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 35 章
字數:13002 加入書籤
農時是最不能耽誤的。
這兩天, 李洵騎著馬大致將河原與燎原交界處跑了一遍,結合燎原的耕地曆史登記, 大致摸清楚了燎原城北如今的耕地狀況。
河原是由清河衝擊出來的平原, 燎原作為與之接壤的地帶,往北這一片,除了一些丘陵, 其餘的大都是一馬平川的曠野,長著鬱鬱蔥蔥的野草, 可見土壤是十分肥沃的。
這片土地往北有一百裏長, 距離左右兩邊的其他重鎮邊界, 有兩百五十裏寬,除去丘陵與少量林地, 總共有四十九萬畝耕地。若是全部開發出來,哪怕畝產隻有一百斤, 也足夠燎原與肅城兩地的糧食供應了。
不過, 這片土地拋荒已久, 要重新開墾還是需要費些功夫的。
對於種地的具體事宜,李洵不太了解,隻大概知道對應的地理位置可以種植什麽作物。
術業有專攻,他也沒為難自己,直接叫人在當地招募一些上了年紀的老農,詢問他們的意見。
給出了三貫錢的谘詢費, 沒多久就找到了三位六十來歲土生土長的老農。
三個老漢雖然上了年紀, 卻說不出什麽太有建設性的意見。
他們隻聽家中老人說過,墾荒的時候一般是燒掉野草, 拔掉大樹, 把石頭和根須挑出來, 然後翻地。
除了這些,就說墾荒很苦,據說當年累死了很多人。
至於秋季播種,越冬種植作物?他們完全沒聽說過。
李洵略有些失望,轉念一想,卻也能理解。
如今的百姓連識字的都不多,他們一輩子隻待在自己家附近這幾十百裏地,根本沒有機會增長太多見識,一切經驗隻能源於自家祖輩的口口相傳,根本無法對種植知識建立係統性認知,更遑論鑽研了。
係統性的農學書籍如今也沒有,便隻能摸著石頭過河了。
這個民族從古至今都不缺乏勤勞,隻要給塊地,就能養活自己。哪怕經驗一時間沒那麽到位,種下去作物總是能有些收成的。
給老農們每人三貫錢將人打發走,李洵決定結合老農們的話和他自己在現代接收到的零散種地知識來墾荒。
仔細想想曾經看到過的農家耕作場麵,如今城北這荒地,要改造成可以耕作的狀態,需要的大概就是鋤草和翻地。
除草簡單,用火燒即可,草灰還能肥地。
翻地,以如今的生產力水平,確實是件非常艱辛的事情。
若都像他在肅城城南曾經看到過的那樣,用木犁和人力拉犁,是真有可能累死人的。
但隻要將其替換成畜力和鐵犁,效率便會大幅度提高,人力消耗也會降低很多。
想明白這些,李洵便叫了肅城的戶部功曹主簿與工部功曹主簿過來。
因為早就想好了要在燎原以北進行耕種,李洵剛打下燎原,便讓人回肅城傳信,把兩人調過來了。
這兩人在周應亭的帶領下,在肅城也還是做了些實事的,周應亭要經營肅城走不開,李洵便決定把幾個主簿陸續用起來。
“參見郡王!”
兩人畢恭畢敬地行禮。
“坐吧。”
李洵指著下首的兩把椅子道。
兩人各自落座,卻隻坐了半個屁股,一副隨時準備起身的恭敬模樣。
李洵倒是沒有糾正他們的態度。
這兩人先前也不是多清廉的官,跟著前任郡守的時候各種小事故不斷,也就是性質不算特別嚴重,他又缺人才繼續用著。
這樣的人,心中有所敬畏比沒有敬畏要好。
“這次叫你們來,是有事讓你們做。”
“但聽郡王吩咐。”兩人連忙起身拱手道。
李洵對戶曹主簿道
“我欲將燎原以北的土地重新劃分給百姓們,無論男女,每人五畝地,稅兩分。肅城無地的百姓,同樣可來燎原領地。陳主簿,你帶些人手,負責宣傳,分地和登記造冊。”
陳主簿麵色有些猶豫。
李洵見狀道“有話直說便是,隻要言之有理,本王絕不怪罪。”
陳主簿這才道
“郡王,那燎原城外的土地頗為肥沃,恐怕大多數都是有主的,而且那些人大多是本地大戶,這樣擅自分給平頭百姓,會不會不太好?”
