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 身披破麻袋
字數:4298 加入書籤
                    睜開眼睛,一夜好眠,又是新的一天。
    烈陽當空,熾熱持續。
    林言眯了迷眼睛。這地方的天氣是真的奇怪,雨說下就下,下不了多久,太陽一出來立刻更加悶熱。
    但她經過這幾個月的觀察,每次下過雨,草木就會瘋長。不知道是為什麽。
    搓麻繩的人漸漸來了,順便帶來了些東西。
    是狩獵的人帶回來覺得稀奇的東西,讓林言辨認,看有沒有啥用處。
    大多都是各種草類,長的都不一樣,還有各種灌木從的枝條,樹枝等。
    林言在胖寶的幫助下,一一辨認。
    其中有種枝條,她覺得很有用,是荀條,新生的荀條柔軟光滑,韌性也好,可以用來編簍子。
    編簍子的方法她早就看過,一直沒有機會實施。
    目前的處境啥都沒有,一切用具都是純天然的,做啥都大有用處。
    簍子是個好東西,可以裝載太多東西,非常實用。
    林言讓大家記住荀條的樣子,見到了就多弄一些回來。
    東西看過後,開始了今天的主題活動。
    花花早就按捺不住,“開始吧,我都等不及了。”
    “我也很急,想看看到底是什麽東西。”小石頭湊過來,挨著林言,想看得更清楚。
    林言直接問:“東西都準備好了嗎?”
    “好了。”所有人都高聲道,拿出自己做的東西。
    林言看過去,每個人做的木簽子都不同,粗細不一,有長有短。
    她也沒細究,這樣也好,等會兒做出東西,大家看得會更清楚。
    拿出前幾天搓的細麻線,每根約有三毫米粗,看著有一大團,應該夠他們折騰了。
    林言也沒做過手工針織,腦中演練了多次,不知實踐後是什麽結果,希望能一次成功吧。
    今天的任務很簡單,把細麻線用木簽子織成片狀。
    在一根木簽子上打結,繞線起頭,非常順利。
    林言一喜,搭上另一根木簽子,繞線開織。
    手勁大了些,麻線拉得太緊了,她忙鬆了鬆。
    一番折騰下來,過了快半個小時,她織出巴掌大一片。
    歪歪扭扭,鬆緊不一致,但也算成功了。
    鬆了口氣,林言道:“這就是麻線織出來的粗布,隻要麻線夠用,可以一直織出很大一片。把麻布片用麻線穿起來,就能做成麻袋,麻衣。麻袋能用來裝東西,麻衣就是衣服的一種。來,我給你們細細講解一下,怎麽開頭,中間怎麽織,收尾怎麽弄,大小怎麽控製。很簡單,一學就會。”
    在林言的指導下,大家上手都很快,一個早上,每人手裏都織出了一塊麻布,有大有小。
    草枝做的最好,鬆緊控製的很好,她的木簽子粗細合適,織出來的麻布摸著比其他人的要軟一些。
    木簽子粗的,織出來的是鏤空的,太細的弄出來的很硬。
    看到成品,再看手中木簽子,大家都懂了。
    下午繼續奮戰,草枝手快,織出來的麻布又大又好。
    林言用麻線把麻布片穿起來,是個直筒樣子,在胳膊位置留有空隙,她直接穿在身上。
    “這是最簡單的麻衣,大家可以動腦想一想,還能做出其他樣子的。”
    身披破麻袋的林言,毫無美感,心裏想哭,但她麵上卻笑嘻嘻。這粗麻布真的是太粗糙了,稱一聲布都是對布的侮辱。
    選了兩塊大小差不多的麻布片,林言把三麵用麻線穿起來,做成了一個麻袋。
    然後把東西裝進去讓大家看。
    比起麻衣,大家對麻袋的興趣更大些。實用啊。
    一天結束,麻袋成功出世,基本的針織法有了,剩下的就看大家的創新了。
    這又是一種全新的技能,每個人熱情高漲,準備大幹一番。
    然後,就發現麻線沒了。
    於是,開始尋摸苴麻。
    那團細麻線除了做成兩個麻袋外,剩下的就用來練習,織了拆,拆了織,在細麻線做好前隻能這樣。
    在尋找苴麻時,林言讓大家務必找荀條,準備做簍子。
    比起織麻布,這個需要的材料非常好找,都是枝條,簡單處理後就能上手。
    荀條有了後,林言先自己動手。
    把粗一些的長荀條擺成米字型,做骨架。用腳踩住,然後把細荀條繞著骨架上下編。
    想象很美好,一動手就廢了。
    林言人小力氣有限,根本做不出來,還沒成型就散了。
    然後,她看向旁邊的木石,“我說,你來做,行不?”
    木石欣然同意。他非常樂意跟著林言做各種東西,那是一個神奇的世界,讓生活多了很多樂趣。
    在林言的理論指導下,木石上手很快,不大一會兒就做出來緊密的簍子底,兩人都很高興。
    “木石,把那根粗些的荀條拿來,埋在火堆裏燒一會兒拿出來,然後用麻繩綁住兩邊定型。”
    第一根荀條燒過頭了,不能用,幸好這東西多,準備了好幾根。
    又接著燒,這一次林言隔幾分鍾拿出來看一眼,感覺差不多了就用麻繩綁住兩頭定型。
    等溫度降下來後,兩端用石刀磨平整,簍子的手提部位就做好了。
    把簍子底放在麻繩上,把米字型的骨架隆起來用細麻繩綁住,接著用細荀條編。
    等簍子編到二十厘米高左右,解開隆起來的荀條,開始收尾。
    一個粗糙的簍子完成,不是很大,類似橢圓,長的那一邊半徑有三十厘米,短的那邊約二十厘米。
    手提著簍子,木石激動地原地轉圈。
    他簡直不敢相信,這個東西是他做出來的。
    揪了一簍子雜草提著,完全感覺不到重量。
    木石開始放入石頭,從小到大,一點一點的試,確定了簍子很牢固後,他咧嘴大笑。
    “這個東西太有用了,能裝的東西很多,提著方便。”
    林言和野芽一直在邊上看,也跟著傻樂。
    “這就是簍子,可大可小。”林言指著簍子上的縫隙,“這個空也能編的更密,裝小東西不漏。”
    木石一個勁的點頭,“對對對,我馬上就改。”
    其他圍觀的老人和孩子挨個提了提簍子,立即動手親自做。
    忙得熱火朝天,這一天做成了大小簍子十個。
    孩子做的小一些,老人做出來的有大有小。
    天快黑了,林言大方道:“自己做的簍子都能帶回去。”
    老人和孩子都笑開了花。
            
