就坐。
    新大殿安排音響和放大設備,所以不需要扯著嗓子喊話了。
    今天這場朝見儀式,相當於確定遷都正式完成了,大明的朝廷正式挪到應天府新城區了。
    按照絕大部分人的理解,皇帝稍微講幾句話,這次儀式性的拜見就該結束了。
    臣子們都該回到自己的部門忙活自己的事情了。
    剛剛辦了辦公區,應該盡快適應新環境,稍盡快恢複日常的工作。
    皇帝真要討論是什麽大事,應該在文華殿召集九卿大臣、大學士們單獨參與。
    朱簡炎在上麵坐了一會兒,卻隻是安靜的看著下方的人群,許久都沒有開口說話。
    當最前方的大臣們稍微有點疑惑的時候,朱簡炎不緊不慢的從兜裏掏出了一個信封。
    也不交給其他人,而是自己打開信封,從裏麵抽出了一張紙條。
    然後自己直接親口宣讀了紙條上的內容:
    “命皇四子靖垣即皇帝位。”
    這張紙條上隻有這樣非常簡單的一句話,但卻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句話。
    按照世祖光武皇帝留下的規矩,皇帝的傳位詔書要盡可能自己親筆寫。
    要盡可能提前寫好,隻要感覺身體不舒服,無論大病小病,都要馬上寫一份。
    如果病好了之後,感覺對原有繼承人還不滿意,可以直接燒了重寫。
    為了避免某些情況下寫不出太多字,要求詔書內容要盡可能的簡潔明確。
    關鍵是說明讓誰繼位就行了。
    額外的誇讚、考慮、期許、要求之類的廢話都不要寫。
    實際上,在原有的曆史上,真正的老皇帝親手寫的傳位詔書,也都非常的簡單。
    基本也都是隻有一句話。
    因為正常皇帝傳位的時候,本人要麽病重要麽垂垂老矣,基本都到了生命垂危的時候。
    讓他在臨終時刻,還要搜腸刮肚的去寫長篇大論,把自己的某個兒子誇得天花亂墜,那本來就是不科學的。
    就算是讓臣子代筆,也不會讓臣子慢慢寫廢話了,皇帝要親眼看著他把重點寫出來,讓自己指定的人在自己死後當皇帝。
    絕大部分真正的所謂傳位詔書,基本都不是讓某個兒子“即皇帝位”,而是冊封太子。
    因為皇帝本人這時候還沒死。
    讓指定兒子當太子,在自己死後繼位,是合乎禮法的。
    絕大部分長篇大論的傳位詔書,基本都是在皇帝死了之後,太後或者皇後或者大臣們,以及繼位的皇帝讓人後補的。
    無論老皇帝有沒有真正的遺詔,通常都要在事後另外補一份。
    這份詔書是用來載入史冊當檔案的。
    實際上,這些也都是特例,正常情況下,皇帝是不需要在遺詔中說繼位的事情。
    因為絕大部分的皇帝都是按照傳統宗法製順序繼位的。
    世祖光武皇帝重建大明之後獲得了無上的威望。
    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一整套的規則,來保障皇帝的絕對權威。
    徹底廢除嫡長子繼承製,讓延續兩千年的宗法製度,也完全屈服於皇權。
    皇帝指定誰當繼承人,誰就是自己的繼承人。
    世祖皇帝留下的的官方正麵說法,不是要去選“賢”,而是要選“如朕意者”。
    因為選“賢”的話,就會有很多的標準。
    關鍵是會讓皇帝之外的人,能夠通過討論“賢”的標準,獲得幹涉皇位傳承的機會。
    隻要有人能在皇帝的人選上說話,就可能獲得對新皇帝和朝局影響。
    世祖皇帝雖然命令禁止任何臣子參與皇位傳承的討論。
    但是仍然努力在規則設計上避免這種情況。
    仁武朝以後得皇帝繼承人的篩選,在儲位教育的時候就不會關注考試分數,拿到及格的評價就算是入選了。
    在施政實訓階段的時候,也不看實訓的時候的評級高低,隻要不被淘汰就算是入選。
    就是要避免老師和考成負責人對此產生影響。
    這些皇子“入選”之後,最終選擇誰來繼承,隻看是否“如朕意”。