聽到這話,李洵微微一哂
“那些人早就丟下土地去南邊逃難了,難道他們不種地,還要兩地數萬百姓餓著肚子眼看著那麽多地拋荒?”
“他們若有不滿,大可以回來找本王試試。”
哪個政權新立的時候不重新劃分田土。
他們既然走了,便要做好失去在當地所有財產的準備。
況且,就算他們在,他也不可能眼看著燎原數萬百姓掙紮在饑餓生死線上,而另一部分人卻坐擁燎原的絕大部分土地。
給百姓分田地,是必然之舉。
聽出李洵話語中的堅決,陳主簿有些訕訕
“是下官太過愚鈍,沒能領會到郡王對百姓的愛護之心。”
李洵擺了擺手,道
“倒也不必如此自我貶低,以後若有疑惑和建議便盡管說。本王喜歡聽人暢所欲言。”
一人計短,三人計長。
一個人能考慮到的東西總是有限的,多上幾個人,說不定確實能想到一些他沒想到的東西。
讓陳主薄退下,李洵又問工曹主簿梁主簿
“從定州買回來的鑄鐵還有多少?”
這幾個月,李洵一直沒有停止對外采購糧食與鐵。
鐵方麵,從一開始采購生鐵,直接轉為買鑄鐵了,雖然價錢要貴很多,卻比生鐵更為劃算。
鑄鐵已經經過錘煉,拿回來就能直接用,在工序上省事不少,而且運輸起來也更省力。可以說是除了貴,沒有別的毛病。
而他在剿了幾窩土匪,又抄了郡守府後便不缺錢了,錢的價值對他而言僅在於換取更多有用的物資。
如今已經去了定州四趟了,除了第一次全運的是鑄鐵。哪怕需要用來製作震天雷,應該也還有不少剩餘。
果然,梁主簿道
“回郡王,還有五十萬斤,山上打造兵器調了一部分到山寨裏。”
這個庫存量讓李洵很放心,便道
“拿出一半來,召集鐵匠,加緊打造鐵犁頭。另外,馬拉木犁也需要打造幾千付。”
梁主簿結合李洵前頭的命令已經猜到了他的意圖,問道
“郡王,您這是要給燎原百姓發鐵犁嗎?”
李洵道“倒也算不上發,隻是租借。”
聽得李洵前麵吩咐的話,梁主簿也有心表現,道
“郡王,鐵器貴重,又容易損壞,難保一些百姓私自昧下。而且,拿鐵器耕地,是否太奢侈了?”
比起陳主簿,李洵對這位更加會務實的梁主簿印象要好不少,聞言露出幾分讚許道
“你顧慮得有理。不過,鐵器損壞也無妨,大不了洗幹淨熔了,再拿去做別的也不耽誤。至於以此為借口昧下鐵器的,在租借之初便必須登記鐵犁頭斤兩,還回來時,哪怕損壞,也必須保證斤兩誤差不多於三兩。”
這方麵他是早就想好了應對措施的。
梁主簿聽完,也覺得這樣安排很妥當,便趕緊記下。
李洵又說起燒草一事,梁主簿想了好一會兒才道
“郡王,下官不知當講不當講,北地秋冬季節向來很少降水,天幹物燥,貿然點火怕是會引起火災,如今又盛行東南風,那火勢由北向南,恐會危及燎原。”
這一點上,李洵卻是真沒想到。
不過他在現代是參與過森林救火的,很快想到了解決辦法
“將荒地劃片,每一片之間留出一丈空地,將雜草全部清除幹淨,且燎原城外留出十丈空地,便不至於讓火勢失控。”
梁主簿一想,這確實是個好辦法,真是由衷佩服於這位郡王的智計無雙
“郡王英明!下官必定照辦,保證不出任何紕漏!”
這樣的保證正是李洵所需要的,勉勵了他兩句,便將梁主簿打發走了。
兩位主簿做這些事情都是熟門熟路的了,很快便組織起護衛營的人手有條不紊地安排下去。
隻是,李洵怎麽也沒想到,分地一事竟然會遇到阻礙。
這阻礙並非來自於什麽大戶,而是來自於燎原的百姓本身。
距離分地的命令下去四天,李洵將陳主簿叫來詢問進度。
卻不想明明是件沒多難的差事,那陳主薄卻麵有難色,冷汗涔涔
“回……回郡王,剛……剛分出去七百多畝地……百姓們不是很想來領地,下官不敢有損郡王仁德之名,也不好強令他們來領……”
李洵頓時就皺起了眉頭,四天過去,竟然才一百多個人來領地?
陳主薄見狀,趕緊道
“或許肅城那邊的情況會好些,那麽多失去土地的百姓,應該會願意來的!”
李洵沒有理會這些,明明是對百姓百利而無一害的事,他們卻不願意,其中必然有原因。
“你是如何宣傳的?”
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宣傳工作不到位。
陳主薄趕緊把自己如何讓人在城門處張貼告示,在施粥處宣講,在大街小巷讓人喊話,甚至叫來了各裏的裏長溝通都說了一遍,還明確地告訴百姓,郡王會發種子給大家,還會租借農具與牲畜。
李洵聽完,更是疑惑,照他這麽說,宣傳工作是做到位了的。
“百姓因何不願領地,你可有問過?”
陳主薄小心翼翼道
“問過的……有些百姓說,郡王此次殺北戎蠻子無數,北戎蠻子必定會來複仇,此時出城種地,無異於自尋死路……”
說完他心中便十分忐忑,郡王如此驍勇,怎能容忍治下百姓這般怯懦。
而且郡王為了給百姓們減輕負擔,又是租借牲畜,又是租借農具,還免費發種子,都已經做到如此地步了,那些百姓竟然不識好歹,郡王豈能不惱羞成怒。
李洵自然不會因此而發怒。
他是確實沒想到,在燎原大捷後,百姓們依然會對北戎如此恐懼。
秋種不容耽誤,他也不可能強行驅趕百姓們去種地。所以勢必還是要想個辦法讓他們能打消顧慮。農時是最不能耽誤的。
這兩天, 李洵騎著馬大致將河原與燎原交界處跑了一遍,結合燎原的耕地曆史登記, 大致摸清楚了燎原城北如今的耕地狀況。
河原是由清河衝擊出來的平原, 燎原作為與之接壤的地帶,往北這一片,除了一些丘陵, 其餘的大都是一馬平川的曠野,長著鬱鬱蔥蔥的野草, 可見土壤是十分肥沃的。
這片土地往北有一百裏長, 距離左右兩邊的其他重鎮邊界, 有兩百五十裏寬,除去丘陵與少量林地, 總共有四十九萬畝耕地。若是全部開發出來,哪怕畝產隻有一百斤, 也足夠燎原與肅城兩地的糧食供應了。
不過, 這片土地拋荒已久, 要重新開墾還是需要費些功夫的。
對於種地的具體事宜,李洵不太了解,隻大概知道對應的地理位置可以種植什麽作物。
術業有專攻,他也沒為難自己,直接叫人在當地招募一些上了年紀的老農,詢問他們的意見。
給出了三貫錢的谘詢費, 沒多久就找到了三位六十來歲土生土長的老農。
三個老漢雖然上了年紀, 卻說不出什麽太有建設性的意見。
他們隻聽家中老人說過,墾荒的時候一般是燒掉野草, 拔掉大樹, 把石頭和根須挑出來, 然後翻地。
除了這些,就說墾荒很苦,據說當年累死了很多人。
至於秋季播種,越冬種植作物?他們完全沒聽說過。
李洵略有些失望,轉念一想,卻也能理解。
如今的百姓連識字的都不多,他們一輩子隻待在自己家附近這幾十百裏地,根本沒有機會增長太多見識,一切經驗隻能源於自家祖輩的口口相傳,根本無法對種植知識建立係統性認知,更遑論鑽研了。
係統性的農學書籍如今也沒有,便隻能摸著石頭過河了。
這個民族從古至今都不缺乏勤勞,隻要給塊地,就能養活自己。哪怕經驗一時間沒那麽到位,種下去作物總是能有些收成的。
給老農們每人三貫錢將人打發走,李洵決定結合老農們的話和他自己在現代接收到的零散種地知識來墾荒。
仔細想想曾經看到過的農家耕作場麵,如今城北這荒地,要改造成可以耕作的狀態,需要的大概就是鋤草和翻地。
除草簡單,用火燒即可,草灰還能肥地。
翻地,以如今的生產力水平,確實是件非常艱辛的事情。
若都像他在肅城城南曾經看到過的那樣,用木犁和人力拉犁,是真有可能累死人的。
但隻要將其替換成畜力和鐵犁,效率便會大幅度提高,人力消耗也會降低很多。
想明白這些,李洵便叫了肅城的戶部功曹主簿與工部功曹主簿過來。
因為早就想好了要在燎原以北進行耕種,李洵剛打下燎原,便讓人回肅城傳信,把兩人調過來了。
這兩人在周應亭的帶領下,在肅城也還是做了些實事的,周應亭要經營肅城走不開,李洵便決定把幾個主簿陸續用起來。
“參見郡王!”