    也就是完全看皇帝的心意,名義上是沒有標準的,或者說是能否能討到老皇帝的歡心。
    外人都沒有資格替皇帝說到底更喜歡哪個兒子。
    最後,朱簡炎宣布自己的傳位詔書的時候,還是自己親自讀的。
    甚至沒有讓大學士或者其他人出聲。
    朱簡炎宣布完這句話,包括朱靖垣自己在內,現場的所有人都是明顯一愣。
    雖然大家都有了心理準備,但是遷都的當天就這麽宣布,多少都是有些突兀啊。
    不過皇位傳承這件事情,皇帝本人既然開口了,那任何人都不能插嘴。
    包括朱靖垣在內,所有人反應過來之後,都立刻再次站起身來。
    所有人再次一起想著台上的皇帝躬身行禮。
    朱簡炎微微點頭,向
    “靖垣,現在你是大明皇帝了,去後殿換好袍服,然後上來接受百官朝拜吧。”
    朱靖垣也沒有什麽好說的,老爹這麽痛快,自己也得全力配合。
    “謝父皇……”
    朱靖垣深吸一口氣,再次躬身行禮,然後緩步走向後殿。
    在仆人的幫助下,換上父親給自己準備好的皇帝常服,再次回到正殿。
    登上皇帝寶座所在的台階上,近距離再次向自己的父親行禮:
    “兒臣皇四子靖垣拜見父皇陛下。”
    朱簡炎微笑點頭,關閉了眼前的話筒拾音器,語氣中滿懷著期待:
    “靖垣,從現在開始,你就是我大明的皇帝了。
    “為父殷切的期望,你能夠明白自己的使命,堅持住自己的信念。
    “為大明開創一個更加繁榮和強大的新盛世。”
    朱簡炎關掉了話筒,周圍侍立的仆人也不敢離太近,所以隻有朱靖垣能聽到這些話。
    朱靖垣也是滿懷著感慨,再次對著父親躬身行禮:
    “兒臣一定牢記您的囑托,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簡炎再次微笑,然後向著朱靖垣招手:
    “過來坐下來吧,這裏的事情就交給你了,為父要去陪陪你爺爺了。”
    朱靖垣連忙再次行禮,看著父親從寶座上下來,帶著幾個隨從直接去了後殿。
    朱靖垣看著父親的背影消失,心中長長的吐了口氣。
    站直身體,回過頭來,看向旁邊的皇帝寶座,又輕輕的吸了一口氣。
    雖然早就知道,這個位置極大概率是自己的。
    但是事到眼前的時候,朱靖垣還是免不了感覺心情激蕩。
    那畢竟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最高權威。
    不過也因為早就有心裏準備,也當了好幾年的事實上的天官,朱靖垣迅速平複了心情。。
    抬腳緩步向前,安安穩穩的坐了下來。
    台下站立的著文臣武將和大掌櫃們,這時候一起朝著台上的朱靖垣躬身行禮。
    “臣等拜見皇帝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仁武朝後期開始,在世祖皇帝的要求下,山呼萬歲的次數越來越少。
    最後成了皇帝繼位以及各種大型典禮上才會用的禮儀了。
    而且也不需要跪下,隻需要拱手作揖即可,平時一次就行了,這時候要連續三次。
    現在這個簡單的儀式,當然不是正式的登基大典,隻是確定開始傳承皇權。
    類似於仁武朝以前的靈前繼位,開始行使皇帝權力。
    正式的登基大典,還要另外選時間,提前公開準備,而不是這樣簡單宣布一下了。
    朱靖垣坐在皇帝的寶座上,看著下方這些整個大明的管理者們恭恭敬敬的行禮,心中感覺前所未有的充實。
    心中也有很多的話要說,應該說是很多的事情要做。
    朱靖垣把父親放在桌子上的詔書收好,打開桌子上的話筒,向行禮完成的眾人吩咐:
    “都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