兩人畢恭畢敬地行禮。
“坐吧。”
李洵指著下首的兩把椅子道。
兩人各自落座,卻隻坐了半個屁股,一副隨時準備起身的恭敬模樣。
李洵倒是沒有糾正他們的態度。
這兩人先前也不是多清廉的官,跟著前任郡守的時候各種小事故不斷,也就是性質不算特別嚴重,他又缺人才繼續用著。
這樣的人,心中有所敬畏比沒有敬畏要好。
“這次叫你們來,是有事讓你們做。”
“但聽郡王吩咐。”兩人連忙起身拱手道。
李洵對戶曹主簿道
“我欲將燎原以北的土地重新劃分給百姓們,無論男女,每人五畝地,稅兩分。肅城無地的百姓,同樣可來燎原領地。陳主簿,你帶些人手,負責宣傳,分地和登記造冊。”
陳主簿麵色有些猶豫。
李洵見狀道“有話直說便是,隻要言之有理,本王絕不怪罪。”
陳主簿這才道
“郡王,那燎原城外的土地頗為肥沃,恐怕大多數都是有主的,而且那些人大多是本地大戶,這樣擅自分給平頭百姓,會不會不太好?”
聽到這話,李洵微微一哂
“那些人早就丟下土地去南邊逃難了,難道他們不種地,還要兩地數萬百姓餓著肚子眼看著那麽多地拋荒?”
“他們若有不滿,大可以回來找本王試試。”
哪個政權新立的時候不重新劃分田土。
他們既然走了,便要做好失去在當地所有財產的準備。
況且,就算他們在,他也不可能眼看著燎原數萬百姓掙紮在饑餓生死線上,而另一部分人卻坐擁燎原的絕大部分土地。
給百姓分田地,是必然之舉。
聽出李洵話語中的堅決,陳主簿有些訕訕
“是下官太過愚鈍,沒能領會到郡王對百姓的愛護之心。”
李洵擺了擺手,道
“倒也不必如此自我貶低,以後若有疑惑和建議便盡管說。本王喜歡聽人暢所欲言。”
一人計短,三人計長。
一個人能考慮到的東西總是有限的,多上幾個人,說不定確實能想到一些他沒想到的東西。
讓陳主薄退下,李洵又問工曹主簿梁主簿
“從定州買回來的鑄鐵還有多少?”
這幾個月,李洵一直沒有停止對外采購糧食與鐵。
鐵方麵,從一開始采購生鐵,直接轉為買鑄鐵了,雖然價錢要貴很多,卻比生鐵更為劃算。
鑄鐵已經經過錘煉,拿回來就能直接用,在工序上省事不少,而且運輸起來也更省力。可以說是除了貴,沒有別的毛病。
而他在剿了幾窩土匪,又抄了郡守府後便不缺錢了,錢的價值對他而言僅在於換取更多有用的物資。
如今已經去了定州四趟了,除了第一次全運的是鑄鐵。哪怕需要用來製作震天雷,應該也還有不少剩餘。
果然,梁主簿道
“回郡王,還有五十萬斤,山上打造兵器調了一部分到山寨裏。”
這個庫存量讓李洵很放心,便道
“拿出一半來,召集鐵匠,加緊打造鐵犁頭。另外,馬拉木犁也需要打造幾千付。”
梁主簿結合李洵前頭的命令已經猜到了他的意圖,問道
“郡王,您這是要給燎原百姓發鐵犁嗎?”
李洵道“倒也算不上發,隻是租借。”
聽得李洵前麵吩咐的話,梁主簿也有心表現,道
“郡王,鐵器貴重,又容易損壞,難保一些百姓私自昧下。而且,拿鐵器耕地,是否太奢侈了?”
比起陳主簿,李洵對這位更加會務實的梁主簿印象要好不少,聞言露出幾分讚許道
“你顧慮得有理。不過,鐵器損壞也無妨,大不了洗幹淨熔了,再拿去做別的也不耽誤。至於以此為借口昧下鐵器的,在租借之初便必須登記鐵犁頭斤兩,還回來時,哪怕損壞,也必須保證斤兩誤差不多於三兩。”
這方麵他是早就想好了應對措施的。
梁主簿聽完,也覺得這樣安排很妥當,便趕緊記下。
李洵又說起燒草一事,梁主簿想了好一會兒才道
“郡王,下官不知當講不當講,北地秋冬季節向來很少降水,天幹物燥,貿然點火怕是會引起火災,如今又盛行東南風,那火勢由北向南,恐會危及燎原。”
這一點上,李洵卻是真沒想到。
不過他在現代是參與過森林救火的,很快想到了解決辦法
“將荒地劃片,每一片之間留出一丈空地,將雜草全部清除幹淨,且燎原城外留出十丈空地,便不至於讓火勢失控。”
梁主簿一想,這確實是個好辦法,真是由衷佩服於這位郡王的智計無雙
“郡王英明!下官必定照辦,保證不出任何紕漏!”
這樣的保證正是李洵所需要的,勉勵了他兩句,便將梁主簿打發走了。
兩位主簿做這些事情都是熟門熟路的了,很快便組織起護衛營的人手有條不紊地安排下去。
隻是,李洵怎麽也沒想到,分地一事竟然會遇到阻礙。
這阻礙並非來自於什麽大戶,而是來自於燎原的百姓本身。
距離分地的命令下去四天,李洵將陳主簿叫來詢問進度。
卻不想明明是件沒多難的差事,那陳主薄卻麵有難色,冷汗涔涔
“回……回郡王,剛……剛分出去七百多畝地……百姓們不是很想來領地,下官不敢有損郡王仁德之名,也不好強令他們來領……”
李洵頓時就皺起了眉頭,四天過去,竟然才一百多個人來領地?
陳主薄見狀,趕緊道
“或許肅城那邊的情況會好些,那麽多失去土地的百姓,應該會願意來的!”
李洵沒有理會這些,明明是對百姓百利而無一害的事,他們卻不願意,其中必然有原因。
“你是如何宣傳的?”
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宣傳工作不到位。
陳主薄趕緊把自己如何讓人在城門處張貼告示,在施粥處宣講,在大街小巷讓人喊話,甚至叫來了各裏的裏長溝通都說了一遍,還明確地告訴百姓,郡王會發種子給大家,還會租借農具與牲畜。
李洵聽完,更是疑惑,照他這麽說,宣傳工作是做到位了的。
“百姓因何不願領地,你可有問過?”
陳主薄小心翼翼道
“問過的……有些百姓說,郡王此次殺北戎蠻子無數,北戎蠻子必定會來複仇,此時出城種地,無異於自尋死路……”
說完他心中便十分忐忑,郡王如此驍勇,怎能容忍治下百姓這般怯懦。
而且郡王為了給百姓們減輕負擔,又是租借牲畜,又是租借農具,還免費發種子,都已經做到如此地步了,那些百姓竟然不識好歹,郡王豈能不惱羞成怒。
李洵自然不會因此而發怒。
他是確實沒想到,在燎原大捷後,百姓們依然會對北戎如此恐懼。
秋種不容耽誤,他也不可能強行驅趕百姓們去種地。所以勢必還是要想個辦法讓他們能打消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